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集体发明物 |
释义 | 《集体发明物》的诞生得益于画家从《变形记》中所获得的启示。作品通过对事物的错位扭曲、组合或者赋予一种新的意义而形成荒诞、幽默的效果,让人在惊愕和神秘感中,领略到一种打破常规、别具一格的风趣和睿智,如同进入了一个怪异的梦幻天地一样。 名画档案名 称:《集体发明物》 作 者:马格利特 创作时间:1934 年 尺 寸:73.5 × 116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私人收藏 创作背景1934年,马格里特阅读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的一本名著《变形记》(1915年作),受到书中所述景象的启迪,绘成了这一幅《集体发明物》。马格里特爱画大海,又富幻想。画上这条半人半鱼与以往常被人幻想地描绘的“美人鱼”正好在形象上倒置了,不是上身为美人,而是下身为女人形。他幽默地根据卡夫卡的小说描写,来一种突兀的转换,以表明它虽不是民间神话所常出现的样子,但也是一种幻想物。幻想,是人类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权利,故画家怪诞地题名为《集体发明物》。由于他的艺术构思多变,人称他为“魔幻现实主义画家”。 马格里特曾在布莱敦主编的刊物上发表一种观点:认为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称之间不存在确定的或不可转移的关系。树叶,也可完全用大炮的形象来代替。绘画就是为了打破人们日常习惯中的参照系。 当西欧达达派处于困境时,1924年法国巴黎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这个名称最早由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奈尔提出来的。1917年,他把自己的剧本《蒂丽西亚的乳房》和迪亚捷列夫的芭蕾舞《炫示》称为“超现实主义”,后来又有罗马尼亚裔的法国诗人安德烈·布莱敦、艾吕雅等人在文学评论上大肆宣扬。布莱敦本是一名医生,还在巴黎心理与外科学院学医时,就崇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所表现的梦幻和潜意识,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现实,人在那个世界里才能摆脱一切约束,最率直地显示人的纯真。他主张超现实主义艺术就应表现这种“纯真”,它“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也可以“摆脱所有审美或道德的偏见”。 超现实主义运动共发表过三个“宣言”。1928年的《超现实主义与绘画》一文,可算是美术上的“宣言”。其后的理论读物被接连地推出,如1932年出版的《连通器》,1937年创刊的超现实主义杂志《米诺托》(Minotaure;由诗人布莱敦主编),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布莱敦去美国,在那里与马塞尔·杜桑、恩斯特等画家联合办起了超现实主义杂志《 VVV》。战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火焰又在巴黎熊熊燃起,至1947年,组织了一次超现实主义国际性展览,声势很大。从20年代的阿普、恩斯特等人,到40年代的马格里特、米罗、萨尔瓦多·达利等,超现实主义美术已延续了第二至第三代。比利时画家雷尼·马格里特,也是一位构思奇特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 作品赏析马格利特不同于另外一位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张扬和自大,比较默默无闻。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将现实中熟悉的事物,进行错位的扭曲、组合或者赋予一种新的意义而形成荒诞、幽默的效果,让人在惊愕和神秘感中,领略到一种打破常规、别具一格的风趣和睿智,如同进入了一个怪异的梦幻天地一样。 1934年马格利特阅读了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名著《变形记》,受到书中所描述景物的启发,创作了这幅《集体发明物》。远处辽阔的大海,海浪拍岸、波涛汹涌。在近处的沙滩上躺着一条半人半鱼的怪物。上半身是鱼身,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鱼嘴;下半身是人形,两条腿光滑、细长。如果说是美人鱼,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美人鱼都是人身鱼尾,看上去漂亮、美丽,惹人遐想。而马格里特一反常态,彻底颠覆了这个形象,给人一种啼笑皆非的突兀感觉,可是你又无话可说,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人世迥异的奇特、梦幻世界。马格利特认为,虽然这怪物与民间传说中的美人鱼不一样,但也是受其启发,幻想出来的形象,既然幻想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形象也是想象的产物,就给它取了个“集体发明物”的怪诞名字。 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认为: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词名称之间不存在所属或不可转移的关系。树叶也完全可以用大炮的形象来代替。这样的理论无疑为他的创作打开了无限的发挥天地,他也常常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寻找到可能的相似点,把一些互不相干或者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组合或者扭曲排列在一起。比如上方是白云朵朵的明亮白昼,下面却是屋里点着灯火的漆黑夜晚;头的后面突然长出一张人脸;满天都是降落的小人,铺天盖地,无休无止。不过,然而马格利特对这些形象的局部却描绘的很写实、逼真。就如同这幅画上的人腿一样,非常形象和真实。可是,就在这种种真实的错位和荒谬的组合中,真实的空间与空间的幻觉彻底地被搞得面目全非。马格利特认为:世界上没有见到的“真实”,只有感到的“真实”,绘画的“真实”本来就是一种人眼的幻觉,而绘画就是为了打破人们日常习惯中的参照系。这还可以从他还擅长玩弄的文字游戏中看出来,比如他在画面上画上一只烟斗,却在下面美其名曰:“这不是烟斗”;把一个单词故意遮去一个字母,从而,形成一种奇特的幻想效果等等。他通过这些概念的转换打破人们头脑中一些固定的观念,赋予形象本身完全独立的地位,就是说,形象就是形象本身,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人为的称谓罢了。 马格利特一生都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富有幻想和荒诞的视觉形象,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奇幻而瑰丽的一页。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同时代的许多年轻的超现实主义者。由于他奇思怪想的创作风格,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画家”。 画家小传马格利特(1898~1967),20 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出生于莱西讷。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后开始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1927年迁居巴黎,进入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常常赋予平常熟悉的物体一种崭新的寓意,或者将不相干的事物扭曲地组合在一起,给人荒诞、幽默的感觉。代表作有《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强奸》、《戈尔达礼》、《单词的使用》、《自然之美》以及《集体发明物》等。 超现实主义绘画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现代艺术思潮。“超现实主义”一词于1924 年由作家布雷东最早提出。主张排除理性的干扰,打破固有的惯例和常规,彻底发挥画家的想象力或者用“潜意识”心态无所顾忌地大胆进行创作,从而创造出纯粹荒诞、虚无、梦境般的奇幻境界。超现实主义是对人类想象力和思想意识的一次全方位的解放,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艺术的各个方面。在绘画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有达利、马格利特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