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即墨县大队 |
释义 | 队伍前身1942年春,胶东地区抗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八路军主力部队急需转入外线作战。为了继续坚持边缘区斗争,必须在大沽河沿岸——胶、即、平、莱边区的河里套(指大沽河两岸)一带建立一支地方武装,以便进击铁路沿线的日伪军,开辟游击根据地。为此,胶东区党委下达了“在胶、即两县建立地方武装,开辟游击区”的指示。胶高即中心县委,根据胶东区党委的指示,在毛子埠村(今属七级镇)召开军事会议。胶高即中心县委书记兼即墨县委书记袁超和即墨县委军事部长于宝光,胶县县委书记李奎生和县委军事部长刘涛的出席会议。会议分析了胶即边区的形势,决定组建胶即游击大队。经过积极筹备,1942年3月16日,胶即大队在即墨西八区朱家庄成立,于宝光任大队长。 队伍改编4月,胶即大队发展到120余人,经胶东军区第四军分区(也称南海军分区)批准,胶即大队改称为南海独立营,于宝光任营长,王海亭任政委。9月,独立营扩大到200多人,又奉命改编为即墨县大队,代理县长崔景岚任大队长,于宝光任副大队长。即墨县大队的建立,标志着即墨西北边区由游击区变成根据地的开始,它的建立,还使南海党政军离开了大泽山区、南下大沽河流域的战略计划得以实现。 斗争经历即墨县大队建立后,同驻即墨的日、伪、顽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7月,根据胶东区党委“开辟胶即平莱边区,进击铁路沿线,保卫地方政权”的指示,胶东五旅十五团和南海军分区部队,从平度大泽山区南下,直捣高岚,攻克万家,奋战淖泥沟,收复仁兆地区,控制了河套一带,给平度国民党顽军李德元部以致命打击,保卫了西北边区侧后方的安全。继之,部队顺利地跨越沽河进入即墨。 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先后进行了荒洼、程戈庄、石灰窑、冷家埠、岚上等十几次战斗,将盘踞在即墨西北部的国民党保安第一旅第一团孙可佩部、第三团管明斋部驱出西北边区后,流浩河南岸的游击区逐步扩大,为边区根据地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即墨县委根据胶东区党委“依靠游击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建立了即墨抗日民主政府,崔景岚任代理县长。即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即墨西北区抗日根据地已经形成,使即墨的抗日武装坚持长期斗争有了坚实的依托。 主要战斗从1942年到1945年,即墨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蚕食”和劫掠的日伪顽军进行较大的战斗20次,粉碎日伪军16次“扫荡”,歼灭日、伪、顽军1500余人,拔除日伪据点2个、顽军据点2个,为扩充主力部队,保卫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战斗有: 麦戈庄战斗1943年秋,县大队与南海军分区七连在麦戈庄设下埋伏,以消灭盘踞在刘家庄据点的日伪军。白天,部队公开在村内找房子,宣称来此宿营。夜间,部队则到村外埋伏。刘家庄据点的日伪军不明虚实,于次日拂晓倾巢出动,包围麦戈庄村,一到村西便进入埋伏圈,遭到我埋伏部队的突然袭击。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10名,缴获机枪1挺、长枪10余支。从此,八路军在边区声威大振。 吴家屯伏击战1943年冬,县大队与胶东部队第十三团在夜间设伏于吴家屯(今属移风店镇)东南角和北辛庄之间,然后派便衣到尖庄岭鸣枪诱敌。日军误认为是区中队在活动,日军分队长高田遂率领小分队与伪军一个中队倾巢而出。 当日伪军进入伏击圈时,预先设伏的八路军部队发起猛烈攻击。在辛庄、吴家屯设伏的南海骑兵连迅速出击,包抄日军后路,将挥舞军刀指挥作战的高田当场击毙。失去指挥的日军小分队顿时大乱,纷纷逃窜,来不及逃跑的伪军乖乖举手缴械。此役击毙日军5人,俘虏5人,俘虏伪军10人、翻译1名,缴获枪支弹药一宗。此后,日伪军再也不敢对抗日根据地轻举妄动。 拔掉移风店日伪据点1943年4月,日军在移风店村修炮楼、筑圩墙,安下据点,与刘家庄、南村(今属平度市)日伪据点遥相呼应,对抗日根据地造成严重威胁。 1944年8月,即墨县委决定组织地方武装拔掉这个据点,以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县委成立了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战斗。县大队担任主攻,西八区区中队与根据地民兵,由孙培生指挥,配合县大队四面包围,县公安局局长程远风率领县大队侦察排和公安局战士,分东西两路监视刘家庄、南村据点日伪军的行动,准备打击增援的敌人。 25日,各部队将敌据点包围后,开始向伪军喊话,开展政治攻势,争取瓦解伪军。早已准备逃跑的伪军,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动。26日下午,伪军在据点圩墙东北角挖了一个洞,傍晚即向东北刘家庄方向逃窜,途中被区中队截击,击毙伪军10余人,其余伪军逃至刘家庄据点。周围村庄的群众,将碉堡、炮楼烧毁,把圩墙推成平地。 第二天,不甘心失败的日伪军又从刘家庄据点向移风店进犯,前面用牛拉着耙扫雷,日伪军远远地跟在后面,慢慢地向前移动,途中遭到民兵阻击,再未敢出动。自此,即墨西北边区抗日根据地,南起流浩河,北至大沽河联成一片。 痛击抢粮日伪军1944年9月24日清晨,驻蓝村日军与伪军王兆峰部到边缘区南部的青中埠村抢粮。正值即墨县大队由七级村向青中埠出发。部队立即对抢粮日伪军发起攻击,打得日伪军乱成一团,弃粮而逃。前来督促抢粮的2名日军被击毙,5名伪军被俘,被抢粮食全部夺回。并将逃敌追出5里多路。 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即墨地方武装主动向日伪军发起攻击,重点打击在边缘区抢粮劫掠的日伪军,断绝日伪军的粮食供给,使其得不到一粒粮食。 张家战斗日伪军在同县大队多次交锋接连失败后,变换战术,变正规战为游击战,变“大拉网扫荡”为小股偷袭,专门组成一支“三角”部队,向边区袭扰。“三角”部队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具有战斗经验、射击命中率高的日本老特务组成,是一支善穿便衣、行动诡秘、采用闪电战术专门袭击中共党政军机关的特别警务队。 县大队于1945年5月25日夜在西八区张家宿营,次日拂晓,遭日军“三角”部队包围。县大队立即投入战斗。这次战斗异常激烈,共击毙日军8人,击伤多人。县大队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副大队长孙玉仁、连长辛铁甲及数位战士牺牲。经过这次较量,日伪军再也不敢到西北边区根据地骚扰。 其他方面即墨县大队成立时,又建立了5支区中队(有的称武工队)。如城阳武工队、马山武工队、金口武工队、即墨第三区中队、即墨第四区中队等。这些区级武装骁勇善战,在打击日伪顽,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保卫抗日根据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到1945年,即墨县大队辖11支区中队,即东县大队辖4支区中队。两即地方武装力量共约900余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