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释义

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抗战初期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为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日军政干部而创办的短期轮训性质的干部学校。1938年2月间创办于邢台市内邱县山区的乔家庄,同年7月间结束于邢台市内邱县山区唐家村。

冀西民训处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办事处,”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半军事半政权性质的权力派出机构。其领导人杨秀峰在大革命时期参加国民党(后来退出),1930年留学法国期间加入共产党,抗战前是平知名红色教授。抗战开始后,他投笔从戎,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彭真、林枫等指示,到河北组织游击战争。当时担任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主任的张荫梧与杨秀峰曾有交往敬佩杨秀峰的才学和为人。又通过行营民训处政书长温性公(中共党员)的推荐,张呈请南京批准,委任杨秀峰为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讪;处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管辖冀西地区北起阜平,南至邢台十三个县,战时有组织武装和任免县长的权力。时为1937年9月中旬。9月23日保定失陷,保定行营及张荫梧等南撤至山西陵川。(后保定行营民训处改为河北省民军总指挥部、张荫梧任总指挥,复任命杨秀峰为河北省民军总指挥部冀西民训指导待派员)。这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任命杨秀峰为中共平汉线省委(后改为冀豫晋省委)委员,并派遣了一批干部,包括红军干部、地方党干部和平津流亡学生,协助杨秀峰于10月初在并控成立了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办事处机关。由于日寇沿正太线西进,冀西民训处遂经娘子关、阳泉、平定转移到昔阳,与八路军一二九师会合。随后又杀进皋落,收编临城、内邱两县保安队和部分国民党东北军溃兵,于10月25日成立了冀西游击队。11月上旬,太原、安阳相继陷落,华北地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接近尾声,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揭开了序幕。八路军开始实行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冀西民训处和冀西游击队遂配合一二九师骑兵团和先遣支队进入冀西地区。进行创建冀西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当时的冀西地区正处在极度混乱之中。在日军沿平汉线大举南侵时。各县县长及政府官员纷纷南逃,旧政权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沿平汉线南撤的国民党军队,逃避不及者大都进入冀西山区,败兵如匪,祸害百姓;地方封建势力则组织民团或会道门武装,各自割据一方。在混乱中,民团、会道门、溃兵、汉奸横行乡里,称雄称霸。广大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政府作主,领导抗日,武装自卫。冀西民训处进人冀西之后,配合八路军收服溃兵,争取民团,镇压汉奸,同时,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使冀西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开展起来。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2月,北起井陉,南至沙河,各县区抗日政权和抗日群众团体先后成立(原属冀西民训处管辖的正太线以北各县从 1937年 10月以后划归晋察冀战略区)。冀西游击队短短的几个月发展到九个大队,七百余人。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抗日根据地形势的发展,迅速培训大批干部匆匆开办的。

学校初建时,校址设在内邱摩天岭西的乔家庄。冀西民训处主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杨秀峰任校长,王××主持学校的全部实际工作。军事教官有刘子钧以及张荫梧的河北民军派来冀西民训处的高士良和王立勇等。学校成立不久,有的学员还没有来到,日军开始了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平汉线日军分三路向冀西山区进攻:一路经皇寺、西黄村至河岔;一路经石城向獐么;一路经院头、围场奔赵庄。由于冀西游击队临城战斗新败,战斗力尚未恢复,军心不稳,队伍由赵庄、獐么一带退至石坡嘴,继而转移到双石铺。司令部从摩天岭撤至马岭关。敌人又獐么自向西一直攻到九宅会。军政干校师生员工也随同司政机关人员与敌人进行周旋转移,首先转移到邢台县崇水峪村。该村靠近山西和顺境地,得知山西敌人也已出动,又连夜经内研白鹿角川转移到临城县蝎子沟的双石铺村。敌人“扫荡”近十天,为便于转移,同敌人周旋,遂将学校解散。学员疏散,有的回原单位,有的分配到冀西游击队宣传队,无处可归的留下一部分。当时,杨秀峰正在辽县,得知冀西形势严重,便急忙赶回内邱。在内邱唐家村,杨秀峰主持召开了军政联席会议,批评了战前准备不周,战后慌张逃跑的错误行为,对解散军政干部一事也进行了批评。

敌人扫荡过后,冀西抗日军政干校又重新建立起来。杨秀峰仍兼任校长,冀西民训处秘书长吴砚农任副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部工作。这对。校址设在白鹿角川末端的唐家村、桃园、天井三村之间的一所古庙里。西南、东南是两道对峙的山梁,古庙依山与两道山梁相望。其座北朝南,五间正殿和两侧各五间厢房,山门两侧又各有两间耳房。门前和院内有几株古柏。山门向南约五十米处有一戏楼,座南面北与山门对望,中间的一片空地便是群众看戏集会的场所。“七七”事变之前,此庙已是三个村庄共有的小学堂,泥神塑像已荡然无存。军政干校校部设在古庙的正殿,既是校长办公的地方,又是校部干部的宿舍。西厢房是学员的课室,东厢房一间作为伙房、四间是学员和饮事员的宿舍。还有部分学员住在附近村的民房里。

军政干校第一批学员有七八十人,按军队编制编为一个大队,下设三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三个小队。红军于部于振河任大队长,边疆任指导员,军事教官高士良、王立勇、刘子钧各兼任中队长,小队长从学员中选拔担任。学员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冀西游击队介绍来的,大都是参加部队后新提任的班排级干部,如于永贤、陈如龙、刘乔、路风林等;二是由冀西各抗日县政府介绍来的,也都是刚参加地方工作的新干部,如李庆寿、刘云五、陈佐刚、和忠等;三是刚由敌占区上山来民训处参加抗日工作和到冀西游击队来参军的失学青年,如王多三、苏仲文、闫廷选等。学员的出身,除个别是农民、旧军人和职员外,绝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和一部分初师毕业的小学教员。年龄最小的十五六岁,大的有三十多岁,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所有学员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学员学习内容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两门课程。政治课讲授以下几个内容:一、抗战的形势、任务和策略。先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后讲《论持久战》。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由来、任务、意义和方法等。三、《反对自由主义》。前两项内容由冀西民训处妇女儿童教育部部长孙文淑(杨秀峰夫人)和冀西民圳处组训部副部长赵德尊等讲授,后一项由副校长吴砚农讲授,并印发给学员,逐条进行讨论。军事课较政治课所占比重大,约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主要内容有:一、制式教练(队列及队形变换等);二、步枪等武器的构造、使用和保养;三、岗哨、坼堠(尖兵);四、游击战争;五、方位判定及距离目测;六、地形地物的识别和利用;七、特殊环境的战术(如夜战、巷战等)军事课内容大都由军事教官高士良讲授,其中战术部分由红军干部于振河讲授;夜间战斗请红军干部刘仲木讲授。除政治课、军事课之外,学员还学习了简单的日语,以备战场对日军士兵喊话用。

在教学方面,采取了课堂学习与演习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除政治课外,课堂讲授的时间较短,大都在操场(庙前空地)和野外边讲解边作示范练习。每讲一节。都作一两次演习,甚至多次演习。讲解演习,演习讲解,反复进行,以求学员确实掌握。

学员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又艰苦。由于根据地刚刚建立,各种供应相当缺乏。学员们除从家里穿出的一身棉衣和一双鞋袜外,别无他物。棉被由学校向周围村庄的群众借来一些,两三人合用一条。学员从山上割来茅草打地铺,铺边摆一行破砖做枕头。初春夜寒,学员们紧紧挤在一起,互相依偎取暖。伙食一日三餐是玉米面和小米。校长和学员每人每日都是五分钱菜金,三钱盐、三钱油、萝卜条、干瓜片是最好的菜。但是,学员们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白天参加九个小时的学习和训练,晚间还不定时演习紧急集合和夜行军。

学校的学习生活虽然紧张艰苦,文化生活却非常活跃。课间休息和早晚集体活动时间,就由指导员教唱抗日歌曲,如《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流亡三部曲入《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和《毕业歌》等。一有空闲,就是一片歌声。自由活动时间,山坡上、河沟里,歌声四起。学校的民主气氛也很浓厚。对伙食的管理,有学员代表参加组成了经济委员会,并建立了轮流到伙房值日的制度,负责安排伙食,结算帐目。不定期地举行自由讲演会,每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议论。对错误的行为,大家进行批评。在第一期学员中。还建立了青年模范团和抗日救国团先进群众组织。

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前后共举办了两期。每期二至三个月,均有学员七八十人。学员毕业后,原由地方政府部门来的,大都回到地方工作。由部队来的和敌占区来的知识青年分配到部队即冀西游击队。回部队后、他们大都担任了政治指导员。

1938年7月,杨秀峰到平汉路东开展工作,和中共冀中区党委在深县筹办河北抗战学院,并出任院长,吴砚农等人被调去参加筹建工作,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第二期结束之后,即于停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