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辑录佚书
释义

辑录佚书就是把各类传世古书中所征引的原佚书的某些章节、语句搜辑起来,掇拾补录,以存原书的残篇及概貌,被辑出的佚书,就是辑佚书,如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会稽故书杂集》均为辑佚书。通过辑侠,可以“存旧学之梗概,窥古人之崖略”。一则可以使佚书复见于世,丰富古代文化典籍;二则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李一氓先生就说:“古人从许多丛书、类书中沙里淘金似的,辑出了不少佚书,对学术贡献巨大。”可见辑佚之重要价值。

基本资料

历代典籍,经水火兵燹,多有亡佚,“佚”,或作“逸”,当散失讲,佚书是指失去不传的书,辑,聚集、收集之意,辑佚,即收聚散失之意。有些佚书名亡而实不亡,在其全书佚失之前,它的一些章节、语句曾被其他古书。古注、方志类书、总集引用过,因此而保留下来。

(一)辑佚小史

辑佚工作始于宋。王应麟辑郑玄《周易注》、《尚书注》及三家诗(即《诗经》的齐、鲁、韩三家说)为辑佚之始,而近人叶德辉则提出,在此之前,已有辑《相鹤经》者。宋代学者不仅动手搜集佚书,而且还对这一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理论,郑樵就提出了“书有名亡实不亡”的观点,他说“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以求者,有不可求者”,这一论点对后世建立辑佚理论和方法颇有影响。

辑佚工作在元代没有多大发展。明代不仅辑佚活动较元朝大有进展,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新的突破。元末明初陶宗仪之《说郭》辑录明代以前的小说史志,值得称道;孙珏从汉唐古籍之中,广泛搜辑六经、《论语》、《孝经》的纬书和河图、洛书的佚文,编成《古微书》36卷,是一部专辑纬书的著作;张博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开始辑录诗文,如《魏武帝集》,《隋书·经籍志》记为26卷,新旧《唐书》的经籍、艺文志均为30卷,后佚,张氏辑得1卷,十分难得。明人祁承烨在《澹生堂藏书约》中的《藏书略》,对辑佚的理论和方法有十分精彩的论述。如他论书之亡佚情况说:“如书有著于三代而亡于汉者,然汉人之引经多据之;书有著于汉而亡于唐者,然唐人之著述尚存之;书由著于唐而亡于宋者,然宋人之纂集多存之。”他本人在阅读古书时,就经常注意失传的前代之书,如被引用,或者散见于注解之中,他也分别检录出来,辑到一起,如在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中辑出《周易坤灵图》、《禹时钩命诀》、《春秋考异邮》、《惑精符》之类,在《北堂书钞》中辑出《会稽典录》、《汉纪》等。

清代考据学大兴,由于推崇汉学,而汉代经说由于时代久远,大部分散佚了,因此,这些校勘考据学家又千方百计地去搜集古经解,于是又成了辑佚学家。政府组织的有四库全书馆,周永年等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448种,其中经史子集四部典籍都有,不少是部头可观的失传已久的名著,如《旧五代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周髀算经》、《农桑辑要》、《苏沈良方》、《宝真斋法书赞》等。私家辑录更为可观,其中最著名的有黄?#93;的《黄氏逸书考》(又名《汉学堂经书》),分四类:《汉学堂经解》115种。《通讳》72种、《子史钩沉》84种、《通德堂经解》17种,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逸书》,其中:经编453种(缺21种〕、史编8种、子编门2种(缺问种),计569种,还有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746卷。

到了现代,辑佚工作又进一步发展到小说(如《古小说钩沉》)、词(如《校辑宋金元人词》、《全宋同补遗》等)、戏曲(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曲选外编》等)、诗话(如《宋诗话辑佚》)及其他(如《嵇康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特别是当代人著作佚文(如鲁迅的集外文)也有人从事搜集。

前人在古书辑性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些都得我们去珍惜。但是有些辑佚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近人刘咸炘写过一本《辑佚书纠谬》,指出过去学者在辑佚工作中容易犯的四大弊病:漏,有遗漏而未收的;滥,不应收而误收了的,其误收之故,一是臆断,二是非本书文而误当本书文收入;误,一是不审时代,二是所据是误本,故所收材料亦有讹误;陋,一是不审体制,二是不考源流,三是臆定次序,这是指书的编排而言的。所以,我们在利用前人的辑佚成果时,应该小心别择,防止误引误用。

(二)辑佚资料的来源

张舜徽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一书中对技艺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总结。他指出取之唐宋类书,以辑群书;取之子史及汉人笺注,以辑周秦古书;取之唐人义疏,以辑汉魏经师道说;取之诸史及总集(如《文苑英华》之类),以辑历代逸文;取之《经典释文》及一切经音义(以慧琳《音义》为大宗),以辑小学训沽学。今天看来,辑供资料来源甚广,举其大者言之:

1.类书:

特别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永乐大典》等大部头类书,保存佚书资料甚多,如《旧唐书》、《旧五代史》等,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唐宋类书编得早,保存古代佚书较多,明清类书则存后代诗文与史料,但有的类书校雠不精,每有误引,用时当注意。

2.史书:

如《二十四史》等往往收入了一些奏议、诏令或其他文、赋,其“志”中亦往往征引古书,因而也是辑佚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其中有些即辑自《史记》、《汉书》等史书。但史书作者征引古语,往往有所改变,不一定全系原文,所以辑录时要细心。

3.总集:

如《文选》、《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等,是辑录汉魏六朝、唐人诗文的一个重要来源,某些汉魏六朝、唐人诗集即是后人以辑佚方法从其中(还加上其他来源)辑出来的。后代的总集特别是一些地方总集(如《宛雅》、《四明文献》)、专题选集(如《梅苑》)、词曲总集(如《阳春白雪》、《乐府群玉》、《词林摘艳》),保存诗、文、词、曲的资料亦颇多。

4.方志:

地方志中,除了常引用古书的某些语句。章节外,还有“艺文”一类,专收诗文,尤其是《舆地纪胜》等书,录诗尤多,因此也是辑佚的重要来源之一。

5.古书注解:

如《文选注》、《三国志注》、《水经注》,其中保存了许多佚书资料,而《经典释文》、《玉篇》、《广韵》、《一切经音义》保存古训治书资料尤多。

6.杂纂、杂钞:

这类书本是摘录古书的,因此也保存着不少佚书资料,如《群书治要》、《意林》,即辑佚时首先要用的书,另外专门纂集某一类材料的书,如《太平广记》、《元和姓纂》、《类说》等,就书的内容性质说,它们各为专门著作,但亦纂抄古书,故亦可视为杂纂、杂钞。随笔、诗话、读书札记等类,也常常征引某些故书或记录一些诗文届而也可供辑性之用。

7.金石:

此类更是辑佚的重要源泉。如《殷文存》、《辽文存》及《金石革编》所收的某些佚文即来源于甲骨或金石;敦煌以至银雀山、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亦多佚书。金石史料价值颇大,为辑佚的一个重要途径。

8.报刊:

有些辑佚著作发表于报刊,报刊论文中可能引用或介绍了一些佚书、佚文。如鲁迅的一些集外文就是由报刊中辑出的。

清代以来辑佚由经说而扩大至子、史、地理,又进而至小说、戏曲、语言、考古、科技,由经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从事专门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其资料来源也由只注意古注、古史、类书,进而转向金石及地下出土资料以至报纸、刊物。其书之规模则由经说而扩大至兼包四部的大型书,再变为专科性质。这就说明辑佚是科学研究中搜集资料的一种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但它并不神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7: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