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急性鼻咽炎
释义

急性鼻咽炎又称普通感冒,简称感冒,俗称“伤风”,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病种,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高,影响人群面广、量大,经济损失颇巨,且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

简介

急性鼻咽炎(acute nasopharyngitis)是全鼻咽部粘膜、粘膜下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发生于咽扁桃体。在成人与较大儿童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体征

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道病毒最短,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较长。起病突然。大多先有鼻和喉部灼热感,随后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症状在48h达高峰(病毒脱壳),急性鼻咽炎通常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尤其是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时。可有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眼睑肿胀、咽喉黏膜水肿。咽喉和气管炎出现与否因人和因病毒而异。鼻腔分泌物初始为大量水样清涕,以后变为黏液性或脓性。黏脓性分泌物不一定表示继发细菌感染。咳嗽通常不剧烈,持续时间可长达2周。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鼻病毒以外的病毒合并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儿童感冒时其症状多较成人为重,常有下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等)。感冒多属自限性的,如无并发症,病程4~10天。

临床表现

婴幼儿病情重、常有高热、抽风、脑膜刺激症状及腹痛、腹泻、脱水等全身中毒症状。成人及较大儿童,其局部症状明显,如鼻塞、流涕、头痛及鼻咽部干痛、灼热感、异物感等。鼻咽部检查见粘膜急性充血水肿,并有多量粘液脓性分泌物附着,分泌物可沿咽后壁下流。婴幼儿的鼻咽部不易窥见清楚,但因咽部分泌物及严重的鼻塞,可导致吸乳困难,易发生呛咳、平时张口呼吸,并影响睡眠。本病可触及颈上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病因

感冒的病原体为病毒,常见者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少见者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呼肠病毒(reovirus)、单纯疱疹病毒和E-B病毒等。肺炎支原体,A、C、G组链球菌和非生物致病因子如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异物等均可引起感冒样症状,自不属真正意义上的感冒。

1.鼻病毒1956年从感冒患者中分离到,是微小RNA病毒群的一个属,为无包膜的单股RNA病毒,直径为15~30nm,耐乙醚,而不耐酸(在pH3的溶液中易被灭活),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3天。根据血清中和试验已有120个以上的血清株,以双倍体细胞培养置33℃温度下生长最佳,在-70℃时能长期生存,在4℃也能生存数周,而56℃30min即能灭活。30%~50%感冒患者由鼻病毒的某一血清型引起。

2.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群,为有包膜的单股RNA病毒,对乙醚和酸均敏感。直径为80~150nm,有独特的棒状包膜粒(peplomers)自包囊凸出,在细胞质内增殖,通过胞质网出芽而成熟。至少有3株(B814、229E和0C43)能引起呼吸道感染,其中229E和OC43,是儿童和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在成人感冒中占15%~20%,偶尔也可引起肺炎和流行性胸痛。

3.腺病毒为无包膜、核内复制的双股DNA病毒,直径为70~90nm,呈对称20面体,-20℃低温下较稳定。人类中已分离出41个血清株,尚有较多的中间株。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类型感染。

4.呼吸道合胞病毒于1956年首先在实验室里从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猩猩中分离出,是有包膜的单股RNA病毒,直径为120~200nm,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肺病毒属,仅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极不稳定,在室温下2天内病毒量减少100倍,在4℃冰箱内4~6天也减少100倍。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在成人通常引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在老年人和免疫抑制患者病情多较危重。

5.其他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呼肠病毒1~3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EB病毒等偶可作为感冒的病原体。

生理

鼻病毒主要是感冒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污染后造成的接触性传播(手-眼、手-鼻),也存在经飞沫传播途径,后者在急性鼻咽炎远不及流感重要。鼻病毒感染后病毒复制在48h达到高峰浓度,传播期则持续达3周。个体易感性与营养健康状况和上呼吸道异常(如扁桃腺肿大)及吸烟等因素有关。寒冷本身并不会引起感冒。寒冷季节感冒多见的部分原因与病毒类型有关,也可能与寒冷导致室内家庭成员或人群聚集增加与拥挤有关。感染症状受宿主生理状况的影响,过劳、抑郁、鼻咽过敏性疾病和月经期等均可加重症状。以鼻病毒为例,鼻腔或眼部是其进入机体的门户,鼻咽部是最初感染部位。腺样体淋巴上皮区域的M细胞含有鼻病毒细胞间黏附分子-I(ICAM-1)受体,病毒首先在此处黏附,并借鼻腔的黏液纤毛活动到达后鼻咽部。此时病毒迅速复制,并向前扩散到鼻道。鼻腔上皮细胞活检及鼻腔分泌液的研究提示炎症介质(缓激肽、前列腺素)、白介素-1和-8等分泌增加,可能对感冒的临床症状部分地负责。组胺的作用尚不清楚,虽然鼻内滴入组胺可引起感冒症状,但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并不肯定。副交感神经阻滞剂对解除感冒症状有效,提示神经反射机制在感冒发病机制中也有一定作用。免疫反应(IgA、干扰素产生)通常是短暂的,加上病毒抗原的多样性及漂移,所以一生中反复多次感染。病理变化与病毒毒力和感染范围有关。呼吸道黏膜水肿、充血,出现渗液(漏出或渗出),但细胞群无重要变化,修复较为迅速,一般不造成组织损伤。不同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和变性。鼻黏膜纤毛的破坏持续时间可达2~10周。当感染严重时,鼻窦、咽鼓管和中耳道可能被阻塞,造成继发感染。

诊断

成人及较大儿童患者,其局部症状明显,并在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下易窥见鼻咽部的病变情况,故不难诊断。但婴幼儿患者,起病急,往往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常被误诊为急性传染病。因此,婴幼儿出现上述全身症状,并有鼻塞、流涕、伴有发热等,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性。上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有助于诊断。并注意并发症的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特点,上呼吸道症状明显而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并排除过敏性鼻炎等非感染性上呼吸道炎,即可作出诊断。由于病毒培养和免疫血清学诊断需要一定设备,费时耗材,而且除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应用有效抗病毒药物外,对于大多数病毒感染特异性病原学诊断并无实际意义。

1.外周血象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数比例增多和核左移现象。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原学检查一般情况下不做。必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或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其他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

鉴别

与流行性感冒

(1)流行病学流感为广泛性流行疾病,以冬春季节为主,急性鼻咽炎为全年发生,以秋、冬、春季节多见。

(2)临床表现:流感的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为高热,39~40℃,持续3~5天,头痛、全身疼痛常见且严重,疲乏虚弱早期出现,可持续2~3周,可以伴有鼻塞、喷嚏、咽痛,胸部不适及咳嗽常见,且程度较重,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可危及生命。气管炎和软腭黏膜颗粒性变化是流感的典型卡他症状。急性鼻咽炎主要表现为鼻塞、喷嚏、咽痛、全身症状较轻,头痛、全身疼痛及疲乏虚弱少且轻微,发热少,部分可有轻到中度胸部不适及咳嗽,并发症少见。

(3)辅助检查

①X线检查:流感较急性鼻咽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支气管炎或肺炎,因

此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的倾向性。

②实验室检查:A.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采集鼻部分泌物,鼻咽拭子,喉部拭子进行疖毒分离培养确定病原体,病毒培养大约3~10天。B.快速流感测定,敏感性>70%,特异性>90%,约需24h。C.血清抗体检测,此方法需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抗体效价。D.下鼻甲黏膜印片检查,流感患者常于发病第一天开始即可出现大量变性柱状上皮细胞,胞浆或细胞核内有嗜苯胺蓝包涵体而急性鼻咽炎是以脓细胞为主,包涵体少见。

与鼻腔疾病

(1)过敏性鼻炎:有过敏史,呈季节性(花粉症)或常年打喷嚏,鼻溢,鼻充血伴瘙痒感。症状特征和鼻分泌物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助于本病诊断。

(2)血管舒缩性鼻炎:无过敏史,以鼻黏膜间歇性血管充盈、打喷嚏和流清涕为特点,干燥空气能使症状加重。根据病史以及无脓涕和痂皮等可与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相鉴别。

(3)萎缩性鼻炎:鼻腔异常通畅,黏膜固有层变薄且血管减少,嗅觉减退并有痂皮形成及臭味,容易鉴别。

(4)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3.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斑疹伤寒)和HIV感染前驱期的上呼吸道炎鉴别,根据症状病史、动态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查,鉴别不难。

治疗

1.常用对症治疗药物

(1)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喷雾剂:安慰剂对照试验证明对缓解流涕、打喷嚏有效,特别是病程早期第1天开始使用。主要不良反应为15%~20%患者黏液涕中带血丝。

(2)伪麻黄碱:作用于呼吸道黏膜α-肾上腺素能受体,缓解鼻黏膜充血,对心脏和其他外周血管α-受体作用甚微。减轻鼻塞,可改善睡眠。不宜长期应用,3~5天为限。

(3)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对减少打喷嚏和鼻溢有效,老年人有前列腺肥大者慎用。非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缺少抗胆碱能作用,效果不肯定。

(4)解热镇痛剂:在发热和肌肉酸痛、头痛患者可选择。以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最常用。应避免与抗HIV药物齐夫多定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反复应用会增加病毒排出量,而改善症状作用轻微,不予推荐。

(5)镇咳剂:为保护咳嗽反射一般不主张应用,但剧咳影响休息时可酌情应用,以右美沙芬应用较多。

2.可能有用的药物或疗法

(1)维生素C:作用不肯定。有报道感染第1天起服用高剂量维生素C(8.0g/d)可缩短症状持续的时间,并减轻病情。但多数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2)葡萄糖酸锌锭剂(zincgluconates):体外实验显示其对鼻病毒的抑制作用,有临床对照试验表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结果很不一致,且不良反应较多。

(3)呼吸加热湿化气:因为鼻病毒复制的最适宜温度是33℃,故提倡呼吸加热湿化气治疗感冒。

3.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病毒唑)对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应用仅限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时。对鼻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4.抗生素的应用一般不应该、也不需要应用抗生素。一项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显示在鼻喉冲洗物培养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或卡他莫拉菌生长的亚组(占20%)抗生素治疗显示症状记分的改善。因此在有细菌定植,呼吸道分泌物中粒细胞增加,出现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基础疾病和感冒病程超1周的患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并发症

常见有急性上、下呼吸道炎症、中耳炎、鼻窦炎、喉炎、咽后壁脓肿及婴幼儿并发肾脏疾病等。

流行病

急性鼻咽炎大多为散发性,但冠状病毒感染可引起某些流行,在人口密集的学校或兵营可呈暴发流行。随年龄增长患病次数有所减少,学龄前儿童每年患病4~8次,学童2~6次,而成人2~5次。据统计在美国一年有20%的感冒患者丧失工作能力,活动受限每年有1.7亿天,平均每人0.8天,10%患者就医,每人医疗费用开支约10美元,每年全国医药费损失2.5亿美元,误工每年达3000万劳动日,学生缺课3000万天。一般认为感冒发病以冬季多见,但主要是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而鼻病毒感染在寒冷季节并不常见,原因尚不清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