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忌辰 |
释义 | 词语jì chén 忌日。 唐 白居易 《绣阿弥陀佛赞序》:“绣 阿弥陀佛 一躯,女弟子 京兆 杜氏 奉,为妣 范阳县 太君 卢夫人 八月十一日忌辰所造也。”《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倐临祥制,俯迫忌辰,音容永远而莫追,号感弥深而难抑。” 清 李渔 《怜香伴·毡集》:“那日是先君的忌辰,忽起终天之恨,往荒陇庐墓。”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另外还出过一些纪念外国作家诞辰或忌辰的专刊。” 词语解释:先辈去世的日子(旧俗这一天忌举行宴会或从事娱乐,所以叫忌辰)。 对忌辰的感触:再平凡的人都有他存在的痕迹,至少曾经拥有——属于他自己的一种永久和神圣。 对于圣人,生死之日被奉为节日,生死之地被奉为圣地。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伟大到如此——赋予时间和土地以意义。更多的人,不过是默默无闻,只在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里生老病死。 生与死,是人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始,一个是终;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一个是巧合,一个是必然。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生与死在人的生命中都极其重要;甚至让人不得不猜测,是否正是由于生与死截然不同的位置,他们才拥有了殊途同归的意义——定位生命。 可是,死却是人所不能把握的。有人说,生与死是人类的两大本能。生为人们所追求,而死则为人们所逃避!于是,人们能容忍死亡,却视自杀为“软弱”。 避死,本是求生!古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见,对于死亡的谈论,人们还是在死亡之前,在生之中。 当生死作为人生的两端,负载着一个人的命运,人们不得不对生死进行思考。 词语意义生之日,被称为生日,死之日被称为忌辰,两者都为人们所纪念。不同的是,忌辰的纪念远离当事的主体,生日的纪念却是主体切身的产物。生日,于是比忌辰有了更深的含义——这是主体的思考而不是旁观者的喧嚣。 人每年都有生日,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每年的生日也不尽相同。人总是在成长,由无知到幼稚,由幼稚到成熟。在人的成长中,生日逐渐成了一种意味,不再深具含义,却让人恋恋不舍。一个人真正的“生日”其实一生不过一次,但是从生而来的每次纪念却像是拾阶而上,让人有种紧迫,有种思考,有种动力,有种幸福。原因何在?或者是因为拾阶登高的快感,另一个或许就是登高的尽头就是死亡! 有人说,因为死亡,生命就没了意义。但是,在我看来却恰恰相反。正因为死亡,人生才有意义!如果死亡缺失了,人们所拥有的该是无尽的黑暗和没有压力的幸福奔走、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