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里蹲 |
释义 | 家里蹲 jiā lǐ dūn ,是指一些因面对各种社会排斥而选择自我封闭,过着足不出户生活的青少年,他们认为自己难以在社会上拥有地位,故对社交冷感。家里蹲通常仍与父母共住,或者将自己长时间闭于房间内。根据首次使用此词的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环发现。日本全国约有100万名家里蹲,大约占日本青少年一成,而且这些家里蹲大多是家中长子。 语源日本的斋藤环在早时候称这类日本青年为“引き篭り”,直译为“窝在…(家)…中不出”之意。 “家里蹲”定义定义“家里蹲”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同年龄组别的人士均可能会受到隐蔽问题困扰。任何人士持续超过三个月有以下情况均可视之为受到“家里蹲”问题的困扰∶ 与社会上的各项系统缺乏联系及没有从事参与,包括工作、教育、培训、朋友及社区,更严重者甚至是与家庭系统也缺乏联系。 表现人际交往薄弱、害怕或拒绝与人接触、交谈。 面对不同的社会排斥,如学校、劳动市场、社区、朋友等。 家里蹲的原因日本以及东亚其他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例如中国大陆的城市、香港、台湾、韩国等)的社会经常给予青少年一些压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无用。这些压力有很多的来源。 日本以及东亚先进地区的青少年最担心的是在教育制度下的表现,东亚教育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加上传统观念认为学历高才有出息,形成升学主义,他们觉得家长和社会施予不少压力。有一些极端例子指出这种压力自幼儿园时期便开始产生,因为他们得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最好的幼儿园,继而进入最好的小学、中学、高中以至大学。在日本,大多青少年在高中后会多花一年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这些不附属任何学校的学生,俗称“浪人”),应付更好大学的入学试验。声誉越好的学校,成功进入的难度越高;中国声誉好的学校竞争一样很激烈。 当高中或大学毕业,他们要面对就业困难的问题。他们多数只能找一些兼职工作,这些工作收入不多,根本不能够负担个人及家庭开支,更遑论成家立室。 其他压力来源还有因一些原因而受到同学的欺负又或者排挤,例如过肥、学业或体能表现、财富以及种族。有些人因为欺负别人而受到惩罚,这使他们的家庭带来羞辱。 “家里蹲”的征兆如青少年/成人之日常行为、生活模式及情绪出现有以下征兆,显现将受“家里蹲”问题困扰,包括: 个人动力在社会上面对不同的社会排斥及挫败,缺乏成功感及对前途感到迷惘 开始不喜欢/减少外出; 逗留家中,以电脑、电视、书本、睡眠或个人嗜好为伴 不想上学、工作,甚至对个人以往感兴趣的事也提不起劲 人际交往减少/害怕/拒绝与人交谈及见面 对身边的朋友、家人和事逐渐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 情绪 情绪低落及不稳定,不欲向别人表达个人感受及想法 遭冷落的表现当他们感觉到外部的压力,可能会害怕面对一些社交场合,他们会选择逃避或自我防卫以减少外间所给予的压力及伤害。典型的例子就是把自己关在卧室或其他房间好一段时间。他们多数都很少有朋友。而他们在白天的时候会抱头大睡,到了晚上便会花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或上网浏览。 以这些方式拒绝参与社交场合或达到他们的期望使家里蹲变成极端例子,又或者转化成“寄生单身者”。这些人看见都是因为拒绝与社会接触所造成的。 家里蹲把自己关在房间前通常会受到社会的冷落,他们会表现得不快乐,没有朋友,自己常常感觉到有种威胁在身旁,害羞以及少与人谈话。他们经常在学校内遭到欺侮,又受到学校及家庭的压力,最后被迫沦为家里蹲。 家长的反应家里蹲常常被家人认为只是家事,有很多父母都会先观望一段长时间才会去找寻社工或心理学家的协助。在东亚,大部份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教育和照顾子女,所以父亲常会将问题推卸到母亲身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只是静待一段时间作观望,希望他们被称为家里蹲的子女情况会自然地有所改善,父母太多认为这是家里蹲的必经之路,认为等待一段时间子女就会自然重投社会。但亦会有少数父母会强迫他们的子女去重投社会。 对日本家庭来说,家中有个家里蹲往往是一件很尴尬的事,致令家丑不欲外扬。学校或社会工作者间会查问,但却很少介入事件。近年来,由于媒体广泛报道与关注,家里蹲的案例被视为社会病态,且与精神病扯上关联,因此带来的羞耻感令不少家庭都将家里有“家里蹲”孩子的事尽量掩饰,令他们更迟为孩子寻求外界的协助。 治疗对于治疗家里蹲的方式主要分为日本的观点、西方国家观点。日本学者一般建议静候他们重回社会;西方医生会建议主动要求他们加入社区,在必要时强逼他们。 在过去数年,“家里蹲支援”以各自的形式和理念在日本蓬勃起来。除此之外,一般来说会以两种模式作治疗。第一种是以提供心理治疗予有关家里蹲,这是由于大部分家里蹲家属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从而过份紧张。另一种见解是把家里蹲问题视为社会问题而非心理疾病(例如教育与就职脱节、校园暴力现象严重、全球化造成中低阶工作外移)。除了正规医疗外,有关家里蹲会被送住到跟其他治疗中的家里蹲共住,以便自日常生活中学习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及恢复与人共处的技巧。同时这个方法可使他们明白不只自己是家里蹲,事实证明亦较成功。 全球情况虽然总括而言,这些都只能套用东亚地区,这些地方的教育政策给予学生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西方青少年亦感受到外间所给予的压力或者同侪间的欺负,这些情况与家里蹲的情况差不多。最严重的情况就会酿成血案,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15人死亡、24人受伤的科伦拜校园事件。据日本心理学家估计,日本目前约有100万个家里蹲,最年幼的甚至只有13岁,有的已经关在房里长达15年,男性占八成。 家里蹲与宅的区别家里蹲不是宅,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但在宅文化流传到中国之后,家里蹲也被归入了宅文化(正统御宅族对这种说法很排斥,因为这种说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所有御宅都被认为是家里蹲而不被理解),但大部分被称为伪宅(因其被归入宅文化,但对宅文化并无研究)。 但是因为大部分人对家里蹲以及宅的定义了解不深,而下了家里蹲就是宅这个结论。 由此而引申而出的词语“宅在家”或句子“跟家宅着”“我在家宅了多久多久…” 为什么家里蹲会被归入宅文化一,家里蹲和宅都有可能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强,但是其出发点不一样,家里蹲是排斥人际交往,宅是因为狂热于某事或某物而疏忽人际交往。(此条为重要定义) 二,家里蹲的人空虚的时候部分会考虑看宅物(动漫、ACG之类的),并且有很多家里蹲自称宅男。其常见发言为“我跟家里宅了XX个月没出门了”。(实际情况为其根本不了解宅男的定义与宅文化) 三,家里蹲是一个贬义词,而宅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因为心理因素多使用宅自称,而很少自称为家里蹲。 宅文化流传到中国而产生的概念变化当宅文化流传到中国之后,与其原本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宅人”都算御宅——尽管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非常细微……“宅”已经慢慢演变成一种文化,就像所有的文化都有各自的派系特点一样,宅文化也分成主要的几大类。下面简单说明一下宅文化在中国所衍生出的伪宅(家里蹲)类型。 纯宅俗称家里蹲,在除工作、必要购物、旅行以及其他必要的出门以外,平日不喜欢外出,也很少串门,多半有狂热的特殊爱好却与ACG没有多大关联的人群,当中很多人对人多的地方具有抵触心理。 虚无宅这是很容易同“纯宅”混淆的类型,虚无宅的主要特点是:不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没什么朋友,整天浑浑噩噩不愿出门,不了解社会甚至不了解自己。虚无宅没有太多的上进心,看起来对什么都感兴趣,实际上什么都没兴趣。虚无宅同纯宅的区别在于:纯宅多半是有工作、有固定爱好、生活态度较为正面的人群,而虚无宅往往与之相反,大多都是由大学刚毕业的啃老族组成。这一类型的宅通常也被叫做“尼特族”(详见百度百科)。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