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释义

学科代码:0812,下属三个二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专业简介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知识领域

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值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计算机英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或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

微电子学、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科学技术、软件工程、影视艺术技术、网络工程、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工程、计算机软件、电力工程与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各学期周数 备注

 合计 理论 实践 一13.5 二 17 三16.5 四 17 五16.5 六 17 七8.5(16.5) 八 8

必 修 课 公共必修课︵约33.13%︶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 64 48  16   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96 72  24        4+2 

形势与政策 2 36   √ √ √ √ √ √   专题讲授

小计 17 276  

其它公共课程 体育 4 128 64 64 2 2 2 2

大学英语1-4级 14 276   4 4 3 3

健康与心理教育 1 16    1

大学语文 2 32          2    

毕业生就业指导 1 16 16              1

小计 22 468  

公共实践 军事理论与训练 2 2周   2周 2周

小计 2 2周  2周 2周        

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 教育学 3 48          3      

心理学 3 48        3        

教学艺术论 1 16 16             2/单    

学校心理辅导 1 16 16             2/双    

现代教育技术 2 32           2     

教师口语 1 16 16   1             

汉字与书法 1 16 16    1            

小计 12 192                  

公共必修课合计 53 936           

专业必修课︵约45.63%︶ 高等数学 10 183 183  6 6       

计算机科学导论 2 54 27 27 4        

大学物理 5 85 68 17  5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4 85 51 34  5       

电路与电子技术 3 64 54 10 4        

线性代数 3 51 51    3      

数字逻辑 4 68 51 17   4      

离散数学 4 85 85    5      

概率统计 4 68 68     4     

人才培养方案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各学期周学时数 备注

合计 理论 实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实 践 环 节 公共实践与专业实践 军事训练 2 2周  2周 2周        共36学分

教育实习 8 8周  8周       8周 

毕业设计 8 8周  8周        8周

专业实践课(包含在专业课及课程设计中) 18 306  306        

课程设计 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1 34  34    2     选4学分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1 34  34     2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1 34  34       2 

微机接口课程设计 1 34  34      2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 1 34    2      

网站设计与实现 1 34  34      2  

数据库课程设计 1 34  34      2  

汇总信息

课程类别 学分 学时数 学分百分比

公共必修课 53 936 33.13

专业必修课 73 1083 45.63

专业限选课 16 272 10

专业任选课 10 170 6.25

公共任选课 8 128 5

实践课 40(包含在专业课及课程设计中)  25

合计 160 2589 

就业前景

第一,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大有卷土重 来之势,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达到 180多万,印度达到90万,而中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不足40万。这就说明,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这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 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

第二,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3年,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加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达到 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这样势必导致计算机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选择余地增加,导致对毕业生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由于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仍将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最终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会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经济发达地区或工资待遇高的地区,仍将成为学生职业的首选,致使毕业 生的需求显得相对过剩。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因此,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日显突出和必要。

就业现状

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

3.通信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

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发展趋势

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需求分析

1.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 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目前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2,数控人才需求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而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数控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

3.软件人才看好 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10年内将持续走俏。网络人才逐渐吃香,其中最走俏的是下列3类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

4.电信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电信企业对于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生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也是电信业的需求亮点。随着电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电信企业开始大举充实营销队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将会十分抢手。

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

第一类路线,纯技术路线;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第二类路线,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由技术人才转型到管理类人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业要求

(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储备的知识)

1.网络工程方向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网络:工程专业基础、较好的综合素质;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终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网络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获得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

2.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它已经涉足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科教卫生、国防和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本专业方向就是学习如何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和软件生产。

3.计算机软件主流开发技术、软件工程、软件项目过程管理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和软件工程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系统的软件设计与项目实施能力,胜任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性软件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4.信息工程通信方向是一个以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及信号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为学习和研究对象。要求学生系统的学习通信系统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科学试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从事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的综合设计、开发、集成应用及维护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通信系统与程控交换、计算机网络与移动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新方法、数字图像处理及压缩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和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等。

5.信息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是以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安全和网络协议、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掌握网络中实现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要求学生系统的学习信息科学和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科学试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从事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综合设计、开发、维护及应用等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分析

学科分布

重点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二级高校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武汉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安徽大学四川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不含已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共11所)

开设院校

北京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

山东

济宁医学院、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鲁东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大学、临沂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泰山学院、潍坊学院、潍坊科技学院、德州学院、枣庄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山东财经大学菏泽学院

天津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

燕山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师范学院、衡水学院、河北北方学院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太原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大同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辽宁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工程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常州大学、扬州大学、盐城工学院

浙江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海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丽水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农林大学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工程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铜陵学院、蚌埠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池州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

福建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漳州师范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厦门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宜春学院、九江学院、赣南师范学院

河南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理工大学、郑州科技学院、黄淮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

湖北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武汉职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邵阳学院、湖南商学院

广东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五邑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韶关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药学院。

广西

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筹)、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

海南

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

重庆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华大学、宜宾学院

贵州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财经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红河学院、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邮电大学、安康学院、榆林学院、商洛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

甘肃

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石化学院

青海

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

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

海外申请

GPA

虽然美国前10名的学校大多都宣称只要在满分4.0的GPA中获得3.0以上就足以申请,但根据历年的实际经验,成功申请TOP 10计算机专业的申请者GPA一般都在3.6以上,个别学校的入学新生平均GPA可达3.8。

TOEFL

国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TOEFL成绩底线为90分,实际经验是前10名的计算机专业往往要达到100~110分。由于计算机专业应用广泛,大多数美国本土申请者往往选择攻读硕士学位,而学术型的博士学位申请一般在国际学生之间进行竞争,因此优异的TOEFL成绩是必不可少的。

GRE

除了要参加GREGeneral Test以外,建议申请者尽量参加GRE计算机专项考试(GRE Subject Test),以此体现自己的专业实力,获得学校的青睐。

个人陈述

除了其他专业的共性要求外,最好能够通过个人陈述凸显自己在计算机领域内的科研能力,向校方展现自己的研究潜力。

综上所述,成功申请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前10名的学校并非易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申请计算机科学专业时,选择合适的比选择排名靠前的更重要!设有计算机科学的Top20大学里,不同学校的侧重点都不同。如Stanford在理论、数据库、软件、硬件、AI等领域都是实力非常强劲;MIT,则在数据流计算的思想和数据流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有突出的成就;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不是一个系,而是一个学院,规模庞大,师资力量雄厚,不少的系在此领域都有各自的贡献,但唯一不足的就是招研究生的数量特别少;UIUC,计算机硬件特别强,另外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开发也在受到了极度高的评价,这样系里就提供了全面的美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和科研项目。所以申请人在选择自己申请的学校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是学校的排名,更多的是在了解学校的专业是否与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吻合。

计算机组装技术

组装技术同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维修调试的方便性、生产工艺性和信息传递的延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计算机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随着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而下降,尘埃的积聚可能造成插件或底板的短路或断路,因此制冷和空调是组装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有:将液态氟里昂引入插件冷却片的直接制冷法;用氟里昂使水冷却,再将冷水引入插件冷却片的水冷法;用氟里昂使空气冷却,再将冷空气送入机仓的强制风冷法等。前两者工艺结构较为复杂,故多采用风冷。组装技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提高组装密度。计算机器件进入亚纳秒级后,几厘米长的导线所产生的信号延迟已足以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使组装密度问题更加突出。计算机电子器件的变革,对组装技术产生极大影响,组装技术的进步始终与计算机的换代相协调,不断向小型、微型化发展。在电子管时期,一个“门”即是一个插件,以焊钉、导线钎焊而成。晶体管使组装密度提高一个数量级,每一个插件可包含若干个“门”,组装采用单面或双面印制板。集成电路将过去的插件吸收到器件内部,同时采用多层印制的插件板与底板,以及绕接连线工艺,大大提高了组装密度。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门阵列的应用,使组装实现微型化,典型的方法是将集成电路的裸芯片焊接在多达30余层的陶瓷片上,构成模块,然后将模块焊接于十余层的印刷底板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