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 |
释义 | 书名: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 作者:沈亚丹 ISBN:9787208068117 页数:322 定价:25.00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3 图书简介- 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近十几年来,出版界愈益为生计所累,纯学术著作因印数较少,出版颇为困难。而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高校招生的迅速扩大,整个社会的学术创造力大大增强,学术成果愈见丰厚。除学术专著以外,频繁举行的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也形成了大量群体性的学术成果。有鉴于此,本社决定策划出版《人文社科新论》丛书,意在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的出版开辟一个新的园地,使广大学者积年研究所得的学术心得能够嘉惠学林,传诸后世。本社向以传播和译介学术文化为己任,为将优秀的学术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出版物而努力。出版一流学者的一流学术著作固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但学术成果的价值常常需要时间的检验,凡能采用新材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新颖、扎实的学术著作我们均竭诚欢迎。列入这套丛书的论文集中的文章,或许在各自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有大有小,但这些成果都是逐步成长累积的学术大厦的必要组成部分。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林林总总,决定了这套丛书的选题范围比较宽广。在丛书出版的初始阶段,取稿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者为主,且暂不作分类,待到有一定的积累和规模后,或可按学科分类构成若干专题。学术为天下公器,立言可达人生不朽。我们殷切期待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为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共同做好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自述此书经历了近十年的思考和写作,期间充满了焦虑、绝望、顿悟,当然也常伴随以言表的快乐甚至激情。我在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之前,写过诗也画过画。正是因为对于艺术有太多的热情和好奇,使我一步步从创作走向理论。我在各种词语、逻辑和各种表述方式之中沉浮、选择、捕捉。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写作和思考,更是对于汉语诗歌精神的深刻体验。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它也使得我更加充分地领悟中国文化的精神。当书稿不得不脱手的时候,心中竟怅然若失,这是我在前期的写作过程中没有料到的。 作者简介- 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 沈亚丹,女,1967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东京大学艺术学院。长期致力于汉语诗歌音乐形式的研究,发表《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论中国艺术形式的泛音乐倾向》、《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境界》等相关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历史变迁 引言 上篇第一章 时间维度中的中国艺术形式 第一节 人类感知方式决定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中国艺术形式的泛音乐倾向 第二章 音乐形式与语言形式 第一节 乐音、乐体与本——音乐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 音乐本体——世界的音乐化存在 第三节 音乐形式和诗歌语言的互相生发 第四节 语言的音乐性与诗歌的音乐性 第三章 汉语诗歌的外在音乐形式 第一节 押韵 第二节 平仄 第三节 句逗 第四节 长言 第四章 汉语诗歌内在音乐结构的哲学本质 第一节 诗歌的节奏化空间 第二节 旋律化生命进程 第三节 无声之乐——人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 第五章 汉语诗歌的音乐历程 第一节 节乐共诗生 第二节 诗乐解体的契机 第三节 诗歌作为音乐性文本的独立 第四节 音乐的介入以及诗歌形式的更新 下篇第一章 汉语诗歌的发展 第一节 《燕燕歌》和《候人歌》——汉语诗歌发生神话的音乐信息 第二节 四言诗作为双语诗歌发生方式的必然性 第二章 《诗经》作为乐歌 第一节 兴于诗 第二节 声韵——诗歌的音乐性构成 第三节 《诗经》语义的音乐性 第三章 生命的音乐化呈现——论《楚辞》的音乐性 第四章 音节分化与汉语诗歌形式变迁 第五章 汉语诗律的音乐性功能和音乐性观念背景 第六章 句读不葺之诗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