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疾病觉察行为 |
释义 | 可将疾病觉察行为定义为:个人认定自己或他人有患某种病的可能性,并决定自己接受诊治或劝告他人接受诊治的行为。此行为包括疾病常识、病感或病征认知、社会功能障碍、认定标准这样几个环节。神经症往往导致疾病觉察行为的过敏感化。 疾病觉察行为不属于专业性医疗活动,有别于医疗观察与诊断。 疾病常识疾病常识指个人关于疾病的一切事先了解及经验之总和,其中既包含此人可能具有的医疗卫生知识、有关自己和他人患病的经验,也包含任何可能的不确切信息乃至于迷信。个人总是凭借其常识来揣测或判断是否患病的。 病感或病征认知病感指个人对自身病痛的感知。由于不同疾病反映到人主观意识中的难受程度存在很大差异,而每个人体质上对病痛的敏感程度不同,每个人心理上对病痛的感受和耐受程度也不同,因此病感在很多情况下未必确切体现疾病的实际严重程度。可能有的人病感强而实际病情轻,甚至仅有心理上的不适而已;也有的人实际病情重而病感不强,甚至没有病感。另外,基于疾病常识的主观评估也能制约病感的增减,有时候一知半解的疾病常识会造成自我暗示而使人夸大病感。 病征是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个人对病征认知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理解和运用医疗知识的实际经验,以及亲身了解自己与他人疾病的经历。对于非医务人员来说,后者往往更主要。另外,个人对认知对象的态度也会造成对病征的高估或低估。 社会功能障碍社会功能障碍是指,由于疾病或者病感而造成当事人在社会生活中效能的减退。有些社会功能障碍是疾病导致机能减退的直接后果,但也有些是由夸大病感所致。比如头痛者看到别人患脑瘤头痛,遂怀疑自己是否也患脑瘤,从而感到头痛难忍,不能动弹,待医生诊断消除疑虑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社会效能。疑病症常导致夸大的社会功能障碍。它是一种神经症,表现为异常的疾病觉察行为。 认定标准认定标准指个人认定自己或他人有必要接受诊治的决断标准。个人根据征象而产生可能患某种病的想法,总是有不同的自我确信程度;只有当确信程度超过一定界限,才会决定接受诊治,或者提出这方面劝告。当然,确信程度和接受诊治(或劝告接受诊治)之间还会有差异:有时对患病有颇大确信程度,但考虑到多种主客观条件,决定不就诊;有时是抱着“检查一下总不坏事”的心情去(或劝告去)就诊,而实际的确信程度并不大。还有,作为某些类型的神经症行为,可能意识上强调患病,下意识又不那么确信,结果还是决定不就诊。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能够撇开当事人或其周围人的局限认识,根据当事人的征象判断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检查和进行治疗。 神经症与疾病觉察行为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类以焦虑或类似消极情绪反应为显著特征的心理疾病。由于这种病的患者可能主诉各种疾病症状,因此有“万能疾病模仿者”之称。与疾病觉察行为直接有关的神经症有如下的几种。 疑病症在并无疾病体征的情况下,由于对某些疾病常识的曲解加上焦虑情绪而导致的关于自己患某种病的疑虑或错误信念。和关于健康的一般错误判断不同,疑病症有易于产生、难于纠正的倾向,比如执着地要求进行代价很大的检查才能打消疑虑,然后很快又怀疑自己患了另一种病。疑病症这种病主要还是跟焦虑性的多思虑有关,也可能是渴望得到更多关注的曲折的、下意识的表达。 功能性神经症在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与焦虑等情绪相伴行的一类身体功能性疾病。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确实有心动过速等症状,但未见心脏有实质性损伤。此外还有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就疾病觉察行为而言,患者的主诉症状是与体征大体相符的,但其对病症的估计可有夸张,而消极的估计又会加强病感和身体症状。功能性神经症的原因在于,情境压力和心理焦虑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导致疾病体征。对于功能性神经症既要心理疏导,也要适当防治,因为有时功能性神经症也可导致较严重的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 转换型癔病癔病是一类以受暗示性强和情绪戏剧性为特征的神经症,转换型癔病则主要为脱离器质基础的症状行为表现。例如癔病性失明,患者主诉看不见东西(行走时却能回避障碍物);癔病性昏厥,遇到情绪压力事件(或主观上认为是压力的事件)时昏倒(没有生理病理基础);癔病性瘫痪(与神经损害不符),等等。但癔病不是诈病,前者没有很强的预谋性,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体征,而且行为的无意识诉求多与求得同情有关。 对慢性病发作征象和重病恶化征象的觉察慢性病多有相对稳定的时期和急性发作的时期,重病也多有相对缓解的时期和病情恶化的时期。及时觉察发作/恶化开始的征象,往往对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觉察慢性病的发作,主要依据有关病感/病症的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则能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但是仅凭粗浅的书本医疗知识多不能达到准确判断。俗话说“久病成良医”,患者本人及其贴身陪护者往往能相当准确地觉察发作征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不要对发作征兆“习惯化”,就是经常出现这类征象而未出大问题会使患者放松警惕,以为仍可以“挨过去”。陪护者要根据病情轻重和发作规律安排好观察患者体征的间距,既不要太频繁造成自己疲劳、患者烦扰,也不要太稀疏以致疏漏。 觉察重病恶化征象与上述大致相仿,只是重病恶化常会涉及一些新的、前所未有的病征,此时可能患者无法报告,陪护者不熟悉,因而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医护人员的指导。陪护者还可通过及时请教医护人员,提高对恶化征兆的识别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