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季羡林传
释义

《季羡林》,作者:蔡德贵。2009年8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蔡德贵为“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经季羡林先生选定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助手。书中他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的坎坷人生、学术造诣、生活情趣和心路历程。

图书信息

书 名: 季羡林传

作 者:蔡德贵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 9787561346709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元

内容简介

作者蔡德贵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经季羡林先生选定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助手,并一直从事季羡林先生口述历史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书中他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传记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很多。”更为可贵的是,在原版的基础上,作者作了适当的修改和重要的补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者简介

蔡德贵,1945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1970生3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著作有《十大思想家》(与刘宗贤合著)、《阿拉伯哲学史》、《秦汉齐学》(与丁冠之合著)、《沙漠里的沉思-阿拉伯人的宗教和哲学》、《修身之道》、《中国哲学流行曲》、《道统文化新编》(合著)、《当代伊新兰阿拉伯哲学研究》(主编和主要作者)、《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季羡林传》、《季羡林师友录》等,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主编有《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五卷、《阿拉伯近现代哲学》、《世界哲学家词典》、《东方思想宝库》、《中国儒学年鉴》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齐鲁厚土

一、抹不掉的母爱

1.是传记,不是故事

2.命运

3.降生

4.季家的第一个“偶然”

5.好景不长

6.多想吃顿“白的”

7.第一个老师和小伙伴们

8.母亲的面影

9.难忘母爱

二、故乡童趣

1.运河文化的产儿——临清

2.五样松的骄傲

3.临清的历史文化名人和风土人情

4.这里的黄昏真像一首诗

5.听老牛喘气,看洞里的兔子

6.母亲养的一条狗

三、济南多出一个会玩耍的乡下孩子

1.骑着毛驴进济南

2.神怪老人

3.到老庙去玩

4.终于有了三只兔子

5.叔父和婶母

6.童蒙难启

7.想当绿林好汉

8.开始对英语感兴趣

四、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四连冠”

1.初中只能考正谊

2.鞠思敏老师

3.王妈

4.海棠花和夹竹桃

5.送礼的小插曲

6.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7.一年的临时亡国奴

8.再上高中

9.业师胡也频、董秋芳

10.课外爱好

11.娶了个贤妻

第二章 京华岁月

一、面临选择:上北大,还是上清华?

1.告别高中

2.到北平考大学

3.高考照样潇洒

4.鱼与熊掌,何去何从?

二、水木清华

1.充满诗意的清华园

2.“拖尸”

3.学业

4.获益于选修课

5.广泛的兴趣

6.政治活动

三、师与生

1.师生之间

2.和老师的交往

3.“四剑客”的学友情

4.孤独的宿舍生活

5.为未来忧愁

6.永远感谢清华

第三章 初尝人生

一、择业

1.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2.谁是幸运儿?

3.终于拿到了饭碗

二、济南高中

1.初为人师

2.如履薄冰

3.提心吊胆

4.为“拿到了没有”焦虑

5.离别济南高中

第四章 德邦十年(一)

一、初离故土

1.离愁袭心头

2.离家赴京

3.别故国

4.异域之旅

5.红都停泊

6.波兰女孩

二、从柏林到小城哥廷根

1.柏林小住

2.趣话和洋相

3.强化口语训练

4.小城哥廷根

5.房东欧朴尔夫妇

6.初识章用

三、主修梵文、巴利文

1.又一次选择

2.哥廷根大学的梵文研究室

3.主课梵文和副课

4.去听诗

5.林中撷趣

四、哲学博士

1.紧张的学习生活

2.瓦尔德施米特教授

3.交换期满,有国难回

4.在汉学研究所当讲师

5.确定博士论文题目

6.获哲学博士学位

第五章 德邦十年(二)

一、战争地狱

1.法西斯点燃的战火

2.饥肠辘辘

3.尝试回国

4.成为无国籍者

5.盟军轰炸

6.世外桃源

7.羡煞人的牛肉罐头林

二、吐火罗语

1.又一次偶然

2.山林中的学术沙龙

3.博士后的学习生活

4.学问三境界的逐一超越

三、德国恩师们

1.博士父亲恩重如山

2.西克教授

3.西克灵教授

4.布劳恩教授

5.冯·格林和其他教授

6.程门立雪的好弟子

四、德国普通人

1.难忘欧朴尔太太

2.伊姆加德和她的家

3.反战者伯恩克一家

4.蘑菇山洞与转折中的众生相

第六章 重归故土

一、尝试回国

1.邂逅中国青田商人

2.去汉诺威办签证失败

3.依依惜别情

二、滞留欧洲

1.揖别哥廷根和德国

2.瑞士弗里堡暂住

3.弗里堡的外国新朋友

4.与使馆的一场经济斗争

5.转赴法国马赛

三、漫长的船旅漂流

1.尝到了被骗的滋味

2.看到红海之“红”

3.排除了险情

4.在西贡闻到了家乡味

5.香港印象

四、回归祖国

1.船到上海

2.转赴南京

3.结识臧克家

4.到达北京

第七章 沙滩足迹

一、创办东语系

1.北大红楼

2.东语系系主任和教授

3.创业者的同伴——马坚和金克木

二、翠花胡同

1.这里是东厂遗址

2.马缨花做伴

3.回济南省亲

4.清苦与快乐

5.迎接解放

6.东语系得到扩大

7.第一次出访

8.院系调整

9.背上沉重的“原罪”十字架

三、与师友和北大同事的交往

1.为陈师寅恪送栅栏红葡萄酒

2.抬杠会长郑振铎和大胡子冯友兰

3.矛盾人物胡适

4.老舍的白煮肉和沈从文的汽锅鸡

5.忠厚长者曹靖华和抒情诗人冯至

6.画家吴作人和佛学家汤用彤

第八章 燕园春秋(一)

一、院系调整迁到西郊的北大

1.这里曾是“万园之园”的一部分

2.蓝旗营公寓

3.东语系正常平稳发展

二、经历运动

1.从艺术界开始的运动

2.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3.运动中的东语系和季羡林

4.入党

5.反右。反右

6.劳动的乐趣

7.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报春的燕子——雷锋

9.社教中的心路历程

三、春满燕园

1.人生百味

2.朗润园13号公寓

3.团聚的一家人

4.在家中上早班

5.到外文楼去上上午班

6。午后的学术和其他活动

7.从南国吹来的春风

8.琅琅书声

第九章 燕园春秋(二)

一、“庙小神灵大,池浅王八多”

1.风暴前奏

2.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大灾难

3.情形不妙

4.自投罗网

二、“牛棚”岁月

1.在完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

2.“牛棚”里的八个月

3.失掉笑的人

4.劫后余生

三、灾难并没有结束

1.生活上的煎熬

2.武斗不断升级

3.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

4.成为“资产阶级权威”的典型

5.西府海棠含冤、古藤萝遭殃

四、《罗摩衍那》的诞生

1.高等学府即将变成文化沙漠

2.“文化沙漠”在扩大

3.二月兰笑对春风的启示

4.恢复“闲不住”的习惯

5.找回失去的笑

第十章 燕园春秋(三)

一、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宝座

1.灾难终于结束

2.春归燕园

3.出任副校长

4.忙里偷闲著华章

5.仍是普通人

6.原则面前人人平等

二、笔耕的快乐

1.不凡的动机——要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2.续译《罗摩衍那》

3.科研的最佳时段

4.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5.资料的搜集

三、像老农而非老农

1.朴厚的“土包子”

2.“朴素衣裳常在眼”

3.“微有颠意”寄木石

4.守时的“老农”性格

5.一把红枣勾起的乡情

6.高山仰止

四、永无退休之日

1.桃李满天下

2.博士、硕士研究生

3.进修生和外国博士

4.退职而不退休

第十一章 学界泰斗

一、大杂家

1.杂家成因

2.语言学家

3.翻译家

4.教育家

5.宗教学家

6.民族学家

二、中外文化交流

1.印度佛与中国佛

2.西域研究和玄奘情结

3.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

4.比较文学

5.中外《糖史》

6.“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三、新的追求和开拓

1.模糊学与浑沌学

2.对中国文化特点重新认识

3.入学

4.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

5.投身于中国文化书院建设

6.出任《传世藏书》总编

7.出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总编撰

四、道德文章

1.光风霁月

2.学者散文的风格

3.直面对“我”

第十二章 业余生活

一、交友之道

1.与老友臧克家的交情

2.同学加朋友胡乔木

3.同在燕园的昔日清华“三剑客”

4.旧雨新知

5.助手李铮和其他人

二、生活情趣

1.“养生无术是有术”

2.不断修身养性

3.坐拥书城的快乐

4.猫趣

5.怀旧之情

6.也得念念消费经

7.人生座右铭

8、“老表走新时”

三、三大洲游踪

1.列国之游

2.印度、缅甸之行

3.苏联塔什干之行

4.西亚、非洲的访问

5.日本的三次出访

6.泰国的皇宫和韩国的汉城(今首尔)

四、华夏足迹

1.祖国各地

2.还乡时的快乐

3.燕园之爱

不是尾声的尾声”

附录 季羡林先生著译作目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后记

序言

关于《季羡林传》 豪华落尽见真淳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追究季羡林之成为“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羡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心理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或如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抹,五色相宜。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其短;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沦人情世局而颇具文彩,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文自、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

近日,由季羡林先生生前最后一位学术助手蔡德贵写作的最新版《季羡林传》面市了。作者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以及他的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等,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是对先生的缅怀,也是先生精神的传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关于《季羡林传》 读不完的季羡林

一位刚考上北京大学的新生去学校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等。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任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个工友,就问老师傅可以替他看看行李吗?没想到老人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后来新生就去忙了,直到傍晚,这位同学才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口让老人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就往校门口跑,但心里并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位老人依旧颤巍巍地站在那等他,新生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入学典礼,新生才发现这位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当时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这位新生想到,自己竟把季老当成了老校工,耽误了他老人家那么长时间,心里惭愧极了,于是给季老写了一封诚恳的道歉信。季老在回信中写道:“因为你是学生,当年我和你一样,不过你对我的称呼是对的,无须更正,我就是一名普通老校工。希望将来你也能成为一名校工,年龄大了的时候就做一名老校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夸张和溢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先生高贵的人格。我还记得自己当初看到这个故事时心里的惊奇和感动,同时是多么羡慕能够沐浴先生恩泽的人们。本书的作者蔡德贵先生就是他们的其中一员。1996年,经过季羡林的同意,蔡德贵开始撰写《季羡林传》,这本书于1998年推出。蔡德贵当时回忆说,季羡林对写他自传的要求是“实事求是,不要溢美”。蔡德贵先生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作品的语言朴实生动,叙事准确完整,引文巧妙广博,结论水到渠成,讲求以事实动人,以真情感人。蔡先生所著的《季羡林传》也成为国内唯一一部得到季先生首肯的传记作品。2009年,在原著的基础上,蔡先生又作了适当的修改和重要的补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助手,作者得以比寻常人更接近和了解季先生,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也更为生动和真实。作者在书中力图借鉴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本雅明的写作方法,“试着用先生的引文构成这部传记”。齐鲁故土、清华求学、德邦十年、沙滩创业、燕园春秋、*磨练、不息奋斗,一幕幕、一件件,风风雨雨,近百年的人生就这样娓娓道来。

幼年的季羡林常常忍冻挨饿,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先生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到了济南后,没有了饥饿的威胁,这时的季羡林贪玩、调皮,并非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也是在这时候,培养了对外语的学习兴趣,让他受益终身。中学阶段的季羡林,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取得了“四连冠”的好成绩,并大量涉猎了中外文学的经典作品。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季羡林得以亲聆陈寅恪、郑振铎等大师的教诲。毕业后的季羡林迫于生计,回到高中母校教了一年国文,使他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甘心命运的摆布,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德国的求学生涯枯燥而辛苦,取得了博士学位,原以为终于可以回到祖国,谁知爆发的战争,使他的在德国的时间延长为十年。对祖国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让他更加成熟。在归国期间,和当时国民党政府所设大使馆的“斗争”,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机智、勇敢的季羡林。归国后,得到当时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先生的赏识,季羡林受聘于北京大学,并一手创建了东方语言系,积极为国家培养人才。经历了“*”十年的磨砺,季先生庆幸自己没有说谎,并利用在传达室看守大门的时间,完成了《罗摩衍那》的大部分翻译。恢复了自由的先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面对这些,先生的朴素和真诚没有改变。退休的先生并未“退职”,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老表走新时”,因而先生的学术研究和散文创作又到达一个高峰。2009年7月11日,先生突然辞世,留给了国人无尽的哀思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先生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还是对人生品格的不懈坚守,都是我们后辈小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很多。”

书摘

第一章 齐鲁厚土

一、抹不掉的母爱

是传记,不是故事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不同。

有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有的故事平淡,无波无澜,枯燥乏味;有的故事幽默,诙谐有趣,叫人发笑,读后却不能给人留下什么;有的故事严肃,寓意深刻,隽永深沉,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要叙述的,是季羡林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季羡林一生的足迹,没有任何虚构,完全出自于真实,因此,与其说是故事,还不如把它叫做传记。

怎么来看季羡林的故事呢?

季羡林自己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他自己认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学经验,都是卑之无甚高论的,比较有点价值的,也许是一些近乎怪话的意见。

但是,我们看季羡林的故事,视点截然不同。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平淡中有传奇,严肃中有幽默,是一个“非凡人”的“非凡经历”。他的一生,历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正好是20世纪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本来命中注定要当农民的,然而靠社会的造就,靠自己始终如一的艰苦奋斗,最后成长为一个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大师的艰难历程。成才后的季羡林,不谋名利,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他一生重精神轻物质,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丰富的内涵。

季羡林的故事给人们一个启示:一个普通工人或农民的儿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季羡林把自己最重要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就是“勤奋”。他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讲鲁迅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这个郎中的一个纸卷,它是层层用纸严密裹住的,打开一看,里面写着的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是,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治学靠勤奋,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们都知道,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季羡林的故事,无一不在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

季羡林的故事还给人们另一个启示:一个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图私利,勤勤恳恳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不图回报,才能名垂青史;否则,两眼只盯着钱,争名于朝,逐利于市,即使最终腰缠万贯,也只能是一只空躯壳。所以一个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

读季羡林的故事,你会发现,它浓缩的是百年人生,再现的是泰斗风华。

降生

公元1911年,中国农历是辛亥年——猪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即位仅三年,便遭到南方各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激烈反对。这年的春夏之交,两湖地区的革命党人便在积极准备发动推翻满清王朝的武装起义。秋天,起义的条件日臻成熟。9月14日,中部同盟会联合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成立了领导起义的联合指挥部,决定在中秋节(10月6日)这一天发动起义。只是因为准备不足,起义日期被推迟。10月9日,革命军参谋长孙武在汉口配制炸药不慎爆炸,起义机密泄露,孙武受伤住院,革命党人或被捕,或逃离。10月10日清晨,被捕的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惨遭杀害,革命形势极端危急。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四十多名士兵,打死*革命党人的反动军官,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之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到11月下旬,在当时全部二十四个省区中,已有陕西等十四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东北三省和直隶等十个省区在名义上还属于清政府统辖,在这十个省区中,山东是先宣告独立,后又取消。革命领袖孙中山结束了十六年流亡生活,于1911年12月25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回到上海,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成立。这一天是农历辛亥年的十一月十三日。

几乎和辛亥革命从准备到发动的同时,在山东西部清平县(今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季姓家庭一个年轻而贫穷的农村妇女,在经历着怀孕的痛苦。这一年闰六月,夏天长得难耐而可怕。就在最热的闰六月初八日,这位农村妇女分娩成功,顺利地生下一个男孩。这一天是公历1911年8月2日。

男孩出生的这一天,距离辛亥革命爆发的10月10日仅有两个月零八天。而正是由于有了这两个多月的经历,严格说应该是“履历”,季羡林常戏称自己是“满清遗少”。不管怎样,这段履历就使他经历了清朝末年的“末”。但是在当时的临清乡间,人们对这种消息一开始是将信将疑的。他们不知道宣统帝溥仪竟会成为满清王朝的“末代皇帝”。他们甚至对什么是“皇帝”、什么是“朝廷”也并不清楚。因此,乡民们嘴里说起清朝,仍然是肃然起敬地谈论着的北京“朝廷”,而且仿佛皇帝仍然高踞于金銮殿的宝座之上。这也就使小时候的季羡林,并不理解什么是“朝廷”,它是人,还是神?反正是极有权威、极有力量的一种东西。留在他幼小心灵中的清代残影,也不过如此而已。

男孩出生之后十天,叔父家的堂妹紧接着出生,季家是双喜临门,按照当时农村的习惯,男孩被取名为双喜,大名为季宝山。到济南后乳名被简化成喜子,大名改为季羡林。叔父的女儿取名秋妹,这是后话。

多想吃顿“白的”

季羡林开始记事了,家境也变得越来越穷。旧时,山东农村把用小麦面做成的食品称为“面饭”,只要是吃到一次“面饭”,就算是吃到好的了。季羡林在家,一年最多能吃到一两次“面饭”,所以吃顿“白的”面食,便成了他的最大愿望。

那时候,季羡林家里已经从万丈高楼跌落到了平地,只能常年以红高粱饼子为主食,小孩称为吃“红的”,用玉米面做成的黄饼子,也成为珍品。

季羡林在家里很难吃到玉米面饼子。为吃顿玉米面饼子,季羡林还得想点办法。春夏之交,机会来了。那时青草已经长出来,高粱也长高了。他便去割点青草,或劈点高粱叶,当然都不多,送到举人家的二儿子二大爷家里,用一两个叶子喂他的老黄牛,就赖在二大爷家里不肯离开,等着给奖励。最高奖励,就是吃上一顿玉米面饼子,打一打牙祭,这才兴高采烈地离开二大爷家。

在过年时,家里才能偶尔吃到一次“白的”面食,那时的感觉就像吃龙肝凤髓,甜美的滋味似乎永远也赶不走。多么想多吃上一顿“白的”面食啊!

机会终于盼来了。

季羡林的对门邻居家,住着宁大婶和宁大姑,她们和季家来往挺多,也很喜欢季羡林这孩子。夏天麦收完了,她们俩便带小小的季羡林到村外人家收获过的麦田里,去拾一点掉落在地上的麦穗。不知道跑多少趟,积攒多少次,才能堆成一小堆,这时母亲才能勉强用双手搓出点麦粒,磨成白面,让自己的儿子吃上一顿“白的”。善良的母亲坐在旁边,看着自己的儿子狼吞虎咽地吃着“白的”,心里又高兴,又难过,可怜的孩子,只能吃到这么可怜的一点面食,她的眼泪直往肚子里咽。面对着可怜的孩子,母亲自己从来不舍得尝一口。

季羡林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母亲高兴地把麦粒磨成了面粉,因为面少,不值得发酵,当时也不会发酵,就在锅里贴了一些没发酵的死面饼子。吃着这白的死面饼子,季羡林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吃出味道来了。但吃完了饭,感到还不满足,趁母亲不注意,就又偷了一块。吃着吃着,被母亲看到了,赶着要打他。

当时正值盛夏,小季羡林身上赤条条*,看到母亲要打,他跑出屋外。房后是一片有苇子的水坑,他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再追,他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儿子在水里笑,母亲站在岸上也笑。

这种如诗如画的风情,每每回忆起来,季羡林总感到回味无穷。

但夏天很快过去,再也没有麦穗可拾了。

季羡林开始动脑筋,要另觅新路了。

季羡林的父亲有一个堂伯父,是一个举人,住在官庄的村北头。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是他,做官最大的也是他,据说做到一个县的教谕,主持过文庙祭祀,传授儒家经典、皇帝训诫,教诲所属生员,在清末是县里有地位的人。他对季羡林一家都很好,在生活方面还接济过他们。可他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人多是非多,也顾不了别人那么多了。

季羡林记事时,举人已经去世。举人的太太,季羡林管她叫奶奶。她是个善良而宽厚的人,自己虽有两个儿子,但却非常喜欢这个本家但不是亲孙子的季羡林。

在三四岁的时候,季羡林的家境异常艰苦。家里连买盐的零钱都没有,只能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成咸水,用来腌咸菜。什么酱油、香油,从来是看不到的,季羡林简直不知这些是何物了。一年到头,吃着红高粱面饼子,就着这种苦涩的咸菜,这就叫生活!

看出大奶奶喜欢自己的门道,季羡林每天一睁眼,起来就往村北头的大奶奶家跑。跑到家门口,大奶奶已经站在那儿等他了。他早早跑来是有所图的,而她则是有所施予的。

季羡林甜脆地叫一声:“奶奶!”奶奶这时开始变戏法,只见她把手一蜷,蜷曲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了。她免不了再逗孙子多叫几声好的,听几声清脆的“奶奶”叫声,心里乐开了花,白面馒头也就递给了小小的季羡林了。

但是,每次他只能吃到半个馒头,没等真正尝到是啥滋味,馒头已不见了。想再吃,没有了。因为这白面馒头是大奶奶的两个儿子特别孝敬她的。虽然他俩已经独立过日子,每家都有几十亩地,但家口多,生活也不算很富裕。孝敬来的白面馒头,大奶奶舍不得都吃了,每天总要省下半个,留给自己喜欢的孙子吃,于是就有了每天早晨这令人激动的一幕。在六岁离开家乡以前,季羡林记忆中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就莫过于吃到这半个白面馒头了。季羡林一生愿吃烤馒头片,这一习惯的形成,就与小时候的这种最高享受有关。

在故乡还有三件事,深深地留在季羡林的记忆之中。这是三件与吃有关的事,至今仍深深地刺伤着他的心。

有一件事发生在一年的中秋节,母亲意外地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她掰了一块给自己的丈夫,剩下的一点给了自己的儿子。季羡林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月饼,他兴冲冲地接到这一小块月饼,就蹲在院里的一块石头边吃起来。月饼太小,他不舍得大口大口地吃,只是一小口一小口,仔细地、慢慢地品尝着月饼的滋味。他觉得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母亲只是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心爱的儿子,拿着这一小块月饼,大快朵颐似地享受着,她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儿子不知道母亲在想什么,只知道母亲一口也没有尝。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也从来没沾过边,都留给儿子吃了。

第二件事是偶尔吃到的一小块牛肚。这是发生在外祖母家的事。一次,季羡林到五里长屯的外祖母家走亲戚。外祖母家的隔壁邻居,是一家卖煮牛肉的小作坊。农村集市上往往有一些不再能役使耕作的老牛,因退役之后已无别的用处,便出卖给屠户。邻居的小作坊就用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来,用极其野蛮的办法把它杀死,将肉煮烂,然后卖掉赚钱。但是,老牛的肉难煮,实在没有办法,作坊主就在肉锅里小便一通,这样肉就好烂了。作坊主对邻居心肠挺好,碰到这种情况,就告诉四邻:“今天的牛肉你们别买!”邻居们心里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外祖母家也是穷户人家,平常买不起牛肉。外祖母看到外孙来了,又高兴又疼爱,便抱上一个小土罐子,花几个制钱,去买一罐子牛肉汤回来给外孙喝,也算聊胜于无吧。季羡林是第一次喝这么好喝的汤,那肉香真让他陶醉。喝着喝着,突然罐子里多了一块东西,是一小块带进肉汤里的牛肚!这块小牛肚,自然又成了季羡林的专利。他舍不得一口气吃掉,就找了一把生了锈的小铁刀,一星一点地割着吃,慢慢地、仔细地吃,琢磨着其中的滋味。他感到,这一小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第三件事是吃到另一种“黄的”。“黄的”有两种,一种是玉米面、小米面做成的饼子。这种饼子在季羡林家里也不是能经常吃的东西,但相对来说还是有机会吃的。另一种是黍谷做成的黄粘糕,则一年只能见一次。五岁时,为了能多吃一顿玉米面、小米面饼子,季羡林常给二大爷家打牛草。每当他这个不到三块豆腐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子,走进二大爷家的大门,便觉得是立了功,“赖”在二大爷家里不走,总能蹭上一顿。年糕——粘糕,就是在二大爷家吃到的,但这种机会很难得,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这种好吃的东西。季羡林回忆说:

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母亲的面影

六岁以前,季羡林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和同龄的其他孩子一样,小季羡林在母亲跟前撒娇、淘气,有时也难免遭到母亲的怒嗔,但这正是母爱的另一方面表现。

夏天,黄昏时节。

小小的季羡林耐不住黄昏的寂寞,常出去走走。

屋后面是一个大苇坑,汪洋一片水,差不多有一个小湖那样大。坑里丛生着芦苇,郁郁葱葱,密不透风。夏末,芦苇都顶着白茸茸的小花,望过去,像一片银海。芦苇的稀疏处,能看到碧绿的水面。

季羡林经常在黄昏独自坐在这水边的芦花丛里,欣赏着水面反射的静静的清光。不时地,有一两条小鱼冲出水面,唼喋着,嬉戏在水面。一时兴起,自然要下水洗洗澡,那惬意的劲儿,自不用说了。

早晨,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水面还在闪着蓝黑色的光,显不出碧深的静美。季羡林经常早早起来,就沿着这水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浅滩边上的水里看去。偶尔会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个什么东西在发着白色的微弱亮光,伸手下去一摸,是一个又白又大的鸭蛋。兴冲冲地拿给母亲看,母亲的微笑在童稚的心灵里开成了一朵花。

有时候,季羡林也淘气。母亲被逼急了,就跟在后面追着打。季羡林有的是对付母亲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赶快跳下水坑,站在水里,回头对着站在岸上的母亲。无可奈何的母亲,却因了孩子这过分顽皮的举动被逗笑了。母亲在岸上笑,儿子在水里也笑,矛盾于是化解,母子又重归于好了。

初秋,庄稼开始熟了。一望无际的鲁西大平原上,谷子黄,高粱红。玉米啦,黄豆啦,绿豆啦,也都报告着丰收的喜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23: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