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技术解释学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 赵乐静 著丛 书 名: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256782 出版时间:2009-12-01版 次:1页 数:237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自然科学总论

内容简介

《技术解释学》从本体论解释学视角,探索了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与程度上适用于技术的问题。在强调意会理解的前提下,考察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解释学基础上统一的可能,认为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技术有着显著的人文科学特征。《技术解释学》以家族相似谈论和描述技术研究了技术知识、技术活动和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对工具的“上手”、“在手”状态以及技术理解的“前结构”与解释学循环进行了讨论。在肯定当前正在发生的“技术认识论转向”积极意义的同时,强调了技术知识与技术理解意会的重要性;在将社会行为视做本文的条件下,对技术建构论进行了解释学阐释;从广义对称原则出发,以技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为依据,形成将技术人造物看做本文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技术解释学》可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参考,适用于工程技术、设计人员阅读,对有兴趣思考、探索人文与科学“视界融合”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其他思想者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价值。

目录

总序

导言: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第一章 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上适用于技术

第一节 技术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技术哲学的兴起

二、当代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

三、技术的价值负荷与工具论

第二节 技术哲学的本质追问

一、本质主义及其技术理论

二、非本质、反本质与后本质主义

三、技术的含义与家族相似

第三节 技术的解释学意蕴

一、解释学的源流

二、科学解释学的兴起

三、技术理解的“前结构”

第四节 技术解释学的探求

一、工具的“上手”与“在手”

二、知觉与技术解释

三、“人一机”解释学关系

第二章 技术知识的解释学

第一节 作为知识的技术

一、技术并非应用科学

二、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三、技术知识的独特地位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

一、理解地方性知识

二、地方性知识的哲学意蕴

三、实践中的地方性技术知识

第三节 意会知识的解释学反思

一、不可言说的知识

二、技术理解的意会性

三、技术知识的意会性

第四节 意会知识与技术传播

一、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

二、意会知识与技术扩散

三、不可失而复得的知识

第三章 技术活动的解释学

第一节 技术建构的解释学向度

一、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形成

二、技术建构论的解释学策略

三、技术风格

四、行动者网络

第二节 技术设计的解释学

一、两种技术设计模型

二、技术设计与解释学循环

三、技术设计的“问答逻辑”

第三节 技术代码的解释学意义

一、作为前见的技术代码

二、技术的“社会意义”

三、技术的“文化视域”

第四章 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

第一节 作为本文的技术人造物

一、广义对称原则

二、技术调控

三、技术“正本”

四、技术创新与“多重正本”

第二节 技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

一、技术的道德“授权”

二、技术的政治“场景”

三、技术的“可用性”

第三节 性别化技术正本

一、技术女性主义

二、技术的“性别正本”

三、技术的“驯化”

结语 可选择的技术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

前言

怎样认识、理解和分析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是我们把握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推进它在可能发展趋势上获得进步的重大课题,有必要将其澄清。

如何理解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出了一部书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书中有作者明确地讲:“科学哲学不是当代学术界的领导领域,甚至不是一个在成长的领域。在整体的文化范围内,科学哲学现时甚至不是最宽广地反映科学的令人尊敬的领域。其他科学研究的分支,诸如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史及科学文化的研究等,成了作为人类实践的科学研究中更为有意义的问题、更为广泛地被人们阅读和论争的对象。那么,也许这导源于那种不景气的前景,即某些科学哲学家正在向外探求新的论题、方法、工具和技巧,并且探求那些在哲学中关爱科学的历史人物。”①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科学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视角上地位的衰落。而且关键的是,科学哲学家们无论是研究历史人物,还是探求现实的科学哲学的出路,都被看做是一种不景气的、无奈的表现。尽管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科学哲学在近30年的发展中,失去了能够影响自己同时也能够影响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的研究范式。因为,一个学科一旦缺少了范式,就缺少了纲领;而没有了范式和纲领,当然也就失去了凝聚自身学科,同时能够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能力,所以它的示范作用和地位就必然地要降低。因而,努力地构建一种新的范式去发展科学哲学,在这个范式的基底上去重建科学哲学的大厦,去总结历史和重塑它的未来,就是相当重要的了。

换句话说,当今科学哲学是在总体上处于一种“非突破”的时期,即没有重大的突破性的理论出现。目前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欧洲大陆哲学与大西洋哲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之间的彼此借鉴与交融;常规科学的进展与一般哲学解释之间的碰撞与分析。这是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必然地要出现的一种现象,其原因就在于:第一,从20世纪的后历史主义出现以来,科学哲学在元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重大的突破,缺乏创造性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