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急症医学 |
释义 | 急症医学又称急救医学或急诊医学,它是研究与处理急、危病人及伤员急救、途中监护治疗、医院内治疗,及其组织和管理等问题的专门学科。 定义急症医学(emergency medicine),研究与处理急、危患者及伤员现场急救、途中监护救治、医院内救洽及其组织管理的医学分支。又称急救医学或急诊医学。 急诊指急速地为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所采取的行动;急救为防止处于危急状态下的患者死亡和其后致残而提供的紧急医疗服务。两者同为急症医学的核心。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负责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合理分诊、有组织地转送患者及与基地医学密切联系的机构。急诊医学可分为创伤与非创伤两大类。 急救类型分三个层次: 现场急救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应做好组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技术。 转送途中监护及抢救运送过程中应边监护、边抢救、边与急救中心或接受医院联系,报告患者情况及接受指导。 医院内急救医院是急救医疗的主要实施基地。包括医院的急诊科和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急诊患者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分诊及观察。其后按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出院,或转入相应科室病房。 任务分三个方面: 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它是通讯、协调和指挥急救工作的中心,配备有完善的通讯联络设备、综合分析系统、救护车及急救员,将若干合格的医院组织成急救网。从急症患者或伤员发病、受伤之初就开始有组织地指挥、协调现场抢救,合理分诊,转运及途中监护治疗。为了便于记忆及尽快传递信息、协调急救工作,许多国家规定了专用电话号码,中国为120。 健全急诊科急诊科应分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室等部门。急诊科应设专线电话,24小时应诊。 组织培训及学术交流包括对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及对基层人员及大众的急救基本技术培训两部分。重点多为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及转送患者等方面。 情报及通讯现代化情报及通讯系统是保证急救网正常运转的关键。急救中心应设置急救通讯调度中心及急救情况收集分析中心,以指挥、协调及指导急救工作。为了便于记忆及尽快传递信息、协调急救工作,许多国家规定了专用电话号码,例如美国为911,苏联为03,中国为120。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前哨,其主要任务是对危及生命的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诊治,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急诊医疗水平。急诊科一般均建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可随时得到有关部门、科室的支援。 有条件的急诊科分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察室等部门,急诊医护人员均须已从事三年临床实际工作。护理人员是急诊科的基本力量,应相对固定。急诊医护人员应能熟练掌握抢救及监测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设备 根据具体情况可繁、可简。但区以上医院的急诊科至少须配备心电图机、心脏除颤、起搏器、氧气、喉镜、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及各种急用药品等。急诊科应设专线电话,并应24小时应诊。应制定有关急诊工作的各种制度及常规。 组织培训及学术交流包括对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及对基层人员及大众的急救基本技术培训两部分。急诊专业人员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急诊科的工作职责,及专业人员应掌握的技能。 对基层急救人员及大众的急诊技术培训,多着眼于重大灾害事故,心脏病及战争救护等方面重点多为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及转送病人等方面。 急诊医护人员应掌握(学习)的主要知识及技能基础理论知识有:水和电解质平衡素乱的诊断和处理;酸碱平衡素乱的诊断和处理;昏迷的诊断和处理;发热的诊断和处理;大呕血,咯血的诊断和处理:急性中毒的诊断和处理;缺氧的诊断和处理;休克的诊断和处理;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危象的诊断和处理;急性传染病的诊断和处理;中暑、溺水、电击等物理因素急诊的处理;急性脑卒中的诊断和处理;急腹症的诊断和处理;急性病理产科的诊断和处理;创伤(包括颅脑外伤)的急症处理;烧伤的急症处理;急性脏器功能衰竭的诊断和处理;以及五官科急症的诊断和处理等。 应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急症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术;呼吸机的应用;心肺脑复苏;临时心脏起搏术及电转复术;建立静脉通道的技术;心律失常(心电图动态监测)的识别和处理;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识别;胃管插入术及洗胃术;各种穿刺术(包括心包穿刺术);三腔管压迫止血术;床边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包括持续动静脉血滤、持续动静脉血液滤过透析、血浆去除、吸附及腹膜透析等);创伤止血、包扎、清创、缝合及固定技术;气道异物取出技术;引流技术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