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嘉善县 |
释义 | 嘉善县建于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浙江经济强县。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被誉为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境内一马平川,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全县区域面积506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104个行政村、43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约42万。作为全国唯一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深入实施“融入上海、创新发展、统筹提升、生态立县、民生优先”五大战略,加快建设“一城四地”,致力于“建设临沪新城、发展品质经济、构筑精致水乡、实现幸福民生”,努力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统筹发展、富民惠民、改革创新上走在前列。 中文名称:嘉善 外文名称:Jiashan 别名:银城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下辖地区:魏塘等3个街道 西塘等6个镇 政府驻地:罗星街道嘉善大道126号 电话区号:0573 邮政区码:314100 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交汇处 面积:506.6平方公里 人口:57.42万(2010年) 方言:吴语-太湖片-嘉善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西塘古镇,大云温泉,陶庄汾湖,姚庄桃花岛等 机场:周边虹桥机场 浦东机场 萧山机场 火车站:嘉善火车站、嘉善南站 车牌代码:浙FA、浙FL 县花:杜鹃花 县树:银杏、香樟 经济概况(统计数据 科学发展 工业经济 现代农业 三产服务业) 历史文化(纺织 田歌 砖窑 科举 柳洲词派 寺观 善堂 城墙 泗洲塔 书画 雕漆 铸银 文保单位) 嘉善县情嘉善县,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县总面积506.6平方公里,辖6镇3街道,至2011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约100万(本地户籍人口48万,外来常住人口52万)。境内水网交织,物产丰饶。民风淳朴,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扬天下。是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 基本概况人问嘉善如何?有言为证:地嘉人善。再问嘉善如何?有诗为证: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尽吴声;走遍绿野停舟晚,灯火渔火相映明。 具有六千年农耕文化的嘉善,为驰名中外的渔米之乡。它以特有的水乡、古镇和田园风光而闻名遐迩。嘉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是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 2008年,被确定为科学发展观试点县,也是中央领导的联系点.。“十二五”期间,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为总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县、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融入上海、创新发展、统筹提升、生态立县、民生优先”五大战略,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管理全面转型,加快建设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的现代新城,致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长三角中心区经济重地、主动接轨上海前沿高地、城乡一体发展先行之地,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实现惠及全县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嘉善以“建立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被纳入其中,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被纳入区域发展规划的县。 语言文化嘉善全境通行吴语,具体属于苏沪嘉小片之嘉善话,当地人称本地吴语为嘉善闲话或者土话。与上海话较为接近。 自然地理嘉善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境域轮廓呈田字形,东邻上海市青浦、金山两区,南连平湖市、嘉兴市南湖区,西接嘉兴市秀洲区,北靠江苏省吴江市和上海市青浦区。全县总面积507.68平方千米(县土地详查数),其中陆地占85.71%,水域占14.29%。嘉善城区东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大虹桥商务区60公里,西至杭州110公里,南濒乍浦港35公里,北接苏州85公里,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平均高3.67米(吴淞标高)。 嘉善地域形成和隶属简况:新石器早中期马家浜文化时期,嘉兴市现域为高地露出海面,海岸自西北乌镇起,经石门、平湖一线至嘉善魏塘。距今7000年前,嘉善、平湖以东是海湾,学术界称“古嘉善湾”。此时,太湖东南平原区陆地初步形成,嘉善居其间。据1959年开挖红旗塘掘出的四不象头骨证实,当时先民已在此处高地上以渔猎与种稻为生。从魏塘镇台基村独圩等地发掘的马家浜文化遗址证实,至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时期(距今5800—5000年),古“太湖湾”、“嘉善湾”为浅海、泻湖地域;又从地质勘探发现,嘉善有六处牡蛎等海生动物生长层。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000—3600年),“嘉善湾”已向沼泽发展,此时古太湖湾水除部分向东南流外,大部分改向东流,故形成今嘉善县河流多为自西向东注入上海市的吴淞、黄浦而入江海。 县境内东西流向的有太河泾港、大寨河、圩水港、贺汇港、斜塘,南北向的芦墟塘等河流流经镇域,是西水东泻的主要泄洪通道。汾湖系湖州至上海的“湖申乙线”航道。县境北部多湖荡,水域面积750亩以上的有:汾湖、长白荡、夏墓荡、祥符荡、蒋家漾、马斜湖、北许漾、沉香荡、白鱼荡、西浒荡、六百亩荡。汾湖位于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交界,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一半属浙江、一半 属江苏。汾湖古称分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分界湖。总面积9700亩。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河流,也是上海市西南部的大河,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故名。 嘉善位于北亚热带南缘的东亚季风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宜于作物生长,但地处沿海中纬度地带,气候变化明显,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暴雨、连阴雨、干旱、寒潮、大雪、大雾、高温和台风。 历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10.8℃,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0.2℃,出现在2010年8月12日。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3月30日;夏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的平均初日6月9日;秋季,日平均气温低于22℃的平均初日9月28日;冬季,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平均初日12月6日 历年平均初霜日11月14日,终霜日3月25日,平均无霜期233.6天。平均初结冰日11月29日,年平均结冰天数39天。 历年平均降雨量1155.7毫米,最多年份雨量1683.4毫米,出现在1999年;最少年份雨量695.1毫米,出现在1978年。年平均降雨日138.5天,日最大降水量167.6毫米,出现在1977年8月22日。全年有两个相对雨季和干季,4~7月是第一个雨季,其中4~5月为春雨,6~7月为梅雨,7月中旬~8月中旬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高温少雨;8月下旬~9月是第二个雨季,受台风和冷空气影响,雨量明显增多,10月起降水减少,成为第二个少雨时段。历年平均降雪日数7.8天,1月最多,达3.5天。最大积雪深度22厘米,出现在2008年2月2日。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927.3小时,其中,1~2月最少,平均在125小时以下;而7~8月最多,平均在210小时以上。 历年平均风速3.1米/秒,瞬间风速≥17米/秒的大风平均每年5.4天。历年出现的最大风速35.5米/秒(12级以上),出现在1987年3月6日。 行政区划嘉善下辖9个(镇)街道,其中包括3个街道(魏塘街道,罗星街道,惠民街道)6个镇(西塘镇,姚庄镇,大云镇,陶庄镇,干窑镇,天凝镇)。 历史沿革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历史悠久。县内魏塘镇台基村(今厍浜村)及小横港村(今先锋村)、姚庄镇莲花泾(今展幸村)大往圩、丁栅镇张安村(今界泾港村)、西塘镇大舜村黄荡南滩等多处古文化遗址证实, 早在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沼泽开田,种植水稻和饲养牲畜。春秋时为吴、越接壤的檇李(又称长水)之地,初属吴后属越。战国时越被楚灭归于楚。秦初属长水县,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东游过长水,改长水为由拳县,属会稽郡。东汉永建以后属吴郡。三国吴改由由拳县为禾兴县,不久又改嘉兴县,今嘉善地为嘉兴县的一部分。隋代并省州县,废嘉兴县入吴县,属苏州。唐代复置嘉兴县,仍属苏州。五代吴越时嘉兴县改属杭州,后又于基地置秀州。宁时于嘉兴县之魏塘镇置巡检司,元为魏塘务,明初改税课局,后又改巡检司。 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抚、大理寺卿胡概巡视江南后,以地广赋繁奏请划增县,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嘉兴县东北境之迁善、永安、奉贤三个完整乡和胥山、思贤、麟瑞三乡之部分置嘉善县,定治魏塘,隶嘉兴府。“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清循明制。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曾在境内建立地方政权。 民国元年(1912)废府,嘉善属钱塘道。1927年道废,直属省辖。1932年全省设12个县政督察区,嘉善属第二县政督察区,次年仍改称第二区。1937年11月被日军侵占。1939年成立浙西行署,次年改为第十区,嘉善隶属浙西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5月11日嘉善解放,隶属浙江省第一专员公署,11月改属嘉兴专署。1958年11月21日嘉善县建制撤销,并入嘉兴县。1961年4月9日恢复县置。1983年8月,实行市辖县制,嘉善县隶属嘉兴市。 经济概况统计数据2011年,嘉善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35亿元,可比增长11.8%,GDP增幅连续五年列嘉兴市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13898美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38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89.80亿元,增长12.6%,增幅列全市第一。其中工业增加值173.08亿元,同比增长14.3%,增幅列全市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108.17亿元,增长12.3%,增幅列全市第三。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7.3:59.0:33.7。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70元,同比增长14.1%。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514元,同比增长14.8%。全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1.96:1缩小到1.95: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9249元和11884元,同比分别增长20.2%和16.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列嘉兴市第一、浙江省第六,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2011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42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三;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85.41亿元,同比增长37.2%,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 财政金融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三;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32亿元,增长29.2%,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2.5个和11.4个百分点。2011年底,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22.77亿元。 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省领导批示精神,为加快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工作,制订《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五大目标和六大行动计划。五大目标即在开放发展、转型升级、城乡统筹、惠民富民、深化改革等五个方面走在全国县域城市前列。六大行动计划包括:一是融入上海行动计划。重点是建设浙江临沪经济区,推进与上海在人才、科技等要素及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各方面的深度融合;二是经济品质提升行动计划。重点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精品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建设美好新家园行动计划。重点是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分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积极发展中心镇,打造美丽新乡村,创新社区管理新模式;四是城乡一体化行动计划。重点是推进城乡交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供水一体化;五是幸福嘉善行动计划。重点是促进富民增收、丰富文化生活、创新社会管理;六是体制机制创新行动计划。重点是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推进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法制型政府,建立健全开放发展、经济转型、城乡统筹等八大体制机制。 着眼于“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制定《嘉善县科学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部分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布局,形成了“三个核心区”、“三个配套区”和“三个集聚区”的“三个三”发展新格局。即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临沪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三个核心区;魏塘、干窑、陶庄三个配套区;罗星街道(新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天凝民营经济集聚区、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三个集聚区。2010年1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嘉善西塘设立嘉兴出口加工区B区,随着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将纷纷落户我县。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善经济开发区从省级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规划面积定为18.2平方公里,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嘉善是第二个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县. 规划建设并积极申报浙江临沪经济区和长三角嘉善科技商务区两大省级产业大平台,有序推进归谷科技园、钮扣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嘉善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已先后获得“中国实木复合地板之都”、“国家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等称号。推行工业投资项目评价办法,开展“五个一批”淘汰低效落后产能行动,建立首个省外工业园—江西永新-嘉善罗星工业园 工业经济2011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582家,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32.19亿元,现价增长26.9%,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二。2011年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共有168家,比上年增加40多家,共实现产值532.19亿元 截至2011年年底,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63%,亿元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一半,基本占到了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目前,已有上市民营企业4家,准备上市民营企业5家。 2011年,完成合同外资5.02亿美元,实到外资3.28亿美元,利用外资工作连续五年在嘉兴市排名第一,并进入了全省利用外资十强。此外,2011年度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引资成绩显著、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三产招商成效明显、新兴产业项目占比极高、产业招商进一步强化等特点。 借助沪浙“桥头堡”优势及便捷的交通网络,嘉善已成为台资在浙江最密集的地区,与广东东莞、江苏昆山同为内地三大台资企业聚集地,目前已有近400多家台资企业在嘉善发展,常驻台商1500多人。2003年,嘉善继江苏昆山、广东肇庆之后,成立了大陆第三个县一级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现代农业嘉善作为农业大县,曾被誉为“浙北粮仓”银嘉善。目前已形成了粮食、蔬菜、水果、畜牧、花卉、水产、食用菌、休闲观光农业等8大农业产业和白(食用菌)、绿(蔬菜)、蓝(淡水养殖)、彩(花卉)“四色”产业带.同时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农业和渔业生产水平位于全省前列,而且形成了“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并涌现出“中国甜瓜之乡”,“中国蘑菇之乡”、“浙江黄桃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等,已建和在建的精品农业示范点达到了80个。温室大棚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25万亩,为浙江省第一.姚庄黄桃成为继西湖龙井后,第二个进入国宴的浙江农产品。2008年,在我省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工作中干窑镇发现了总面积近1.75万亩富含硒元素土壤,其中一级“富硒”区域面积达到4400亩,2010年,富硒大米,富硒草莓正式投入市场。 近年来,嘉善通过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经形成以碧云花园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型,以浙北桃花岛为代表的基地拓展型,以汾湖休闲观光农业带为代表的资源景观型,以祥盛休闲农业园、龙洲休闲渔业园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型,以西塘荷池村、陶庄渔民公园为代表的“农家乐”型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 三产服务业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大润发等大型超市的入驻,餐饮、娱乐场所的繁荣,全县消费品市场的规模和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85.83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和19.8%。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85.41亿元,同比增长37.2%,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41.85万人次(其中西塘景区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3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12亿元,分别增长13.12%和14.95%,创建成为全市首家“省旅游经济强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成功引进北京首旅集团参与西塘古镇二期开发,开工建设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高星级标准酒店(4星5星)累计达到5家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建设沿320国道现代商贸物流区,打造以高铁嘉善南站周边及开发区科技商务区为主的临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古镇西塘二期工程和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建设,着力构建“古镇西塘、大云温泉”南北呼应的嘉善旅游新格局,培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城市。 融入上海上海农商银行嘉善支行开业,宁善国际智慧城、张江嘉善科技园、上海龙软集团落户,浙江首条省际公交开通……过去一年,愈来越多的上海元素出现在嘉善。 在“十二五”规划中,融入上海被列为嘉善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战略,自此,嘉善融入上海提升行动进一步向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深层次推进。嘉善县提出:“要全面形成融入上海的半小时经济圈、工作圈和生活圈,使嘉善成为紧邻上海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发展区域之一。” 沪善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血脉相连,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的“星期天工程师”算起,到90年代沪杭高速开通,再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接轨上海的新高潮,两地关系日益密切。作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嘉善创造了独特的“13579”现象:10%的嘉善人到上海工作生活,30%以上的工业品为上海企业配套或通过上海进入其他地区,50%的农产品销往上海大市场,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受上海影响进入嘉善。 如今,这种互动关系又站上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作为“首位战略”,嘉善又将融入上海提升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谋划了宏大的融入格局,采取了更大的融入力度。从发展理念、规划布局、基础设施有效融合,到产业、科技、人才、金融和社会事业全方位合作;从现代都市到美丽水乡,嘉善融入上海早已突破了35公里长的边界线. 交通网络嘉善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沪杭铁路、沪杭高速铁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接线、亭枫高速连接线、320国道穿境而过;跨海大桥北连续线二期将于2012年开工建设,届时嘉善将成为长三角的交通节点,区位优势将更为显著,与上海、苏州、杭州、宁波这周边4大城市的互动将更为便利。 2010年5月1日嘉善客运中心正式启用,嘉善客运中心是嘉善县“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和嘉善交通“六个一”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该客运中心位于世纪大道与善江公路交叉口,占地面积130亩,2008年8月28日开工建设,总投资1.1亿元。该客运中心按部颁一级标准建设,由长途客运区、城乡公交客运区、城市公交客运区、出租车客运区、车辆维护区、燃料补充区、旅客商业服务区等7个功能区组成,可承担日客流量15000人次,日发班次1200班。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正式运营,嘉善南站同时投入使用,嘉善人终于实现了“沪嘉同城”的梦想,对于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嘉善将进入全新的“高铁经济”时代。作为浙江省距离上海市最近的火车站,嘉善南站的总建筑面积为4998平方米,建筑主体高度为23米,规模与其他沿线站类似,嘉善南站的站房与其他车站又略有不同。与不少车站采用的黑瓦白墙尖顶江南民居风格相比,嘉善南站的设计风格更显时尚、现代。屋顶设计比较有个性,采用了网架结构设计,覆以铝镁锰金属板,并加上了8.5米宽的飘檐,既美观又能遮阳挡雨。. 乐居嘉善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实施,地处长三角城市圈核心地带的嘉善紧抓高铁开通、大虹桥开发、后世博经济、迪士尼建设等带来的新机遇,加快融入上海都市圈,争做上海“一城九镇”外的“第十镇”,着力打造优质生活圈,并把“乐居”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打造以中心城市拉动、东部片和西部片联动、三个工业重点区块带动的“一城两片三区”新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实施中心城区“东拓南进北优西延”发展策略,加快新城区南区和高铁嘉善南站周边的城市“南大门”,促进新城区与大云镇温泉旅游度假区联动发展,成为展示江南水乡风情和现代化新城形象的标志性区域、县经济开发区科技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东大门”,加快推进城市向东发展,把县经济开发区纳入城市发展框架中、切实优化北部,对320国道沿线“退二进三”改造的城市“北大门”、嘉善—嘉兴第三通道和苏通高速互通口为依托,加快中国归谷嘉善园区的城市“西大门”建设,稳妥推进旧城区改造,到201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6%,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2平方公里 塑新城之貌,完善拓展城市功能。加快推进网之城、高铁南站周边区域重点地块拆迁和重点路段贯通、重点片区建设,实现“网之城”无障碍施工,推动人气、商气向城市南部集聚。突出美丽嘉善大道建设,推进道路两侧绿化、建筑亮化、立面形象建设和业态招商,着力打造“城市新区最美丽的主轴线”。改善城区环境面貌,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依托现有成熟商圈,着力打造中山东路等一批错落有致、闲情逸致、精巧别致的生态街、景观街;实施城镇危旧房置换解危工作,改造浒弄、解放三村等5个老旧小区。加快人民大道、阳光路、晋阳路等道路两侧的城市立面和绿化建设,提升“城中村”整体形象,着力打造名品汇聚、功能复合、业态丰富的城市新地标和新形象。加快320国道和炮台口至干窑连接线等入城口道路改造提升,完成平黎公路城区段改造,启动城区东外环线建设,建成交通网络智能化和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嘉善新城区位于嘉善老城区南部,北起嘉善塘,东至善江公路, 南至沪杭高铁嘉善湖(中心河),西至城西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24.46平方公里。规划定位是集行政、居住、旅游、文化和科教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江南水乡现代生态型综合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意义的水乡新城、生态绿城、都市卧城、科技景城。2010年新城开发全面实施。编制完成《嘉善城市新区(南区)概念性规划》、《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现已建成全长17公里的新城区“五横十纵”道路框架,新客运中心、高铁嘉善南站及站前广场一期等投入使用 嘉善发挥“与上海同城”背景下的联动效应、辐射效应和错位效应,按照“打造沪浙门户、实现沪嘉同城、建设低碳新城、凸现水乡风情”建设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的现代新城的要求,通过规划引领,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融入“乐居”理念——在细节上做到人性化,不与别人比规模、比高楼,而要比特色、比灵气、比文化、比品质,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营造生态、舒适、健康、优雅的生态乐居环境。着力发展与上海相配套的白领居住、高端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真正成为吸引上海人的卫星城、休闲城和乐居城。 2011年开展了“绿色家园”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绿色城区、绿色通道、绿色水系等“六大绿色工程”建设,为城乡群众营造更优质的绿化环境。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为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全天候免费开放了县城区的泗洲公园和柳洲公园,建成一系列河滨“绿道”,使群众真正享受到绿化这个最大的公共产品,提升群众爱绿、护绿、建绿意识。目前,全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9%,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85平方米。 历史文化纺织明宣德五年建县后,鼓励住民种桑植棉,土纺土织业日兴,“四乡机杼之声不绝”,男耕女织渐成风气。明万历二十四年《嘉善县志》载:“南乡高土种之,年产量极微”、“妇女先碾核,以车纺之”,而多数村妇纺土纱所需之棉皆购于市集,魏塘、风泾等地设有多家纱庄布局。故魏塘镇已形成土纱集散地。明万历《嘉善县志》载:魏塘“东西市梢有纱庄”。县城东北乡间枫南、里泽及惠民一带,几乎家家都备有土纱、土布纺织机,明《几亭全书》称:农妇“以纺织为业,每织一匹,持之城市,易米以归”。所织之布多售于风泾镇,故“风泾布”与“松江布”齐名。谚称:“卖不完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田歌“嘉善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种之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七种不同曲调组成,这七种曲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曲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歌词多用“吴音俚语,谐音双关”。歌词的这种所谓“吴格”,与明代冯梦龙编的吴地《山歌》有直接传承关系,与《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中的南朝“吴声歌曲”也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因此,嘉善田歌也是江南“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砖窑明万历《嘉善县志》载:“砖瓦出张泾汇者曰东窑,出干家窑者为北窑。”2003年编印的《嘉善县地名志》说:干窑在“清咸丰十年(1860)后,窑业迅速发展。民国时期,窑业鼎盛”。“明清时期窑业兴盛,多产‘京砖’,瓦当文化灿烂,史称‘千窑之镇’。” 干窑瓦当远销全国各地,北京皇宫、杭州知味馆、山东曲阜等都使用过干窑瓦当。 《嘉善县志》中记载,中国国产的第一张平瓦就产于浙江嘉善干窑镇。 科举在明清两代,嘉善一共贡献了状元2人、进士213人。嘉善更是全国26个巍科大县之一,明清两代嘉善共有巍科11人(进士的前4名及会试第一名称巍科)。一般认为,巍科比进士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实力。 柳洲词派柳洲词派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词派,地处嘉善魏塘。柳洲之名源自明清之际魏塘镇的一处名胜柳洲亭。魏塘又名魏里、武塘。依据一是戈元颖、陈谋道等编集的《柳洲词选》所收词人词作,一是明末清初以“柳洲八子”称名的活跃于魏塘的词人唱和群体。柳洲词派最有特点的传承方式就是以典型的江南望族文化为主环链进行词学上的相互影响和承续。 寺观嘉善是江南道教、佛教流传较早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嘉善道教最迟唐代已流行,而佛教始于唐朝,宋代开始,嘉善寺观陆续增多,民间把寺庙和道观作为宗教信仰的现世寄托。大约在明清时期,嘉善县的寺庵庙宇数量达到历史以来的最高峰,清光绪二十年(1894)《嘉善县志》载:县内有禅寺9座、禅院12座。建于三国东吴时1座(慈云禅寺,位于原县委党校旧址),唐代4座,宋代10座,元明清6座。光绪年间,县内有庵71座。建于唐代2座,宋代6座,元代4座,明代36座,清代23座。县城魏塘街道内多条道路与历史上道教活动有关,如道院弄,太平弄,坛弄,主要分布于城西。而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嘉善籍画家的吴镇在年轻时即与释道往来密切,其中与他交往亲密的画家方方壶,即是上清宫道士。 善堂明末江南,地方乡绅发起以济贫为目的同善会,常年举行救赈贫民的活动。同善会创始于无锡高攀龙,而作为高攀龙弟子的陈龙正创建的嘉善同善会则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 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同善会、千金会的基础上,陈龙正建立了同善会馆,作为经办善业的常设机构和公所。同善会馆是江南最早兴起的民办性慈善组织,在我国民间慈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城墙明正德五年(1510),知县胡洁为保居民安堵(安居),在魏塘日晖桥之东建宾旸门,太平桥之西建平城门,以备启闭之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防御倭寇,吏部侍郎赵文华督师嘉善,抚台王抒与知府刘悫议奏请朝廷筑城,获批准。县内使用徒工1万余名,征发民户740余人督工。是年十月至次年三月,建成水城门5座,旱城门4座,月城114丈,望楼4座,水城门旁台5座,墩台12座,窝铺36间,筑雉碟2644个,周围1448丈。城高3丈,阔2丈,濠阔6丈,周于城。筑城占地353亩,化银35856.9两。此后数百年间,明清两代历任知县多次维修加固。解放后拆毁,现西南角尚存有不足百米尺长的一段。 泗洲塔泗洲塔,又名“吉祥圣寺塔”、“大胜寺塔”,位于县城东门外大胜寺内,大殿前侧,寺有大钟,声音洪亮。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佛门弟子清梵受泗洲和尚的示兆而募建此塔。塔身六面七层,朱椽碧瓦,翘角飞檐,总高约20多米,顶尖的葫芦呈倾状,遇大风能随风旋转。塔顶藏有经文、南宋铜铸8厘米高的接引佛一座和锡制34.5厘米高的七层泗洲塔模型,“塔影钟声”成为魏塘胜景之一,入选明吴镇所绘《嘉禾八景图》。明嘉靖年间曾遭倭寇毁坏。清康熙五十五年,乡绅钱瑛组织重修,复原如旧。清咸年十年(1860),大胜寺殿遭火劫,泗洲塔幸免于难。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泗洲塔曾被弹片击中一侧,但塔身未倒。可见古塔建筑之牢固。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由于无人清扫,塔内堆积的大量鸟粪变磷引起火灾,塔顶垮塌,塔刹也压了下来。最后,在“文革”时期被拆除。现已在原址以西仿建,名为思贤塔。 书画据统计,自宋朝以来被《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国书画家大辞典》收录的画家和书法家就达170多名。他们留下的大量书画作品,构成了嘉善历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 据《故宫博物院藏宝录》、《故宫便览》等资料记载,北京故宫现藏嘉善籍名画家的字画真迹有元代“四大家”之一吴镇的《芦花寒雁图》轴、《渔父图》轴、《竹石图》轴和《草书心经》卷,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大画家盛懋的《秋江待渡图》轴、《松石图》轴等。另外,明代画家姚绶、清代初年画家项圣谟(旅居嘉善)等也均有书画作品被收藏。 雕漆与嘉善历代绘画艺术交相辉映的则是嘉善元、明时期的雕漆工艺品,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我国雕漆艺术源远流长,但谁也不曾想到,是元朝嘉善的一批民间雕漆工匠,把这一门艺术推向了顶峰。他们制作的大量雕漆作品,代表了元代漆器制造的最高水平,且对后代漆器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漆器专家,把西塘称为“元代漆器的制作中心”。当时,它和景德镇的瓷器并驾齐驱,不但促进了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我国最早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铸银据史料记载,朱碧山所铸虾杯、蟹杯、人物杯,当时为名人高士酌酒的一种时髦而风雅的酒具,堪称中国酒文化一绝。这种银制槎杯,不施药焊、注酒自能流走。槎者筏子也,故得其名。清代大诗人朱彝尊曾作《朱碧山银槎歌》咏之。据了解,碧山制作的槎杯,存世作品仅三件。其中北京故宫珍藏的白银龙槎为酒具中的极品,属国宝级别的文物。近年,有学者著文,为中国100件稀世珍宝排座次。银龙槎杯仅次于银缕玉衣、“竹林七贤及茶启期”砖画、唐琴“大圣遗音”等文物,名居第6位。由此可见它的艺术品位之高。 文保单位目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6处,分别是吴镇墓,干窑窑墩,大往遗址,钱氏船坞,魏塘叶宅,西塘古建筑群。 县树县花1987年,嘉善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决议,确定杜鹃花为嘉善县花,香樟、银杏为县树。 嘉善县群众喜爱杜鹃,早在清乾隆年间,西塘镇居民开始种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已近江南杜鹃盛开季节,杭州宾馆曾来借用珍品30盆。 1984年县农业区划办公室调查,全县有古银杏11株,天凝蒋村雌雄两株银杏最为古老,栽于宋建炎四年(1130)年。 历史名人古代1840年以前陆贽: 【唐】(754~805),唐代文臣。字敬舆。大历八年(773)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出任宰相,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 陈舜俞: 【宋】(?~74),字令举,生年不详,卒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博学强记。举庆历六年进士;又举制科第一。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青苗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卒。舜俞始尝弃官居秀州之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 吴镇:【元】(1280~1354),元代杰出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弥、梅花和尚等。魏塘人。与黄公望、王蒙、倪瓒齐名,并称“元四家”。墨迹今存世的有《双桧平远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渔父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渔父图》卷(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长松图》轴(南京博物院藏)、《草书心经》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其风竹刻石,陈列在嘉兴南湖烟雨楼,其八竹碑及草书《心经》碑陈列于嘉善梅花庵。又有《梅道人遗墨》2卷,系后人辑录的其诗和题跋。 张成与杨茂 朱碧山: 【元】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元代中晚期。铸银工艺家。字华玉,室名长春堂。擅制酒器、茶具及案头陈设,有4件槎杯传世。 姚绶: 【明】(1423~1495),明代画家,字公绶,号丹丘生,又号谷庵子,嘉善人。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工诗文,善书画。为明代中期吴门派的勃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钱士升: 【明】(1575~1652),字抑之,号御冷,晚号塞庵,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魏大中、赵南星被难,并为营护。崇桢中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庄烈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士升因撰简虚平四箴以献,大指讥切时政,以此失帝意,引罪乞休。有“周星揆”、“南宋书”、“明表忠记”、“逊国遗书”。 袁黄: 【明】(1533~1606),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嘉善魏塘镇人。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 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试官而落第。后更名黄。十四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特别是其著《了凡四训》是一本闪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善书。是其的训子家书,影响后人达几百年之久,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曾国藩就曾力主子孙必读之书。其古书今读修身养性。儒释道三家思想融汇,展现中国传统智慧。 魏大中: 【明】(1575~1625),字孔时,号廓园,嘉善迁北区(今嘉善大舜乡)南早滨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工、礼、户、吏各科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天启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魏大中蒙冤被逮,数千士民一路号泣追随,大中与士民从容告别。舟过锡山,业师高攀龙来别,叮咛当不辱臣节。六月入北镇抚司监,惨遭酷刑,自知难免一死,留《临危遗书》,嘱家人安贫、勤读、积德、患难相守。七月二十六日,与杨涟、左光斗同死于狱中。著有《藏密斋集》。 魏学洢: 【明】(约1606~1625),嘉善人,魏大中之子。有《茅檐集》八卷,《四库》存录。其中《核舟记》一篇,介绍微雕,语言简洁凝炼,记述生动明白,历来为中学语文课本选作教材。 魏塘的“三曹”{曹尔堪(祖父)和曹庭枢、曹庭栋昆仲}: 曹尔堪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他与宋琬、沈荃、施闰章、王士禄、王士?、汪琬、程可则并称为“海内八大家”或“清八大诗家”。一生留下大量诗作。据史料称,他还曾受诏与同时代的大收藏家吴伟业同注唐诗,并传于世。 曹庭枢,字古谦,号六芗,雍正癸卯副贡。乾隆丙辰荐举博学鸿词。有《谦斋诗稿》。 曹庭栋,字楷人,号慈山居士生活于清代公元1698-?年间,享年90多岁。曹氏著述颇丰,自成一家,所著《易准》、《孝经通释》等6本宏作多采入四库全书。 蔡以升: 【清】生卒年不详。字委实,号兰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近代1840至1919年钱能训: (1869~1924),中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内务总长。字傒丞。浙江嘉善人。29岁中进士,翌年留馆为翰林。历任湖北、广东乡试主考官,广西学政,刑部主事、员外郎等。1911年以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职。1913年10月任北洋政府内务次长。翌年徐世昌出任国务卿,钱襄助徐处理政务。1917年12月任内务总长。1918年10月徐世昌任北洋政府总统,段祺瑞辞总理职,钱自兼代国务总理,12月20日起任北京政府第13届国务总理。翌年春,五四运动爆发,钱免去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币制局总裁陆宗舆3人职务后,辞国务总理职。1921年夏与熊希龄等发起组织华盛顿会议中国后援会,任主席,主张山东应无条件归还中国等。1924年6月5日卒于北京。 钱泰: (1886-1962) 字阶平,民国外交家。1906年丙午科优贡。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10月去职,1950年初定居美国。后迁居维也纳。1962年逝世。年76岁。著有《中国不平等条约之缘起及其废除之经过》。 张凤: (1887~1966),字天方,浙江嘉善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秀才,辛亥革命前夕入光复会,民国6年(1917年)执教于浙江第一师范,深得省教育厅长马叙伦赏识。民国11年公费留学法国。民国13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民国34年被聘为上海市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解放后历任浙江省考古学会常务委员、省文史馆馆员。 丁悚: (1891~1972),字慕琴,浙江嘉善人,民国早期漫画家。自幼喜绘画。曾师从周湘,在周氏创办的图画传习所习画。初攻西画,善于素描,继研习国画,擅长描绘人物、仕女和佛像。其子是著名漫画家丁聪。 夏荷生: (1899~1946),嘉善魏塘镇人,被誉为江南“描王”。先后入上海润余社和苏州光裕社。红遍江、浙、沪地区,成为评弹界一颗巨星。1986年6月23日至24日,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举行纪念弹词名家夏荷生逝世40周年纪念会。会上播放其演唱的录音片断,总结其艺术成就。 朱学范: (1905~1996),浙江嘉善枫泾人(今上海金山枫泾人)。上海法学院毕业,美国哈佛大学肄业。大革命时期在上海参加工人武装起义,曾任上海邮务工会常务委员,上海总工会主席,全国邮务总工会常务委员。1949年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历任邮电部部长,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务执行委员、组织委员会主任,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四、五届中央常委,第六届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第七届中央主席。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1992年12月任民革中央名誉主席。 范崇武: (1907~2011 ),浙江嘉善西塘人,193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1935年起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授,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创始初期的教师之一。曾任北京第三地方工业局局长,北京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是前国家总理朱镕基的老师。 赵宪初: (1907.10.27~1998.4.17),名型,字宪初。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教育家、上海市特级教师,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被教育界公认为一代名师。192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教务主任。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副校长、校长,上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顾功叙: (1908~1992),地球物理学家。生于1908年6月25日。浙江嘉善洪溪镇人。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硕士学位。1938年回国后,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质部地矿司副司长,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的理事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尚荫: (1909~1989),病毒专家。1909年3月3日生于浙江嘉善陶庄镇。1930年东吴大学,1930年—1935年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教授、校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谭其骧: (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建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后升级为研究所,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程裕淇: (1912~2002),地质学家。生于1912年10月7日。浙江嘉善魏塘镇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理系。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2年3月17日,世界上最老的地质学学术团体——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颁发给他荣誉会员证书。他曾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委。 黄尧: (1914-1987),祖籍嘉善魏塘,生于上海,著名书画家,漫画家。他创作的“牛鼻子”漫画形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叶浅予的“王先生”、“小陈”以及张乐平的“三毛”齐名。他的“牛鼻子”漫画不但描写人物的善良,也暴露人性的丑恶,常借小人物之口,评论大人物的是非。其画虽是漫画,但是由中国的书法写成。 张钟俊: (1915~1995),自动控制专家。生于1915年9月23日。浙江嘉善人。1934年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3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8年获该校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重庆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老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现代1919至1949年朱念慈: (1920~2003.9.6),浙江嘉善人,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扇面书法家,擅长于真金扇面书法,醉心于甲骨、篆、正、草体的千字文、回体文等扇面创作。1988年在中国工艺美术老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孙道临:(1921.12.18~2007.12.28),原名孙以亮,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祖籍嘉善,生于北京。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1943-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 演出话剧《雷雨》、《日出》、《家 》、《茶花女》等。抗战胜利后复学 ,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参加拍摄影片《大团圆》。后参加远东影业公司、昆仑影业公司,拍摄《大雷雨》、《乌鸦与麻雀》等影片。因在《乌鸦与麻雀》中扮演华先生,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 沈天慧: (1923~2011.1.2.),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半导体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嘉善魏塘镇人,祖籍浙江杭州。1949年,毕业后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1980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锡东: (1924~2003),人民戏剧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嘉善人。顾锡东是浙江乃至全国剧作界的领军人物。他一生创作上演了60余部剧目、5部电影以及各类戏剧曲艺理论文章200余篇。他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较大影响,推动了浙江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同时,顾锡东还为扶持浙江越剧“小百花”,培养中青年戏剧影视创作、表演人才作出显著贡献。 沈国舫: (1933.11.15~ ),著名造林专家,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嘉善。1950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系,第二年被选派到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学习,1956年毕业后回国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曾任林业大学校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倪天增: (1937~1992),前上海市副市长。祖籍嘉善县西塘镇,生于浙江宁波。1982年,倪任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局长助理,分管规划建筑管理工作,在协调静安寺地下人行立交通道及历史保护建筑徐家汇天主教堂视觉走廊控制管理方面,运用其建筑师特长,对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及景观规划管理作出贡献。1983年4月,倪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上海近期东西建筑发展轴总体构思,从虹桥机场,经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静安寺、上海展览中心、人民广场、外滩延伸至陆家嘴,形成一条有主要建筑景观和城市广场组成的发展轴,以更好地集中反映上海的城市意象、城市景观。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采纳了这个意见。1992年6月因突发心肌梗塞,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终年仅54岁。 黄菊: (1938~2007),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1938年9月生,浙江嘉善人,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5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1991年至1994年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1994年至1995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市长。1995年至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200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四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2007年6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当代1949年以后林正范: (1949~ ),浙江嘉善人,原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 徐越: (1963- ),女,浙江嘉善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语言与社会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的研究; 丁当: 原名吴娴,浙江嘉善人,当红歌手。1998年毕业于嘉善第四中学。1999年丁当决定背上背包一个人出去寻找她的音乐之梦。在2003年5月滚石唱片公司正式签与她签约。成名曲有《我爱他》、《猜不透》等,长时间占据台湾点唱排行榜第一,其中第三张专辑《夜猫》在台湾G-music榜上榜长达29周,创造内地歌手在此榜单的纪录。2011年12月,成为第三位在台北小巨蛋开个人演唱会的大陆歌手. 南派三叔: 原名徐磊,出生地嘉善,现居杭州。毕业于嘉善高级中学,大学学的专业是电子商务、网络编程,现在他不仅有自己的外贸公司,同时也是近年来崛起于网络的畅销书作家。他创作的《盗墓笔记》系列以惊悚、诡异的风格爆红于网络,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嘉善旅游嘉善旅游,首推西塘。西塘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早在唐开元年间,西塘就有了村落,宋时聚成村里,元末统称斜塘, 明代建成市镇。老镇区内至今保存完好的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群,规模之大和保存之完好是江南少有的。古老的江南水乡风貌形成了西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内有27座石桥、122条古弄和千余米长的廊棚,拥有西园、种福堂、石皮弄、根雕馆、纽扣博物馆、圣堂、七老爷庙、倪天增祖居等景点近20处。西塘已成为中国影视拍摄基地之一。相继有《碟中谍3》《我的青春谁做主》《别爱我》《像雾像雨又像风》等在此取景,2011年全年游客突破334.5万人(次)。成为全国热门的旅游目的地。2010年列全国百强景区第38位。 汾湖——位于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于江苏省吴江市交界处,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9700亩,古称分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分界湖。宋元时期,汾湖已成为江南有名的风景胜地。元代的大画家吴镇、盛懋等曾来过汾湖,湖边的青青芦苇,水村茅屋,清风悠然的自然风光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分湖水村图》是国宝级文物。元代大文豪杨维桢曾留下《游分湖记》,从游记中后人可以领略七百年前的汾湖风光。 梅花庵——位于嘉善县魏塘街道,占地面积2987平方米,建筑面积1658平方米,是江南著名的文化旅游地,主要古迹和景点有:梅花庵、吴镇墓、梅花亭、八竹碑、草书心经碑以及吴镇陈列室等。吴镇的作品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大云温泉生态休闲度假区——位于“中国鲜切花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嘉善县大云镇,由十里水乡生态河道、碧云花园、拳王休闲农庄、森林温泉度假等组成,总面积12平方公里。整个温泉生态休闲度假区将结合南北两部分的各自优势进行开发:南部将利用规划区内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野趣依旧的自然资源,打造十里水乡休闲区——“十里水乡”生态游线全长7公里、占地14万平方米,两岸绿荫环河,水中白鹅戏水,驾乘小舟,微风吹拂,游客如穿梭于绿色的原始丛林之中,形成了“绿带成荫闻鸟鸣,清波荡漾满舟情,轻风拂柳为垂钓,信步河边皆是景”的原始乡野风貌;北部将充分利用温泉这一独特资源,重点建设云溪温泉大观园、温泉度假酒店、热带植物园等。 2008年8月15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宣布,浙江省嘉善县已成功从2161.81米深的地层打出地热水,井口水温度达到40℃。经专家鉴定,各项指标符合温泉的标准,成为杭嘉湖平原上成功打出的第一口温泉。该井是浙江省迄今为止最深的地热井。该井地热资源勘查的成功突破,为加深认识杭嘉湖地区地热成因,以及进一步开展该区域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地下热矿水水质由国家土资源部杭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和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热水中富有含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及化学组分,其中偏哇酸30.7毫克∕升,达到了《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有医疗价值浓度标准,属氯化物·重碳酸-钠型温泉。 丁栅湿地——位于嘉善县姚庄镇丁栅村。这里白鱼荡休闲中心、渔民村六塔渔业园和沉香柑橘园串珠成线;太白农庄、忆草堂、白鱼荡水上休闲园成为都市人品尝地道河鲜的好去处。游客可乘一叶小舟,荡漾于碧波万顷的湖面,穿梭于网状交织的小河间,观赏鸬鹚捕鱼等难得一见的原始捕鱼方式;或拿起钓竿,享受垂钓之乐;或凝神静气,观看“打甲鱼”表演;或漫步于乡村休闲长廊间,坐下来喝杯茶,聆听一下来自五代以前的“嘉善田歌”;或干脆在渔民村住下来,体验一下渔家乐的生活。 嘉善特产嘉善黄酒 荷叶粉蒸肉 六塔鳖 汾湖蟹 熏蛤蟆 西塘八珍糕 “锦雪”牌黄桃 干窑大米 “惠绿”牌蜜梨 “锦雪”牌蘑菇 杨庙雪菜 嘉善阻击战民国26年(1937)8月9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蓄意滋事挑衅;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守军坚决抵抗,予敌重创。11月5,倭寇在杭州湾金山卫等地强行登陆,上海危急,南京危急。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调集部队15570人,在枫泾至嘉善一线阻击倭寇。参加嘉善阻击战的我军,为民族的独立自由作出光荣的牺牲,尤以109师、 一二八师官兵伤亡奇重。109师参战官兵5793人,阵亡1561人,负伤1304人;一二八师参战人员5799人,阵亡1655人,负伤831人;一一三旅第一团参战人员808人,阵亡175人,负伤258人,许多营团连军官为国捐躯。特别是一二八师军人来自湖南,多为湘西苗族、土家族子弟,他们的坚忍顽强,为中华民族增光。作家湖南凤凰人沈从文曾在他所作《湘西》中写道“淞沪之战有个一二八师调守嘉善,战争过于激烈,本意固守三天却守了足足五天,全师大部官兵都牺牲于敌人优势日夜不断炮火中,下级干部几乎全体完事,团营长正副半死半伤,而死去的全是那小小县城中和我同长大的年青人”。敌军兵力约在万人以上,被我击毙击伤的约与我军伤亡人数相当,敌少将手冢正三11月8日在嘉善附近被击伤。 根据史实小说《血战嘉善》改编而成的电视剧《11公里》已于2010年上映! 嘉善荣誉全国文明县城 国家卫生县城 国家园林县城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全国体育先进县 全国模范公安局——嘉善县公安局 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 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浙江省文明示范县城 浙江省教育强县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