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记者
释义

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中文名:记者

基本任务:采写新闻等

条件:能想、能走、能听、能写

表现形式:报导、专题、调查采访、专访等

总体概述

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Journalist或Reporter);记者属于一种职业。

采访,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称为记者。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成为早期的新闻记者。

基本职责

1、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拥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发现并采写新闻(天职)

2、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内参)

3、群众工作:A、通讯员工作;B、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C、组稿约稿;D、群众采访。

基本素质

黄远生: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

邵飘萍:品性、知识与经验、身体健康

邹韬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2、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3、要有广博的知识

4、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5、要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6、要有极强的突发应变能力

工作范围

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

一般而言,记者主要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通讯社等机构工作。网络出现之后,也有部分记者替网络媒体(网络报)或专业网站工作。许多政府机关、社团内,也有编制内的记者。还有不在固定媒体工作的记者,一般称为“自由撰稿”或“自由记者”,接受媒体委托或靠投稿维持生计。

记者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报导、专题、调查采访、专访、精确报导等等。但记者的稿件、照片、影带等,通常还要经过编辑台的处理。

主要分类

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

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

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专题采访报道或专门地区、部门的采访报道,还聘请编制以外的特约记者。

中国新闻记者的职务序列,分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4级。

新闻先贤

徐铸成

在中国新闻史上,能够坚持做记者的总编辑寥若晨星。《文汇报》创始人徐铸成是其中的一个。

记者身份体现在徐铸成所撰写的大量游记上。尽管这种文体不属西方新闻的范畴,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然而在社会变动剧烈、战火频仍的年代,对个人经历的忠实记录,实则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历史。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辅以作者敏锐的观察与判断,游记才能成其为新闻。徐铸成最初的游记无疑做到了。1927年,20岁的徐铸成还是北师大学生,即给《大公报》写成他的第一篇重要作品《定县平民教育村治参观记》。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仍然是一篇相当成熟的新闻作品。徐不仅忠实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感,如平治会的组织编制、推广设施、生活状况以及具体实践,更难得的是他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一项伟大实践,但如果不吸引乡村原有的力量,仅靠自上而下的推动,则试验极有可能成为“乌托邦”。他的论点,成为张季鸾为《大公报》所撰社论的重要判断,代表了大公报的态度。

徐铸成后来还写了不少游记,如香港沦陷后,时任《大公报》香港版总编辑的他逃经已沦陷3年的广州,写成《广州探险记》。在徐眼里,广州已是一座“ 没有空气,没有青年”的城市,“老、中年人中,少数是早失了灵魂,多数是把灵魂深深地埋藏着,非空气不能生活的青年们,都背着灵魂跑了”。后来,徐曾冒险穿越“江南沦陷区”,写成十篇沦陷区进出记,分头记录了那些“死了的洋场”、“苦难中的上海外侨”、“南京群丑”等。如果说,这段时期,作为记者的徐铸成是自发的记录时代并作出个人判断,而张季鸾、胡政之等大公报人的支持,使得这种判断成为可能的话,那么当徐成为一个报纸的总编辑后,他则开始从制度上来维护记者的真实记录和判断。

1938年,由英国商人出资的《文汇报》在上海创刊,其发刊词奠定了该报的立场:“本报本着议论自由的最高原则,绝不受任何方面有形或无形的控制。”徐铸成先为其撰写社论,后来成为总编辑。

1946年,《文汇报》复刊,徐首先与经理约法三章,特别强调:“自我参加之日起,《文汇报》不应接受任何带政治性的投资,报馆或记者不得接受任何津贴在此指导原则下,文汇报对上海推行警管区制这种危害人权的作法连续刊登读者来信表示坚决反对。对马叙伦等代表赴京请愿遭特务殴打的“下关惨案”亦做了如实报道。

徐铸成为坚持这种立场所做的努力令今人唏嘘。文汇报馆被投过两次炸弹,职员一死数伤,徐本人也曾收过一只血淋淋的手臂作为警告。更为严重的是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为了对《文汇报》施加影响,陈布雷、陈立夫等国民党高级人物曾多次亲自出马,乘《文汇报》经济困难之机提出由“政府投资十亿、扩充设备、提高职工待遇”,均遭徐铸成严词拒绝。徐的这番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即张季鸾所说:“遇有大事虽六亲不认,决不袒护,决没有不敢说的话。”为之,1947年,徐付出了文汇报报馆被当局查封的代价。

邵飘萍

邵飘萍名振青、镜清等,笔名飘萍、阿平等,浙江东阳人。清末民初新闻记者之巨匠、报业巨子。先后担任《汉民日报》、《申报》、《时事新报》、《时报》主笔。后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继而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迄被张作霖杀害。其身后评价是“吾国新闻界泰斗”。

邵飘萍出身贫寒,年少时即表现其倔强和正直的禀性,1908年在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因痛斥张之洞《劝学篇》而险遭开除。毕业后从教,仍密切关注政局发展,并联络反清人士。辛亥革命爆发,邵欣喜若狂,立即辞教赴杭州寻机办报。1911年11月首发的《汉民日报》聘邵飘萍为主笔,邵时年25岁,正式进入报业。

邵飘萍早期政论一针见血,用词极尖锐。

袁世凯尚未接任总统职务时,他已撰文疾呼:“呜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无一杀贼男儿耶?”袁窃国后,邵飘萍仍云“袁总统令云:苟且贿赂一体禁绝。振青曰:请自大总统始。”飘萍之快评字字见血,浙江权贵深恨之,于1913年8月查封《汉民日报》,逮捕飘萍,后获释。

为避迫害,邵飘萍急走扶桑。1915年底,袁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倒袁。邵弃学业而归,以“飘萍”、“阿平”为名在沪上三大报执笔,痛骂袁之祸国。倒袁后不久,邵飘萍受聘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当时北京新闻界社会声誉极差,记者虚构成风,报纸难辨真伪。邵飘萍以一个职业记者出现,深入实际采访,追寻事件全貌。

其文思敏捷,文稿倚马可待,许多通讯和专电都是在茶楼酒馆等应酬场所立就,文字纵横自得,鲜明生动。更难得的是邵飘萍察物精审,处世灵活,广交游,耳目众多。视当时新闻界之采访能力,无人能出其右。

1917年,围绕是否对德宣战,中国政府举棋不定,中外记者欲获知段祺瑞政府的态度而不可得。邵飘萍设法坐上挂总统车牌的汽车直达总理府门前,传达长拒绝通报,邵飘萍取出千元为小费,终于得见段祺瑞。但段避而不谈宣战一事,邵先迂回打听,继而以身家性命为担保,3日内不在京城透露消息。段被缠无奈,在其立下字据后,透露了对德宣战的细节。邵得此天大独家新闻,立即以密码发电报至《申报》,沪上立发“号外”几十万份,邵名声大振。而沪报运抵京城需要4天,邵并未失信,段也无可奈何。

邵之采访手段神出鬼没。徐世昌任总统的就职宣言共2000言,而在其就职的前一天,邵飘萍就将其全文电达《申报》,同行震惊,徐世昌本人也大为诧异。邵所写的“府院之争”、“大借款”、“揭发段内阁”、“张作霖截枪案” 等重大新闻均比其他报早或者更为详尽。任《申报》驻京记者两年里,邵飘萍的近200篇《北京特别通讯》风靡全国,“邵飘萍”三字在新闻界中炙手可热。邵主张报纸应为改革社会政治之利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的民意之前” ,因此须独立而不依靠政治力量。1918年10月,邵飘萍自资创办《京报》。邵在其编辑部手书“铁肩辣手”四大字,以铭己志。

此时邵飘萍的采访愈加老辣。段政府内阁讨论“金佛朗案”,严禁记者列席。邵飘萍得知后,便雇一小车候于会场外,看到法国公使汽车进门,立即尾随而入,得到内阁会议的全部材料。独家新闻翌日发表后,段内阁大为吃惊。京城大官本恶见记者,惟独飘萍不得不见,且见后不得不谈,因飘萍的采访手段高明,防不胜防。

1918年底,邵飘萍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学员中有时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的毛泽东。邵飘萍不仅为毛泽东讲授新闻知识,还给予其经济资助。

1919年因在“五四”期间数次刊发激烈言论抨击段政府,《京报》遭到封禁,邵化装后出逃日本。1920年《京报》刚刚复活,他就连续刊登与人合著的《俄国大革命史》,并将列宁介绍给《京报》读者。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直奉大战中,奉军张宗昌占领北京。张作霖曾被邵飘萍多次揭露,故恨之入骨。邵飘萍被张宗昌设计诱捕,《京报》亦同时被封。26日凌晨,邵飘萍在天桥被枪决,时年40岁。

邹韬奋

邹韬奋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原名邹恩润,“韬奋”是其主编《生活》周刊时写社评用的笔名。其时,他用十几个笔名分担《生活》的几乎全部撰述。韬奋最好的撰著是《小言论》三集(时评)、《萍踪寄语》三集(海外通讯),和《经历》、《抗战以来》(回忆录)。

韬奋“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就在心里决定了,那就是自己宜于做一个新闻者” 。其时,他的三个榜样分别是:在《时报》写《北京通讯》的远生(黄远庸),因为他探访新闻的能力实在好,而且写得实在好,流利、畅达、爽快、诚恳、幽默;编《新民丛报》的梁启超,因为他“锐利明快、引人入胜的写的技术”;办《甲寅杂志》的秋桐(章士钊),因为“秋桐文字的最大优点是能心平气和地说理,文字的结构细密周详,对政敌或争论的对方有着诚恳的礼貌”。

韬奋1921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并未如愿做成新闻记者,直到1926年10月接编《生活》周刊,才正式开始他的新闻事业。《生活》创刊于1925年10月,是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韬奋接编时,《生活》只有2800份左右,赠送的居多。而到1933年,每期销数达到15·5万份,创中国杂志发行的空前纪录。

韬奋的办刊经验就是抓“一头一尾”,“头”是言论,“尾”指答复读者来信。“小言论”栏,每期仅几百字,却是他“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因而,“ 这一栏也最受读者的注意;后来有许多读者来信说,他们每遇着社会上发生一个轰动的事件或问题,就期待着看这一栏的文字”。“信箱”也是极受欢迎的栏目。韬奋视每天拆阅读者来信为“一件有兴味的工作”。除了将小部分来信在周刊发表和解答外,其余的信也都用“全副精神”一一答复,最长的答复达数千字。这些努力与他以大众立场为立场、以大众主张为主张,“言论要作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的理念一脉相承。

邹韬奋主持下的《生活》周刊,是由(谈)生活而(谈)社会,由(谈)社会而(谈)政治。由“向来注重问题社会而不谈政治”,到“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转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从讲“进德修业” 的生活期刊,转变为“材料内容尤以时事为中心,希望用新闻学的眼光,为中国造成一种言论公正评述精当的周刊”。在这个过程中,有“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抗战”等关节,《生活》周刊都有出色的作为。以上种种,拓宽了《生活》的空间,确立了《生活》作为新闻评述周刊无可替代的信誉和韬奋作为新闻人、政论家的声誉。

1933年7月,邹韬奋被迫开始他一生六次流亡中的第一次亡命天涯。5个月后,《生活》被查封。又两个月,生活书店推出《新生》,由杜重远主编。1935年6月,《闲话皇帝》一文事发,《新生》被封,杜重远入狱。邹韬奋闻讯,于8月底回国,11月创办《大众生活》。《大众生活》每期销行20万,出到第16期,被查封。一个月后,再创《永生》。《永生》出到第17期,被查封。邹韬奋不肯赴蒋介石的南京之约,出走香港,第二次流亡并创办《生活日报》。《生活日报》一创办即销行2万份,震动港九,但因为印刷、递送等种种原因,55天后自动停刊。韬奋随即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带回上海出版。1936年11月被捕,12月该刊被封。“七七”事变后,韬奋被释,8月即创办《抗战》三日刊。次年《抗战》与《全民》合并为《全民抗战》,销量曾高达30万份,还推出了“战地版”、“通俗版”。

韬奋一生坚守独立精神的报格、人格,绝不肯将社会给予的“信用”转送、附会。他一再拒绝国民党大员将生活书店与中正书局合并的企图,终至生活书店被“消灭”殆尽,55家分店被封54家。1941年2月,韬奋决然辞参政员之位,出走香港,第四次流亡。第三次流亡是他从日占上海赴内地,这一回却是从“国统区”赴殖民地。5月,《大众生活》周刊复刊。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大众生活》终刊。韬奋流亡东江游击区,转赴苏北根据地。1944年7月21日,在病榻辗转近两年的韬奋,因耳癌病逝于上海。

范长江

范长江杰出的新闻记者。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以《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部新闻作品集名世,曾为《大公报》记者,后入解放区从事新闻,再后,官至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1956年以后,他虽然从事的是科技部门的领导工作,可他仍然是中国最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官员。游动,在他年轻时代的生活中,是常态,当时的中国时间凝滞、空间隔绝,游动成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第一次是被动的。1927年,他在武汉加入国民革命军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入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于是流落于广州、福建、江西、安徽一带,讨饭为生,重病几死。

1935年7月,他判断红军北上将改变中国政治格局,而且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但是荒僻的西北又不为人所知,为破荒解僻,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开始了在西北的游动,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全程四千里,历时十个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和内蒙古等广大地区,这些作品陆续在《大公报》刊出,轰动一时,结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后,数月内连出七版。

说范长江是在当时走得最多的记者,恐怕不为过。在西北行中,他还体现了高超的采访技巧,在青海,他想写马步芳,马根本瞧不起文人,他于是打通马身边的关系,与马比枪斗酒,在聊天时套出内情,将人名、数字等要点记于裤袋内的小本上。他最后采得这样震慑思想的结论:在私集团的观点上来训练军队,来发展经济,来对付异民族,来教育青年,这个作法将走上非常危险的道路。西北行后,范长江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他也正式把破荒解僻、打破新闻封锁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1937年2月,他在博古与罗瑞卿陪同下,进延安,与毛泽东作通宵长谈,毛向其讲解十年内战及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从此立场转向亲近中国共产党。这次采访所写的《陕北之行》,在国统区发表后,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此文后来收在他的另一部著名文集《塞上行》中。1938年秋,范长江在社论《抗战中的党派问题》中反对“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又与《大公报》决裂。

随即在周恩来领导下,在长沙创办国际新闻社。当时在国统区,新闻报道和宣传工具,严密控制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手中,除中央社以外,全国不容许有新闻报道机构,而且一切报纸刊物都要受到严格的新闻检查。国民党内部的军委会国际宣传处也对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不满,他们支持为其提供新闻的国际新闻社的成立,国民党军委的宣传竟然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一个激怒了当权者的记者主持的机构提供新闻!新闻封锁的厚幕似乎轻易就可以打开。

在此之前,1938年3月,他还和徐迈进、陈同生、恽逸群等人在汉口共同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成为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人力资源库,在各地开了分会,主办新闻学院、新闻工作研习班、新闻学术讲座等。

1941年,“青记”与“国新社”均被封闭,范长江进入苏北解放区,成为共产党的新闻官员,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负责共产党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

1970年12月23日,在河南确山被极“左”路线迫害致死。

储安平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在南京上完中学,靠课余写小说所得稿费,考取上海光华大学新闻系。毕业一年多后进入中央日报编副刊。1935年赴柏林报道奥运会,后即赴伦敦,考取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期间兼任中央日报驻欧记者。因中日战争爆发,1938年辍学回国,在中央日报任主笔和国际版编辑。

1941年起,任教于国立兰田师范学院,写作出版《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等书。

抗战胜利后,到重庆,在中英文化协会任秘书,并编辑《客观》周刊。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无党派背景的政论周刊《观察》,1948年12月24日,《观察》遭查封。

1949年11月,主持《观察》复刊。1950年5月26日以后,参与改组后的《新观察》。

半年后,先后调任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

应胡乔木之邀,1957年4月1日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6月1日,在中央统战部召集的民主人士座谈会上,作《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下午,递交辞呈。被视为“章罗同盟”的要角,划为右派。

之后下放,在长城下放过羊。1966年10月某夜,在京西青龙桥跳水自杀未遂。第二天,交检讨书,回家后几天,被发现失踪。一个专门小组寻找了两年,也没能发现他。

储安平是新闻科班出身,但并不以记者著称。其实,储极有新闻敏感,具有很高的新闻素养。他在大学任教时所著的《英国采风录》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新闻才华。

写作此书和几本相关的书时,作者的意图之一是探究英国何以强而中国何以弱。他大概也想给战后中国的政治社会重建提供一些欧洲的借鉴。对国家民族有强烈责任感,又据理性加以公开的建言,这是储安平所看重的那一批自由知识分子的共同特色,也是中国传统的书生议政的薪传。到主编《观察》周刊时,储使之达到了极致。

作为新闻人,踏过1949年前后的储安平,在两个时代都有过高峰成就(尽管都很短暂),但最骄人的莫过于1946年的办《观察》。

储的发刊词,最好地表达了《观察》的面貌:“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对于政府、执政党、反对党,都将作毫无偏袒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们有所评论,仅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储承认他们对“政治”极感兴趣,但这个“政治”只是“众人之事———— 国家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而非一己的权势”。储特别标明他们对政治感兴趣的方式:“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权谋或煽动。”

储说,他们希望各方面都能在“民主的原则和宽容的精神”下,力求彼此的了解。

《观察》面世了,样子是朴素的,但每期被列出的六七十位撰稿人姓名(包括现在仍活跃于学界政坛的费孝通),却使这份杂志具有特殊的分量。他们大都是“有话要说而又无适当说话地方的自由思想学人”,堪称一时之选,对读者极具号召力。被列出的撰稿人,都得到过本人的应允,允任撰稿人的意义则是双重的:“第一表示愿为本刊撰稿,第二表示至少在道义上支持这个刊物。”

《观察》极为抢手。创刊号印5000册,各处纷纷告磬,以后又6次加印,总印数达11300册(这包括在第2卷出版期间还加印的一次800册)。《观察》发行数最高的一期是105000册。在当时的中国,要算是新闻出版的一个奇迹。

在总共113 期的旧《观察》上,储尽力做到不偏不倚地评论时事,给对立的观点以表达的机会(在接手主编《光明日报》时,储也依然这么做)。《观察》成为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重镇,表达了他们对中国之路的忧思。

储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时政评论,文风犀利。针对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的重大动态,储往往作出独到的分析和判断,显示了惊人的洞察力。

在当年国民党与共产党争夺对中国的主导权的动乱年代,储和《观察》是主张“第三条道路”的,历史证明了此路不通,但储和《观察》也在历史上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记者生涯

在有新闻自由的国家,通常不限制记者的学历或条件,所以从事记者工作有许多不同的管道。很多记者在大学或研究所就读新闻、传播等科系,毕业之后立即投入新闻工作,是最典型的一条路。但在德国等地,记者也可能是先完成其他专业学位后,才就读短期的新闻学校,培养新闻采访、写作能力,或是高中毕业后进入媒体实习,由媒体负责教育。此外,政治、法律、社会、历史、语文等文法科的学生,因为所学与记者工作相近,担任记者的也很多。

在人口较多、版图较广的国家中,记者通常有典型的职业生涯,一开始通常在地方媒体工作,采访的路线又以“市政”(City)或“司法”(Crime)为主,之后再慢慢从地方媒体进入全国性媒体,同时也有机会采访党政、财经等其他路线新闻,或转入媒体的言论体系,担任主笔、评论员或专栏作家等职务。

离开记者职务后,许多人也会从事公关、行销行业,例如至企业的公关部门任职、担任行销主管或发言人,或是成为文学创作者。在媒体环境恶劣的地方,许多记者在媒体工作时就会细心经营与企业的关系,为未来生涯铺路,但却因此严重影响媒体报导的公正性。在媒体环境尚未完全透明的地方,许多记者也会收取红包。

主要节日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记者节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因当时没有确定记者节的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办法》对年节和纪念日放假规定这样表述:“其他各种纪念节日如:二七纪念、五卅纪念、七七抗战纪念、八一五抗战胜利纪念、九一八纪念、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均不必放假。”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1999年9月18日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11月8日也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七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记协为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确定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为记者节的日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为加强其统治地位,对坚持正义的新闻工作者任意加以迫害、逮捕乃至杀戮。1933年1月,江苏镇江的《江声日报》主笔刘煜生,被江苏省民政厅长赵启以“宣传共产”之罪名,下令杀害。上海《申报》登载了这条消息,舆论哗然,新闻界提出“开放言路、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为了缓和舆论指责,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1日被迫发出《切实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通电,倡议定9月1日为记者节,得到不少地区的响应和认同,1934年9月1日,杭州、北平、南京、太原、厦门、青岛等地的新闻界,都举行了纪念庆祝活动,1935年,“9.1”记者节得到了全国的认同,天津《大公报》并为此发表了《记者节》的短评,要求政府积极地解放言论。

1938年,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汉口成立,是年9月1日,在汉口普海春大酒家举行盛大的记者节活动,向来华采访的各国新闻界,向在汉口当时出版的各种报纸,向出入于枪林弹雨中的战地记者,向从南洋等地归来的新闻同业表示感谢和敬意,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团结在抗战建国的旗帜下,奋勇前进。当时,范长江同志讲了话,塔斯社的罗果夫,法国《人道报》的黎蒙都讲了话,在中国新闻史上,这是一次最盛大的最庄严的记者节。

此后,在有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分会的各地,如湖南、如广西、如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如香港的新闻同业,都在9.1记者节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号召加强团结,加强学习,贯彻“青记”一贯提出的主张。

记者节,有些国家又称新闻节、出版节。

前苏联的出版节是5月5日。1922年3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作出决议,以《真理报》创刊日(5月5日)为全俄出版节。该报于俄历1912年4月12日创刊,俄历与公历相差13天,换算为公历,便是5月5日。苏维埃俄国从1913年起改用公历纪元。

韩国的新闻节是4月7日。1896年4月7日,朝鲜医生徐弼博士在汉城创办朝鲜第一家民营报纸《独立新闻》,初为周三刊,两年后改为日报。为纪念朝鲜第一家民营报纸的诞生,韩国建国后将4月7日这一天定为韩国的新闻节。

1990年前的匈牙利,其记者节是12月7日。这是为了纪念1918年的这一天诞生了匈牙利共产党的第一家报纸《红色权利报》。

旧中国的记者节是9月1日,1934年杭州市记者公会通电全国,要求定9月1日为记者节,以纪念国民政府1933年9月1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人员及维护舆论机关》的命令一事。由于得到了全国新闻界的赞同,国民政府承认9月1日为中国记者节。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延安的新闻工作者每年都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

优秀记者

新闻从业者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

事实客观存在,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正如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可能是发现美的眼光。

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乾也说过,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

敏锐的眼光背后,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国外新闻学著作里曾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某先生和某女士的婚礼。他事先对此次采访做了种种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那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的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消息。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不比原来的婚礼是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年青的记者才恍然大悟。

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善于思考,缺乏敏锐的目光,即使是新闻与你擦肩而过,你也发现不了,更是捕捉不到。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还应当包括对事实的认识要比别人更善于透过现象见到本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记者胡占凡,在采访中曾了解到这样一些事实:在杭州,有两个大款为了斗富显阔,在众目睽睽之下,比赛烧人民币,每人烧掉两千多元,只是哈哈一笑。

有个“大腕”,扔下30万元买只哈巴狗,眼都不眨一下牵上就走。

还有个“大款”,看到别人用6万元一桌的宴席请他,他竟“啪”地打开密码箱,甩出了30万元请了一桌。

有所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53.9%的学生把“赚钱多”作为择业的头条标准,北京一些中学生唱“世上只有钞票好,有钱的孩子像块宝……”

胡占凡认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拜金主义”在作怪,应当向这种现象敲响警钟,便采写了《拜金主义要不得》、《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等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给人们很大的触动。

因此,敏锐地去发现事实,透过现象捕捉事物的本质,是记者的职责与任务中应有的之义。

记者最为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采写报道。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的文明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第三次浪潮即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革命阶段。

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天都处于新闻媒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的生活方式;对于新闻媒体,我们已经深深地依赖它们给我们提供信息。试想,如果记者给人们提供一条虚假的新闻,将会对社会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因此,忠实地报道事实,应该成为记者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任务。

忠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工作本质决定的。李大钊曾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著名学者吴晗也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

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卿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齐光,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病而死来记载齐庄公的死。太史不从,直书崔杼弑君,因此激怒了崔杼而被杀。崔杼又命令太史的弟弟改写,不从,又杀之;再令其二弟改写,又不从,又杀之。最后轮到三弟,依然据事直书。他认为这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死去。史官这种忠实于事实的做法,对于新闻记者是很有影响的。我国已故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中就说过:“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杀而事实不可改。”

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含义是双层的。浅层的含义是,记者应当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深层的含义是,记者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挖掘事实的本质。

80年代末期,我国某地农民买桑塔纳小轿车,某地农民买飞机、修跑道。这些事实本身是准确的,但在当时农村毕竟还是凤毛麟角。有些记者以此大做文章,并由此得出“中国农民现在已愁有钱无处花”的结论。显然,这不是对事实实事求是的报道。从全国农村数亿农民的情况来看,一些穷山僻壤的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未真正解决,不少地方还要扶贫救助。记者以偏概全,既容易导致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怀疑,也容易诱发读者产生逆反心理。

由此可见,只有记者把忠实地报道事实当成神圣的职责和任务,读者才能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

职业道德

第一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所从事的事业,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条 热爱祖国和人民,珍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

第三条 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条 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第五条 保守国家秘密。

第六条 真实报道新闻,正确引导舆论,努力传播知识,热情提供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第七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夸大事实。

第八条 消息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应深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证新闻要素准确无误;未经证实的消息,应加以说明;除需要对提供信息者保密外,报道中应指明消息来源。

第九条 认真核实报道内容,包括基本事实、背景资料、引述转述语言等。对稿件中采用的声音、图像、数据、文件摘录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实、准确、科学、统一。

第十条 报道中的细节必须真实,不加以拔高、想象和夸张。报道所采用的声音、图像均应来自新闻现场或与报道主题相关的采编活动,而非个人编造或拼接。

第十一条 在报道、说明、解释和评论事实时,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避免因为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第十二条 报道一经发布,如果发现错误,应立即公开更正。

第十三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忠于事实,追求真理的职业精神。

第十四条 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不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进行影响公共利益的报道。

第十五条 区分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不将评论或猜测作为认定的事实发表。

第十六条 不参与任何可能有损于自身公正和信誉的组织及活动;不在自己服务的媒体上发表本人及亲属涉诉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不阻挠正当的舆论监督。

第十七条 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勇于批评和揭露违法违纪行为、消极腐败现象和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风气,弘扬社会正气,捍卫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八条 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哗众取宠;不以个人情绪代替政策法律、发泄私愤、中伤他人。尊重被批评者申辩的权利。

第十九条 案件报道不应影响司法公正和法律判决。不偏袒诉讼任何一方;案件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报道;不针对法庭审判活动进行暗访;报道公开审理的案件,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第二十条 报道中避免对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地等的任何歧视。

第二十一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十二条 把好政治关、事实关、安全播出关。杜绝政治导向问题和政策性错误,不给不良言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第二十三条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传达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第二十四条 报道内容要符合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社会环境要求。

第二十五条 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维护国家尊严、民族荣誉和社会道德规范。不宣扬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第二十六条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地考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报道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违背社会公德、损害公共利益的内容。坚持报道的高品质、高品位,不迎合庸俗、低级趣味。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的报道,应注意把握分寸、时机、力度,释疑解惑,积极引导。不炒作和蓄意制造舆论“热点”,误导受众。

第二十八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

第二十九条 尊重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荣誉权,尊重个人隐私权、肖像权,不揭人隐私,避免损害他人名誉的报道。

第三十条 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不传播含有恐怖、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内容。

第三十一条 报道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家属的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

第三十二条 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报道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和性侵犯的受害者时,录音、图像应经过特殊处理,使之不可辨认;不公布其真实姓名,不描述犯罪过程。

第三十三条 涉及使用其他新闻来源的报道时,应尊重其他新闻来源和相关作者的知识产权。对内容的选择应忠实于原作,不断章取义。

第三十四条 尊重采访对象的声明和要求,采访时应主动出示工作证件或单位介绍信。

第三十五条 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行报道活动时,衣着、语言和行为要符合大众审美情趣,避免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十六条 同行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

第三十七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

第三十八条 不利用职务之便,直接或间接地为本人、亲属及其他人谋取私利。

第三十九条 不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活动,不参加他人擅自组织的采访活动。不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和借用报道对象的钱物。

第四十条 不以批评报道相威胁或以表扬报道相引诱,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利。不以“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或其它不正当目的。

第四十一条 严格区分新闻报道与广告,不以任何形式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不利用新闻报道拉赞助、拉广告;不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变相广告或形象宣传;广告和广告信息应有明确广告标识。

第四十二条 自觉遵守有关廉政的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自觉接受公众和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四十三条 全国各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机构的编辑记者遵守本准则。

第四十四条 违犯本准则的编辑记者,将在行业内通报批评;触犯党纪政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采访条例

第一条 为了便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采访报道,促进国际交往和信息传播,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外国常驻新闻机构,是指外国新闻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分支机构。

本条例所称外国记者包括外国常驻记者和外国短期采访记者。外国常驻记者是指由外国新闻机构派遣,在中国境内常驻6个月以上、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外国短期采访记者是指在中国境内停留期不超过6个月、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

第三条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依法保障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其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提供便利。

第四条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应当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进行采访报道,不得进行与其机构性质或者记者身份不符的活动。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以下简称外交部)主管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事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其他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有关事务。

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受外交部委托,办理本行政区域内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事务。地方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其他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有关事务。

第六条 外国新闻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新闻机构、向中国派遣常驻记者,应当经外交部批准。

第七条 外国新闻机构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新闻机构,应当直接或者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向外交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由该新闻机构总部主要负责人签署的书面申请;

(二)该新闻机构情况介绍;

(三)拟设立机构的负责人、拟派遣的常驻记者以及工作人员情况介绍;

(四)该新闻机构在所在国设立的证明文件副本。

第八条 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新闻机构的申请经批准后,该常驻新闻机构负责人应当自抵达中国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持本人护照到外交部办理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其中,驻北京市以外地区的常驻新闻机构,其负责人应当自抵达中国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持本人护照到外交部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办理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

第九条 外国新闻机构申请向中国派遣常驻记者,应当直接或者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向外交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由该新闻机构总部负责人签署的书面申请;

(二)拟派遣记者情况介绍;

(三)拟派遣记者在所在国从事职业活动的证明文件副本。

两个以上外国新闻机构派遣同一名常驻记者的,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分别办理申请手续,并在各自的书面申请中注明该记者所兼职的外国新闻机构。

第十条 向中国派遣常驻记者的申请经批准后,被派遣的外国记者应当自抵达中国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持本人护照到外交部办理外国常驻记者证;其中,驻北京市以外地区的常驻记者,应当自抵达中国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持本人护照到外交部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办理外国常驻记者证。

外国记者办理外国常驻记者证后,应当到居住地公安机关办理居留证。

第十一条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变更机构名称、常驻地区等事项,应当向外交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办理变更手续。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变更负责人、办公地址等事项,应当在变更后7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外交部;其中,驻北京市以外地区的常驻新闻机构变更负责人、办公地址等事项,应当在变更后7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外交部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

第十二条 外国常驻记者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的,外国常驻记者应当提前向外交部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延期手续;逾期不办理的,视为自动放弃外国常驻记者资格,其外国常驻记者证将被注销。

第十三条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拟终止业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30日前告知外交部,并自终止业务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到外交部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办理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及其常驻记者的外国常驻记者证注销手续。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连续10个月以上无常驻记者,视为该机构已经自动终止业务,其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将被注销。

外国常驻记者在中国境内居留时间每年累计少于6个月的,其外国常驻记者证将被注销。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应当在其常驻记者离任前到外交部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办理该记者外国常驻记者证注销手续。

第十四条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外国常驻记者证被注销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外国常驻记者证被注销的记者,其记者签证自注销之日起10日后自动失效。

外国常驻记者证被注销的记者,应当自外国常驻记者证被注销之日起10日内持相关证明,到居住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签证或者居留证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 外国记者常驻或者短期采访,应当向中国驻外使领馆或者外交部授权的签证机构申请办理记者签证。

第十六条 外国记者随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王室成员或者高级政府官员来中国访问,应当由该国外交部或者相关部门向中国驻外使领馆或者外交部授权的签证机构统一申请办理记者签证。

第十七条 外国记者在中国境内采访,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外国记者采访时应当携带并出示外国常驻记者证或者短期采访记者签证。

第十八条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可以通过外事服务单位聘用中国公民从事辅助工作。外事服务单位由外交部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指定。

第十九条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因采访报道需要,在依法履行报批手续后,可以临时进口、设置和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

第二十条 外国人未取得或者未持有有效的外国常驻记者证或者短期采访记者签证,在中国境内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其停止新闻采访报道活动,并依照有关法律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外交部予以警告,责令暂停或者终止其业务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外国常驻记者证或者记者签证。

第二十二条 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违反中国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依法处理;情节严重的,由外交部吊销其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外国常驻记者证或者记者签证。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8年10月17日起施行。1990年1月19日国务院公布的《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奖励制度

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此外还有 "世界新闻摄影"荷赛奖和罗纳德·里根新闻奖,我们国内也有“中国新闻奖”“韬奋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和“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四大奖项。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名会员评定,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发。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界和创作界。普利策奖也是一个鼓励美国的奖。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 ,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的。创作界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例外是历史奖。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作者不必是美国人。

罗纳德.里根新闻奖每年在世界上仅授予一名在体育报道中表现杰出的记者(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摄影或著名的电影演员)。获奖者须在现代社会的体育领域中,表现出使公众认可的想象力、激情、勇气和天分。

“WPP”这三个大写英文字母的组合,是“世界新闻摄影”,即 World Press Photo三个英文字头的缩写,成为一年一度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专有名词。由于这一比赛是荷兰人发起并主办,所以中国摄影界习惯地称之为“荷赛”。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从1990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目前,中国新闻奖按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系列设消息、通讯、评论、新闻摄影、报纸版面、新闻专题节目、新闻性节目编排等评奖项目。

“韬奋新闻奖”是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现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1993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

次。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1991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旨在促进中国新闻界学习和发扬范长江献身于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中国记协于1994年主办的常设全国性新闻奖。评选奖励全国优秀记者、编辑、新闻评论员、通联、校对以及新闻节目的制片人、主持人和新闻播音员。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

表彰新闻界中优秀分子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促进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