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古槐 |
释义 | 在全国各地,甚至在国外的华人社区,无数人说起自己的祖先,都说是从山西洪洞迁来,并指指自己脚丫上的小趾甲说:瞧,这两瓣儿就是特征。正如民谣传唱的: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脚趾验甲形。 中文名:祭古槐 外文名:Offering traditional alleyways 但这绝不是谣言洪洞大槐树是故乡的标志 洪洞位于晋南临汾盆地北端,以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而得名。这里汾河中流,霍山泉涌,稻田肥美,水鸟翻飞,素有“北国江南”之誉。 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是辽阔的,然而,“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统治者,对百姓横征暴敛,逼得百姓难以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元军在镇压起义军的同时,对百姓滥开杀戒,动辄屠城灭镇。兵火之外,水旱蝗疫,灾情连连。至元末,冀、豫、鲁、苏北、皖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面临着中原地区人丁不足、土地大片荒芜的窘况,决定实行移民屯田策略,恢复中原地区的人气和经济。 山西表里山河,西、南有黄河围护,东面有太行阻隔,易守难攻,中原地区的兵火难以波及,再加上多年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出现了地少人多、有丁无田的局面。据明洪武初年统计,当时河北189.1万人,河南189.3万人,山西竟达403万人,比冀豫两省总和还多。朝廷除从江南往凤阳等地移民外,移民重点便是山西。 《明实录》载,山西移民的地方主要有汾州、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平阳府,共辖51县,而治所在今临汾市的平阳府就辖28县,人口最为稠密。洪洞县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就是现在人口仍达72万,比山西大部分省辖市市区的人口都多),且地处交通要道,自古设有较大驿站。驿站北面二里之遥就是标志醒目的“树身十数围、树阴蔽数亩”的古大槐树及宏大的广济寺。负责移民的官员在这里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确定去向,发放“凭照川资”。 明朝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窄乡”迁移到人少田多的“宽乡”。对自愿外迁的予以奖励,对不愿外迁的实行派迁,如有丁无田者举家外迁;丁多田少者,三丁抽其一,五丁抽其二。移民到了外迁地,由当地政府安排迁入村庄,划拨田亩,发放耕牛、农具、种子及安家费,并免赋税数年。据《明史》等记载,明洪武、建文、永乐56年间,有移民记录的达41年,仅从山西就外迁百姓18次。 外迁的移民数洪洞人最多,大槐树下的广济寺又是附近府县移民的集合点、中转站,于是,洪洞大槐树深深地烙印在移民及其子孙的心中,大槐树上鹳鸟的窝巢也成了故里的标志。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大槐树子孙渐渐遍布神州。明末清初家居洛阳孟津的书画大家王铎常在作品后落款“洪洞王铎”。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自传里说他先祖系从洪洞迁往河北。随着移民的外迁,山西的习俗和移民文化也传播各地,像山西人为纪念介子推被焚于绵山的寒食节禁火、冷食,成了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潞安州、泽州的梆子戏在山东聊城、菏泽一带唱得红红火火。 中国人素来恋家。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因此,移民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官方怕移民们半路逃跑,就在编好队后,将移民一个个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子连接成串儿,押解上路。移民长时间被绑而行,以后便也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另外,路上有人要大小便,就得喊:“报告公差,请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说得多了,简化成:“报告,解手。”再后来一喊“解手”就知道什么意思。于是,“解手”成为“方便”的代用词沿用至今。至于双足小趾甲为两瓣,有传是怕路上逃跑被官兵“刀砍为记”造成的,有说是移民怕失散“口咬认亲”留下的。 大槐树庇护洪洞人 我们说要去看大槐树,洪洞县城大人小孩都能说清方位。如今那里已被建成“古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园子在县城北部同蒲铁路西侧,围墙内一片浓绿。入门,迎面一高大影壁,顶部为硬山式屋顶样式,雕饰繁丽,正中有一巨大隶书“根”字,两旁有篆书“饮水”“思源”,一下点明园子的主题,让人产生回到祖庭的感觉,又神圣又温馨,游客纷纷举起相机留影。 后院正中,一座歇山顶小亭呵护着一方巨碑,黑底白字醒目刻着“古大槐树处”。古槐呢?原来,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广济寺,早毁于汾河泛滥,那株移民心中圣树般的汉槐也随之干枯。后来,古槐的东边蘖生出一株第二代大槐树。1974年,第二代大槐树干枯后被风刮斜,政府拨款将其扶正,在根部用水泥打了底座,树身上加了铁箍,四周用钢索拉紧,当作宝贝保护。再后来,二代槐北边又蘖生出第三代槐,现在已有一抱粗了。放眼望去,同移民的子孙世代繁衍、人丁兴旺一样,公园里处处新槐,绿荫匝地,生机勃勃。 说起“古大槐树处”的碑亭,也能见证这株圣树在移民心中的分量。清朝末年,洪洞人景大启在山东曹州做官,当地移民后裔听说故乡没有关于移民的建筑纪念物时,觉得遗憾,便募银390两,请景大启在洪洞兴建纪念物。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便没有及时动工。民国二年,袁世凯派卢永祥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他们一路烧杀掠抢,祸害百姓,到了洪洞县城北边的赵城镇时,屠杀三昼夜,凶残至极。卢部到了洪洞,宣布一天不点名,任由官兵胡作非为。可这些官兵多是移民后裔,不但无人抢劫,还纷纷去老槐树下拜祖先,与百姓们套亲情。 洪洞人躲过兵灾,意识到是受了大槐树的庇护,于是在民国三年,修建起了“古大槐树处”的建筑。 “寻根祭祖节”拥抱炎黄子孙 改革开放后,洪洞人将大槐树视为扩大洪洞知名度的名片、编织故乡情的丝线。1981年,洪洞县委书记去无锡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会议,自报家门来自临汾,无锡人反应如常,一说是洪洞的书记,顿时受到高度礼遇,叩门拜访者络绎不绝,同叙古槐旧话,共谈桑梓深情。书记感触良深,一回县就召开常委会,将“古大槐树处”扩建成古槐公园,并设专门机构管理。1991年起,县政府在每年4月1日至10日举办“寻根祭祖节”,古大槐树前的香火更旺了。 我在古大槐树处石碑前屏息合掌。我是老门老户洛阳人,洛阳人的前辈有土著,也有各朝各代迁入的移民,其中就包括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拓荒者。我不知道自己的家族与洪洞的关系,但我知道,穷源溯流,寻到根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共同的祖先,有浓于水的血缘,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我虔诚地敬谢先辈们创下了辉煌的历史,也祝愿华夏儿女再写华丽篇章,告慰祖先。(寇兴耀) 古槐公园-概述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古槐公园-详述古槐为汉代所植,已枯。第三代正茁壮成长。明代时,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永乐十年(公元1416年),由于元末战争连年,鲁、冀、豫、皖、苏等省出现了大片无人区、无人村,明太祖朱元彰采纳大臣建议,七次从山西向外大移民,出发地就在大槐树处。后有“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谚。因此,古大槐树处成为后代人寻根问祖的象征。 古槐旁有碑亭、木牌坊,亭内竖有青石碑一通,上刻“古大槐树处”碑刻介绍了当年移民概况。还有金代石经幢、茶亭、移民姓氏陈列等,如今已成为寻根祭祖园,每年一度的清明节“寻根祭祖节”在这里举行。 位于洪洞县旧城北1公里的贾村西侧。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大槐树处,是历史上元末明初著名大移民的出发地、出发点,如今成为寻根祭祖的圣地。 祭古槐公元2000年4月4日,农历庚辰年清明时节,我芸芸槐乡儿女,莘莘古槐后裔,满怀敬祖之深情,再致祭于明代迁民遗址——古大槐树处。瞻代代槐树繁衍不断,望滔滔汾水源远流长,忆往昔魂牵长如相思鸟,看今朝情怀总系古槐根。68万槐乡人及千千万万的古槐后裔,心贴心,情牵情,共同追思先祖,缅怀列宗,叙沧桑之巨变,谋复兴之宏图。 洪洞,古称“神圣之邦”。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推演八卦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统领四方的黄帝,禅让天下的唐尧,体恤万民的虞舜,都在洪洞留下深深的印迹和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洪洞人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栉风沐雨,振家兴邦,人杰辈出,声名远播。明代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在洪洞大槐树下先后18次移民,更是再一次将洪洞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将千万人的目光以及数百年的相思定格在这里。“槐乡”从此成为洪洞的雅称,大槐树从此成为古槐后裔心中“家”的标志,“根”的象征。 山川有意,流水含情。抚今追昔,亲情永远。祭古槐迁民先祖,当思承继槐乡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之发扬光大;祭古槐迁民先祖,当思时时牢记列宗开疆拓土、复兴中原的丰功伟绩;祭古槐迁民先祖,当思铭记列宗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祭古槐迁民先祖,当思传承老槐腾游时空的气魄和根植泥土的不屈韧性;祭古槐迁民先祖,当思以古槐亲情团结四面八方的古槐后裔,共商兴洪方略,展望美好明天;祭古槐迁民先祖,当思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开拓进取,不断求索,共创洪洞新世纪的辉煌。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乡土难忘,常忆常新。散居海内外的古槐后裔,虽相隔遥远,但血脉相连,虽天各一方,但情丝益长。共同的根将我们紧紧连接在一起,建设洪洞、开发洪洞、振兴洪洞,应该是古槐子孙共同的心愿。 洪洞风光好,发展逢其时。喜看今日洪洞,政治形势稳定,经济日趋繁荣,产业结构优化,文明程度提高,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环境改观,社会不断进步,人民富足安康。小鸟有灵,当惊山河巨变;大槐无恙,应感后辈辛勤。 世纪之交,千年更替,中国入世指日可待,西部开发机遇不再。我68万槐乡儿女决心秉承先祖遗志,肩负时代重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围绕“打基础、调结构、治环境”三件大事,瞄准“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约化、市场专业化、经济外向化、环境配套化、服务优质化”六化目标,加快现代化农业大县、特色型工业强县、区域性流通富县建设步伐,让一个文明富裕、充满生机、兴旺发达的新洪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矗立于三晋大地。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愿海内外槐乡后裔不忘报本溯源,盼迁民先祖开拓进取之志世代相传。望古槐子孙敦睦相谊,精诚团结,竭忠尽力,励精图治,继先祖之精神,顺时代之潮流,创千秋之伟业,树历史之丰碑。 古槐先祖功德不朽! 槐乡儿女浩气长存! 洪洞县人民政府县长 柴高潮 丙戌年清明祭古槐迁民先祖文维公元二○○六年四月五日,岁在丙戌,节届清明。和风徐徐,香草青青。槐乡儿女,后裔子孙,云集古槐之下,汾水之滨,谨以鲜花雅乐,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古大槐树迁民先祖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开疆拓土,中华复兴。融和血脉,永昌文明。六百年前,代元以明。天灾繁而人烟稀,战乱频而兵燹盛。中原赤地,燕无归处。山河表里,三晋人稠。定迁民之大计,开洪武之初兴。移民四方,设局洪洞,大槐树下,刀劈甲形。折槐枝于前路,顾老鹳于云影。天高地远,伤故土之难离;泪尽血出,哀寸心之如割。关山高弱水远,南蛮荒北地寒。关山难越,谁悲流徙之人?弱水极险,尽是他乡飘萍。前途未卜,命运多舛;九死一生,难书竹磬。从洪武至永乐,凡五十年,迁民百万,五百县份,八百余姓。洪洞移民,堪称奇崛。忆辛亥前寻根,凭吊古墟老树;民国之初,始建碑亭。为山川无恙,为民族复兴,秉承祖训,光大文明。凝聚槐魂心香,新建祭祖圣堂。古槐参参,隐蔽九州;祖堂巍巍,四海归心!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后裔繁盛,千山万水寻根;子孙兴旺,贤士人杰辈出。槐乡焕彩,四海升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报本溯源,共创小康洪洞。遗址添归客,发展开新篇。且喜古槐发新枝,同根苗裔并荣;方期神鸟又至,祈盼福祚永宁。 先民功德,永垂史册。洪洞精神,浩气长存。仰祖先之英灵,致万民于阜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万余海内外子孙清明节共祭古槐先祖新华网, 洪洞(山西),2007年4月5日 这是祭祖大典现场的祭祖歌舞表演(4月5日摄)。4月5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举行,上万余人齐聚大槐树,拜祭先祖。祭祖活动以“根”为纽带、以“亲”为轴线、以“和”为主题,分为“迎亲人”、“寻根乐”、“祭祖灵”三个篇章。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北,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