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继发性白血病
释义

继发性白血病(secondary leukemia)是一种可辨认的急性白血病亚型,继发于化疗、放疗或有肯定的环境或职业接触史的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起病较慢,有明显的原发病病史和化学药物使用和(或)放疗史,年龄和性别同原发病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髓衰竭。

一般特点

约70%继发于使用烷化剂或放疗后患者有白血病前期的表现,典型的白血病前期阶段持续约11.2个月。患者有乏力疲倦等贫血相关症状可伴有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等出血症状,可有发热但无明显感染征象;鬼臼毒素类(VP16或VM26)或其他的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导致的继发性白血病常无白血病前期阶段表现。

骨髓衰竭

患者由白血病前期进入急性白血病期常呈现典型的骨髓衰竭表现。临床表现为病情明显加重且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如不积极治疗患者可短期死亡由于严重的骨髓衰竭出现贫血、出血以及发热感染等症状,表现乏力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皮肤淤点淤斑、牙龈出血、口腔血泡、鼻出血血尿、便血少见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迅速死亡;感染常见,可有低热或高热部分患者可有明确的局部感染病灶还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染部位感染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表现是继发性白血病的常见死亡原因。仅5%患者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1.感染、发热 主要见于肺部感染,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

2.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

特点

继发性白血病的特点:

①因原发病(如淋巴瘤、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睾丸癌等)接受化疗或放疗数年后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②白血病前期细胞或白血病细胞出现特殊的染色体异常;

③发展为白血病后生存期短,治疗效果差由于这类疾病的发生多有明确的抗肿瘤药物使用(如烷化剂等)和放疗史因此又称为治疗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t-MDS/AML)大多数继发性白血病都有MDS过程实际上继发性MDS(secondary-MDS,S-MDS)和继发性白血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划分的界限是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者称为MDS≥30%则为继发性白血病。

病因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与原发病治疗方案、原发病的类型、疾病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econdary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SAML)发生的危险性取决于治疗方案:①化疗(伴或不伴放疗)危险性高,单独放疗危险性最低;②全身照射比大剂量局部照射的危险性高;③患者或实验动物接受治疗的强度与白血病发生的危险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继发性白血病发生的危险程度与原发病类型的关系尚无法估计,有报道主要原发病类型为:①血液病:包括霍奇金病(HD)、多发性骨髓瘤(MM)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骨髓增殖性疾病等,也包括上述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②非血液病:乳腺癌卵巢癌睾丸癌等。继发性白血病病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有明确增加人类及实验动物发生AML的危险性。广岛核爆炸产生的400cGy以下的核辐射导致白血病发生率大约为2例/(106人·年·kg)而接受300~1500cGy脊髓照射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白血病发生率与之相同;从事临床放射职业人员和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流行病调查以及小剂量慢性照射在实验动物可致白血病的结果表明放疗与继发性白血病发生关系直接而密切。最近,关于霍奇金病的研究表明,接受单纯放疗的患者比接受单纯化疗的继发性白血病发生率低;大剂量局部放疗比全身放疗所致继发性白血病发生率低得多;大剂量放疗比小剂量多次放疗致继发性白血病发生率低后者已被小剂量慢性照射实验动物致继发性白血病的实验结果所证实大剂量照射对骨髓细胞有致死作用而小剂量照射更易导致非致死性骨髓损伤及突变发生。

化疗药物

(1)烷化剂:包括氮芥(nitrogenmus-tards)、苯丁酸氮芥(瘤可宁)、环磷酰胺美法仑(马法兰)白消安、丙卡巴肼(甲基苄肼)、亚硝脲类烷化剂如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司莫司汀(MeCCNu)等烷化剂是最强的致白血病药物,其致白血病发生的机制是以不同方式作用于DNA导致DNA复制停止基因突变、染色体丢失同时,导致部分细胞死亡。85%的继发性白血病患者曾接受烷化剂的治疗各种烷化剂引起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各异其中65%的继发性白血病患者接受过环磷酰胺、美法仑苯丁酸氮芥的治疗。研究表明美法仑致白血病作用可能比环磷酰胺强这说明烷化剂之间致突变作用存在差异。

(2)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①鬼臼毒素类药物:最具代表的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和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鬼臼毒素类是一类非插入性的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强抑制剂,它作用于TopoⅡ使TopoⅡ与DNA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稳定的“药物-酶-DNA”三元复合物阻碍TopoⅡ对DNA双链再连接,导致DNA缺失和重排染色体断裂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证明VP-16致继发性白血病缺乏剂量依赖性和剂量累积的依据,白血病的发生与治疗方案选择以及患者自身因素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所致的可能性更大。

②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米托蒽醌和阿克拉霉素等,这类药物通过形成稳定的拓扑异构酶Ⅱ-DNA复合体抑制DNA修复导致DNA单链和双链的断裂,阻止DNA和RNA的合成。它们是治疗ALL、NHL、睾丸癌的主要药物,常需联合应用烷化剂或放射治疗,因此,尚不能明确蒽环类药物单独应用是否致继发性白血病发生近几年来随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成功APL治疗后继发性白血病病例已报道10余例,考虑与使用蒽环类和VP-16等药物有关。

其他药物

乙双吗啉和Razoxane这两种药物属于疫抑制剂,能抑制DNA的合成容易引发白血病长期应用发现其致白血病作用国内已报道多例。

非治疗性物质

包括苯及苯的衍生物、汽油有机溶剂杀虫剂、染发剂、砷剂涂料等,长期接触苯的人群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出20倍中位发病时间9.7年其中发生急性白血病前6个月~6年有全血细胞减少。

发病机制

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许多研究证明多重作用导致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

1.DNA序列及DNA调控异常 所有烷化剂和电离辐射是强致突变剂,它们的致突变作用可能与其致癌性及细胞毒作用有关。研究证明:继发性白血病累及许多基因,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及抑制凋亡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机制由于DNA的遗传信息改变导致白血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它们可引起许多类型的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断裂复杂重排染色体部分或全部丢失由于化学致癌剂和放射线的作用,使位于染色体可遗传变异区的癌基因表达增加,通过DNA点突变和DNA修饰或通过染色体的重排,从而改变细胞癌基因调控使造血干细胞染色体断裂或重排,产生异常的功能蛋白质如ras,myc和c-fms等。许多t-MDS/AML患者存在不平衡染色体改变可使染色体部分或全部丢失事实证明在丢失区可能存在某种抑癌基因。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所致的t-MDS/AML中常累及21号染色体转录因子CBFα2(AMlL-1),此处最易出现易位并累及8、12、3号染色体MLL(myeloid-lymphoid leukemia)基因是调节果蝇trithorax基因,与人类同源的基因MLL基因在控制早期造血干细胞分化上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实累及11q23染色体易位有20余种如VP16诱导带有MLL基因的t(9;11)易位,产生的新的融合基因直接引起明显的生长失控和白血病发生具体比较见表1。

2.遗传易感性 通过对高发白血病倾向的遗传性疾病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对于紫外线和化学致癌剂(如烷化剂)的致突变作用十分敏感,这是由于其DNA修复功能缺陷如Fanconi贫血Bloom综合征及Kostmann粒细胞缺乏症。这类疾病易发生白血病的可能原因是存在某个与白血病遗传易感性有关基因杂合子如Li-Fraumeni综合征患者带有p53肿瘤抑癌基因胚胎突变的杂合子这些患者的白血病发生率增加。

流行病学

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其发生率占白血病10%~20%,其中AML占90%~95%,ALL占5%~10%化疗和 (或)放疗所致继发性白血病的中位潜伏期为4~5年治疗后24~60个月危险最大治疗10年后很少发生。由于继发性白血病对治疗反应差,是目前最可怕的肿瘤之一。

诊断

根据原发病用药史放射史、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特点,诊断一般不难。

鉴别诊断:

在诊断继发性白血病时还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原发性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通常无明显的白血病前期表现贫血、感染、出血及组织器官浸润染色体异常少见初治化疗敏感缓解率高鉴别要点。

2.原发性MDS 原发性MDS通常无原发病及用药史和放疗史继发性MDS三系增生明显异常,以RAEB多见,治疗效果差

3.巨幼细胞性贫血 有时与继发性MDS相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的PAS染色呈阴性无继发性致白血病因素存在。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1)白血病前期:此期的突出表现为三系无效造血,全血细胞少大多数患者表现红细胞生成减少,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计数下降MCV增加,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外周血出现椭圆形巨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此为继发性白血病最早的血液学变化。MCV增高与霍奇金病(HD)高危发生继发性白血病相关,MCV增高组比对照组发生继发性白血病早3~4年。75%患者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有胞质颗粒减少和假Pelger-Hǔet异常,可有单核细胞增多嗜碱粒细胞增多60%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可见无颗粒血小板、巨大血小板

(2)急性白血病期: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下降白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降低可见中性粒细胞减少外周血可见原始粒细胞、幼稚粒细胞或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及血小板危象。

2.骨髓象

(1)白血病前期:该期的骨髓形态学的特征之一是三系细胞异常增生,以红系增生更为明显其次难以用FAB分型来诊断t-MDS若以FAB分型对t-MDS进行标准分型,诊断为RAEB的患者明显高于原发性MDS。1/3~1/2的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1/3的患者为增生减低少数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正常;红系异常增生包括红细胞巨幼样变,环形铁粒幼细胞数量增加,偶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为主,原始红细胞数量增加出现核出芽核碎裂和双核红细胞胞质染色不均匀多嗜性或点彩红细胞、豪-周小体易见;粒细胞系可见胞质颗粒增多过少或无核分叶过少或过多或不分叶出现Pelger-Hǔet样异常,幼稚粒细胞比例增加;巨核细胞系可见小巨核细胞巨核细胞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数量可增加。在此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化

(2)急性白血病期:骨髓增生程度同t-MDS,三系细胞出现明显的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增多≥30%Auer小体很少见,原始粒细胞增多,为M1M2常由烷化剂所致;原始单核细胞增多为M4M5常由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所致前者发生率多于后者t-AML常很难利用FAB分型标准分型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态学改变。t-ALLt-CML、t-APL骨髓象同原发性白血病改变。

3.细胞化学

(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NAP阳性率减低,积分降低。

(2)过氧化物酶(POX) t-AML患者该酶阳性率减低,继发性白血病为10%,原发白血病可达100%。

(3)氯醋酸 AS-D萘酚酯酶20% t-AML的患者该酶阳性阳性率低于原发性

AML后者达47%

4.染色体检查 通过染色体G带染色及姐妹染色体交换等技术可检测到。76%~90%继发性白血病患者原始细胞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而原发性AML仅有48%~66%,原发性MDS为38%~60%。继发性白血病的复合染色体异常为75%,高于原发性AML(45%)和MDS(25%)49%的继发性白血病患者有异常核型(AA),36%的患者为正常核型与异常核型嵌合体(AN),15%的患者为正常核型(NN)在染色体数目异常中常为亚二倍体染色体,超二倍体少见而原发性AML多为二倍体或超二倍体烷化剂使用后的继发性白血病多出现复合染色体异常最常见为-5/5q-,-7/7q-继发于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继发性白血病最易累及11q23或2lq22,致染色体易位。继发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

5.分子生物学检查 染色体易位实质是形成特定的融合基因多累及核结合因子(CBF)HOX家族成员ETS家族成员和其他转录调节因子,其结果出现新转录因子或转录因子受体,导致异常的分化增殖和凋亡。t-MDS/AML染色体易位见表3

6.原始细胞的体外培养 继发性白血病患者的原始细胞培养示CFU-GM集落生成减少或不生成而集簇数目增多,与原发性白血病患者相似,认为白血病前期的髓系集落形成率降低具有诊断和预后意义,但对临床治疗价值有限。

其它辅助检查

继发性白血病可出现出血感染、肝脾肿大等应选择性的做X线、CTB 超心电图血生化血培养、痰培养等检查。

治疗

无论何时诊断t-MDS/AML,治疗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尽管新的细胞生长因子和新的化疗药物使用治疗结果仍不理想总的来说t-MDS/AML总体效果和预后较原发性MDS/AML差。Visai等报道根据患者的不同预后来选择治疗方案可将继发性白血病的预后分为三型:①疗效好组:M3型伴有t(8;21)或inv(16)染色体异常;②疗效中等组:继发于ALL治疗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③疗效差组:伴5号或7号染色体异常和继发于MDS者。针对不同的预后,提出治疗方案如下:①预后好组:采用单纯化疗;②预后中等组:采用标准剂量/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③预后差组:若年龄>65岁,给予支持治疗,年龄<65岁,采用标准剂量/大剂量化疗+支持治疗。

1.支持治疗

大多数患者确诊时一般情况较差机体抵抗力较弱免疫功能较低既往反复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使患者的骨髓造血储备能力下降从而对进一步的化疗或放疗的耐受性明显减低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或有显著合并症的患者支持治疗就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案。

(1)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的目的是改善临床症状,贫血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使其血红蛋白维持在80g/L以上。但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可使体内铁负荷过重甚至导致继发性血色病的发生最终因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定期测定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和铁蛋白含量。若铁负荷过多应给予铁螯合剂治疗,加速体内铁的排泄,减轻对心、肝、胰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常用去铁胺(Deferomamine)治疗1.5g/d,每周治疗5天缓慢皮下注射,直至铁负荷降至正常停用。此外,还可使用铁螯合剂口服。对于血小板持续减少PLT<20×109/L伴有出血的患者,给予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可有效止血但长期输注后,易使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相关抗体,使输注的血小板迅速破坏,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目前建议输注来自单一供体的血小板浓缩物因为前者比随机多供体的血小板浓缩物能明显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2)预防感染:感染是继发性白血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感染甚为重要。适当给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制剂是必要的常用静脉免疫球蛋白针剂5~10g/d用5~10天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不采用白细胞输注若发生感染,则按急性白血病的抗感染策略进行治疗。

(3)叶酸:因继发性白血病常常出现巨幼细胞贫血的形态学特征,非叶酸缺乏,补充叶酸是无效的可用叶酸试验性治疗以鉴别是否有叶酸缺乏。剂量:10mg/次3次/d口服,无明显不良反应。

(4)维生素B6:有人试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650~200mg/d分次口服结果证明部分患者仅有网织红细胞升高,输血次数减少但对病态造血无影响。

2.诱导分化剂

(1)维A酸:

①异维A酸(13-顺式维甲酸):体外研究证明13cisRA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该药在继发性白血病的初期临床治疗中结果令人鼓舞,但随机研究未能取得较好的反应率,认为该药疗效不肯定剂量:2~4mg/(kg·d)或20~125mg/(m2·d),疗程1~11个月,通常口服至少3个月以上。不良反应有肝损害(ALT、AST增高胆红素增高)口唇干裂皮肤过度角化口腔炎血清三酰甘油增高等。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剂量在100mg/m2之内可减少不良反应。

②维A酸(全反式维甲酸):维A酸(ATRA)是一种新的维生素A衍生物对APL及HL-60细胞系有诱导分化作用,但对绝大多数继发性白血病无效。剂量:20~30mg/d口服,至少用药3个月,疗程1~9个月不良反应:口干唇干皮肤过度角化,关节酸痛肌肉痛,ALT增加胆红素升高,剂量过大可出现维A酸综合征

(2)维生素D3及其衍生物:通过与细胞内的特异性维生素D3受体(VDR)结合调节DNA复制和翻译促进异常细胞分化用骨化三醇(罗钙全)治疗t-MDS患者未观察到临床反应剂量:2&micro;g/d口服,连用4~20周。

(3)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LD-阿糖胞苷(Ara-C)的作用机制是细胞分化还是细胞毒作用尚有争议目前认为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对继发性白血病疗效仅有较低的反应率(10%~25%)中位反应持续时间短,通常在3~15个月。一项关于LD-阿糖胞苷(Ara-C)治疗的Meta分析显示,170名患者中27名(16%)获得CR中位反应期10.5个月,但未能延长生存期剂量:10~20mg/(m2·d)连用21天为一疗程,有效可继续用,也有主张在缓解后每月维持4天,维持数月。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

(4)地西他滨(5-氮杂-2,脱氧胞苷):地西他滨(DAC)能抑制DNA甲基转移酶,降低DNA甲基化抑制集落生长,诱导异常细胞分化体外实验证明该药是有细胞毒作用的,因此,可能同时导致异常克隆的产生一项研究中43例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DAC)治疗7例为t-MDS患者总反应率为49%CR率为12%总体中位生存期为13.3个月。剂量:45mg/(m2·d),连用3天为1疗程5~7周重复1疗程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

(5)诱导分化剂联合应用:可使用的方案有:①异维A酸(13cisRA )60mg(m2·d)+阿糖胞苷(Ara-C) 5mg/(m2·d),每12 h一次,皮下注射;②异维A酸(13cisRA)1mg/(kg·d)+INF-α3×106U/d+维生素D31μg/d;③维A酸(ATRA) 45mg/(m2·d),第1~12周+G-CSF 5μg/(kg·d)第5~12周;④异维A酸(13cisRA) 2mg/(m2·d)+维生素D3 0.75μg/d连用21天+阿糖胞苷(Ara-C)10mg/m2 每12小时1次连用15天。

3.刺激骨髓造血药物

(1)雄激素:睾酮刺激红细胞生成的作用机制是驱使G0期的CFU-S进入增殖周期,加强了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刺激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以达那唑(Danazol)研究较多剂量为600mg/d分次口服,治疗时间至少在3个月以上,绝大多数病例显示无效。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

(2)肾上腺皮质激素:文献报道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t-MDS1g/d连用3天结果无效部分患者可诱发感染

4.细胞因子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越来越多造血因子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大批量生产并进入临床应用从理论上讲造血因子可加速骨髓中残存的正常祖细胞增殖分化诱导MDS细胞分化使之转为正常的造血细胞,促进强烈化疗后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全血细胞减少但治疗结果显示,三系细胞恢复罕见且不能清除异常克隆目前已应用的细胞因子有以下几种。

(1)红细胞生成素(EPO):EPO体外试验可促进MDS患者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依赖性在100U/ml最强。EPO水平低于500U/ml的患者若接受rhEPO治疗将有10%~20%患者贫血改善;若联合G-CSF治疗,则大多数患者红细胞计数改善,但不影响无病生存期剂量:50~100μg/kg3~5次/周,至少用药12周以上不良反应:水钠潴留高血压等。

(2)粒/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莫拉司亭(GM-CSF):大部分继发性白血病患者CFU-GM减低体外试验证明,G-CSF莫拉司亭(GM-CSF)促进大多数继发性白血病患者的粒单祖细胞的增殖促进中性粒细胞成熟增强中性粒细胞功能且能抑制恶性克隆增生,但有时可使原始细胞数量增加。剂量为120μg/(m2·d)皮下注射持续2周间歇2周;也可从小剂量开始0.1μg/(kg·d),皮下注射,每2周增加剂量1次逐渐增至3μg/(kg·d),连用6~8周不良反应为肌肉关节疼痛和毛细血管漏出综合征,包括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少数有过敏现象如颜面潮红、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寒战甚至晕厥也有极少数出现骨髓纤维化。

(3)白细胞介素3(IL-3):IL-3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红系粒单系巨核系及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尤其对巨核细胞有较大作用。剂量为250~500g/(m2·d),皮下注射,15天为1疗程不良反应:发热头痛骨痛及颈项疼痛等。

(4)干扰素(IFN):干扰素α和干扰素γ均试用于继发性白血病,目前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作用理论讲干扰素可刺激原始粒细胞的成熟及向单核细胞分化,使细胞内癌基因c-myc表达下降逆转细胞的恶性表型剂量为(2~5)×106U/(m2·d)至少应用6个月以上最好长期用药不良反应为发热流感样症状血小板减少等

5.联合化疗

文献报道强烈联合化疗治疗继发性白血病比LD-阿糖胞苷(Ara-C)和5-Aza有更高的CR率644例患者采用标准的诱导化疗方案,182例(28%)达到CR在一系列小样本研究中,已取得了30%~70%CR率。在诱导缓解阶段这些方案伴随着明显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和15%~30%的死亡率年轻的患者和预后好的患者有较高的CR率和较长的持续CR时间。Kantrjian报道63例MDS采用不同强烈化疗方案,其CR率为64%,诱导缓解期死亡率为19%中位CR时间为10个月2年的无病生存率为25%其中有13例为t-MDS其CR率低于原发性MDS(31%对68%)而且5和7号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对化疗反应性差。

继发性白血病化疗的结果取决于原发的肿瘤、预先存在MDS染色体异常、年龄和机体状态。许多报道显示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HD-阿糖胞苷(Ara-C)]有高的CR率但持续缓解期短。HD-阿糖胞苷(Ara-)C或ID-阿糖胞苷(Ara-C)分别联合卡铂、去甲氧柔红霉素和依托泊苷的强烈诱导化疗结果。

6.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继发性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惟一希望文献报道患者年龄<60岁有HLA配型相合的供体可考虑Allo-BMT,年轻患者可考虑无关供体异基骨髓移植和单倍体亲缘间骨髓移植资料显示它们治疗效果与原发性MDS/AML无差异相反,另一组资料比较了原发性MDS/AML与继发性白血病的Allo-HSCF移植后5年DFS为34.5%和7.8%,复发率24%和43%,无复发相关死亡率(NRM)为41.9%和49%,认为继发性白血病的结果比原发性MDS/AML差其主要原因是:NRM罗马会议上报道89例患者接受HSCT移植,81例患者死亡28例死于复发18例死于感染17例死于器官功能衰竭7例死于GVHD4例死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4例原因不明3例死于继发性肿瘤Kaplan-meier复发率在3.1年达28.6%Kaplan-meier生存率在6.4年处于平台期达12%自体骨髓移植(ABMT)应用仍存在着体外净化和移植后复发率较高的问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发展较快将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以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以保证移植后造血恢复,大多数学者认为有HLA配型相合的供者的年轻患者应首先考虑异基因骨髓移植继发性白血病骨髓移植结果。

预后

t-MDS预后并不比t-AML好因为50%以上t-MDS很快转变为t-AML因此继发性白血病预后极差,自然病程3~6个月。经现代治疗,疾病可部分缓解,但缓解持续时间短,无病生存亦短。预后因素有:①年龄:年龄越大越差。②亚型:M3及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引起的M4、M5预后好。③染色体核型:t(8;21)或inv(16)染色体好而-5-7或5q-7q-者差。④原发疾病:继发于儿童ALL的预后相对较好,而继发于MDS则预后差。

预防

强烈化疗和放疗延长了ALL、淋巴瘤骨髓瘤、睾丸癌、卵巢癌的生存期辅助化疗经常用于近期诊断的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和其他对化疗敏感的肿瘤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大剂量化疗或放疗后给予造血干细胞支持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治疗后生存期延长,因而,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可能会相应地增加。这些治疗虽然明显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对继发性白血病发生的危险性估计应成为制定总体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对有致白血病作用的治疗方案应予充分的考虑当治疗某一疾病时若疗效相当致白血病弱的药物应取代烷化剂;当患者原发病复发的风险较低时,辅助性化疗的选择应慎重,尽量不用烷化剂类药物。有几种在儿童期已出现基因突变易于发展为继发性白血病的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范科尼贫血和神经纤维母细胞瘤烷化剂亚硝脲类烷化剂鬼臼毒素类药物不能应用应选用抗代谢药物。烷化剂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使用应慎重最好应用羟基脲治疗HD时ABVD更优于MOPP,环磷酰胺比其他烷化剂有更小的致白血病性所有的烷化剂和鬼臼毒素类药物对非恶性疾病的应用应极为慎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