词条 | 加碑岩乡 |
释义 | 乡情概况加碑岩乡地处绥中县西北部偏僻的大山深处。这里山高、坡陡、沟深、地少且严重缺水。全乡11个行政村,1.8万口人,9000亩坡耕地,分布在210平方公里、纵横45公里的九沟十八岔中。 行政区划辽宁省绥中县加碑岩乡乡政府驻东梢,人口1.78万人,面积225.7平方千米,辖17个村委会:王家店、于杖子、张杖子、南骆驼洞、窝岭、三岔子、上房子、毛杖子、骆杖子、东梢、李大庄、旧关、黄土梁子、沟口、楼房、黄木杖子、王台。 农村建设恶劣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制约着这里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山里群众的生计,更滞缓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加碑岩乡党委和乡人民政府带领全乡人民艰苦拼搏,时下,人畜饮水难得到了较好解决,全乡已解决87个村民组,2165户,4638口人,2.6万头(只)畜禽的饮水问题。清清的泉水流入了村民的心田。用水难问题得到解决后,一些男劳动力可以安心地出去打工了,每人每年可收入1万元左右。村民们掰着手指头高兴地连连说:“多亏了党和政府,为咱解决了大难题啊!”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十几户,少则一两家,家家几眼井,每眼干巴巴”,这是加碑岩乡缺水的真实写照。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风化的火山岩,致使这里长期缺水,雨季一过,河沟就干,严重时缺水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人畜饮水要靠乡政府出资雇车拉,然后按人口分配着吃。许多村民组由于运水的车上不去,村民要翻好几座山,到离家几十里以外的河北境内背水或挑水吃。一家几口人洗脸共用一盆水,每家用水是先客人,然后是姑娘、媳妇,再就是男人、老头、老太太,最后再喂猪、饮牲畜。楼房村南沟组、于杖子村老佛沟组群众为吃一担水,男女老少不分昼夜用饭盒排队下井去舀水。车拉、人担、肩背,十几里的山路,运水的人流络绎不绝。干旱时,全乡2600眼井几近干枯,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到处都留下了村民找水的足迹,洒下了干部群众找水的汗滴。 面对为水而奋斗的老区人民,加碑岩乡党委、政府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1999年10月到现在,全乡干部、群众战严寒,斗风雪,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轮锤打眼,开山放炮,共建成储水窖67座,自流引水工程35处,动用劳动积累工6.8万个,动用土石方620万立方米,总投资达870万元。近几年的大旱,这些水窖工程和自流引水工程都发挥了很好的效益,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效益更为显著。加碑岩乡村民开始走上了富庶的坦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