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蓟县黄花山风景区 |
释义 | 景区概况黄花山景区是天津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大景区之一,总面积7600亩,主峰会仙峰海拔741米。山势雄曲,松林葱翠,是蓟县十大历史名山之一。黄花山因遍地黄花而得名。蓟县林业局依托丰富的森林和自然景观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严格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11千米景区道路、4.3千米旅游步道、10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5600平方米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掘了观景亭、知青林、石海、丁香林、朝阳洞、古烽火台等景点,万寿兴隆观正在恢复之中,景区初步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 地理位置黄花山景区处在京、津、冀黄金旅游带上,东倚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西连八仙山、梨木台、黄崖关长城,南望碧波万顷的翠屏湖。由县城向东二十五公里,邦喜公路连接东陵路直通景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黄花山孤峰突兀,林海苍茫,森林植物垂直分布带明显,森林覆盖率90%以上。景区内生长着高等维管束植物89科362种,乔、灌、草结合构成了稳定的自然生态体系,是华北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的典型代表。在景区茂密的森林之中还栖息、繁衍着众多的野生动物。现已发现429种,分属于34目136科,如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及昆虫类等,是极佳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人文历史黄花山文化底蕴深厚,道教文化自明洪武三十一年就在黄花山传播,万历三十八年敕建了黄花山兴隆观,并赐岚峰道长为高子真人,当地人将此道观俗称为“铁瓦寺”,山顶还建有古烽火台。清康熙二十四年又敕建万寿兴隆观,将铁瓦更换成黄色的琉璃瓦,并被封为御用庙观,受北京理藩院管辖,观中道士为皇家谒陵咏经服务。黄花山南麓建有荣亲王等六座清王爷陵寝、清东陵风水墙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明朝时期,此山即有名。明朝人马思恭对山之美景赞叹有加。“群峰幽岫,又若星罗,空水澄鲜,碧天一色,红尘渐远,白云顿兴。 从清康熙年间《蓟州志》收录的明朝人马思恭《黄花山兴隆观碑记》和清代徐家炎《重修万寿兴隆观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黄花山开发建设历史。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蓟城岚峰高子云游至黄花山,并在此山洞居住修行,当时尚未有祀。明神宗母后即李太后生病,做了一个梦,梦见到黄花山乞水,病遂愈。为圆李太后感乞水愈疾之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黄花山上兴建道观,曰万寿兴隆观,观中间供奉玉皇大帝,并赐高子真人之号。观建成后,层层殿宇,巍巍法像,一时四方景仰。随着时间推移,至高真人四世孙曹,大庭毁坏严重。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到了清代,黄花山南麓先后建立了六座皇家园寝,从西向东依次埋葬着顺治第四子荣亲王;康熙第二子、两立两废太子胤礽;顺治第二子裕亲王福全;顺治第七子淳亲王隆禧;康熙第一子、英勇善战的“达摩苏王”允;康熙第十四子、征西大将军胤祯。这里名副其实成了清东陵的一部分。这些园寝经孙殿英军队盗掘和“文革?时期破坏,仅存石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解放军在山顶建立军事雷达站,一时黄花山成为军事重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雷达站撤销,现仅存一些军事建筑。 地址结构黄花山由世界上最古老的距今36亿年的变质岩和距今18亿年的沉积岩构成,山体形成于1.8亿年前的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景区内既有36亿年和18亿年的山体跨越,也有17亿年和18亿年的岩体跨越,因山体崩塌形成的石海极为壮观。黄花山富含金矿、银矿和铁矿,按目前所拥有的森林、自然景观和矿产资源而言,黄花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山”。 旅游资源黄花山打开山门暑期纳客,使封闭隔绝几个世纪的黄花山终于从深闺中走出来,让更多的游客在欣赏和体验蓟县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愉悦心情的同时,更深层次地了解黄花山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不仅丰富了蓟县的旅游内容,同时对蓟县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地址:天津市蓟县下营镇境内(蓟县与河北省遵化市的界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