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辑里湖丝
释义

辑里湖丝是南浔“特产”。“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是丝中极品,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时、明万历年间,辑里丝就闻名暇尔。近代南浔有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条金黄狗”的近百余家丝商巨富,俱系因此致富。现在南浔旅游公司档案室,还保存着两卷60年前惟一没有售出的辑里湖丝,质地仍鲜艳如初。

简介

辑里湖丝,又名“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

历史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取辑里丝作经线制成的。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用湖州南浔辑里村产的生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随着上海申博的成功而被唤醒。南浔——清末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古镇,有“辑里湖丝”故乡的美誉(浙江湖州)。辑里湖丝,起源于七里丝。该丝的源产地距浙江北部湖州南浔有七里之遥(今属湖州市南浔乡横街乡),因而被唤作“七里村”,七里丝因此而得名。村庄元末形成,木制丝车缫制的土丝和辑里湖丝,便紧密相连了。

文献记载

辑里湖丝源流考:

(1)隋仁寿二年(602)置湖州,以滨太湖取名,治所乌程.此为"湖州"称谓之始.隋、唐时,尚有"安吉丝"、"武康绵"以及"湖绸"等称谓。

(2)湖丝 "湖丝"之称,见于记载,始于南宋嘉泰"湖丝遍天下",有"湖州"之称始。(3)明代中叶开始在国内名声鹊起。明朝,南浔朱国祯、温体仁两位相国都将自己家乡的七里丝推荐给当朝皇上。

(4)南浔阁老、当朝吏部尚书朱国桢在天启二年(公元1621年)所著的《涌幢小品》中说:“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份。”明万历后期(公元1578~1620年),七里村人所缫的七里丝,已逐渐在国内市场出名,大贾皆贩于此地,贸于江南及川广地区。辑里湖丝独特的缫丝工艺,被逐渐推广到了杭嘉湖苏各地,土丝的质量提高,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

(5)七里丝的名称直到清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前后仍保持着原名。直至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之后,古书上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由此可推断,“七里”被雅化为“辑里”的时期,当为康熙后期(公元1685~1722年),因“七”与“辑”发音相近,而“辑”又有缫织之意。

(6)清政府设于苏州、杭州的织造局,还在南浔镇上专设收购生丝的“京庄”。各地的丝,统称为七里丝。七里丝成为著名土丝,尤以南浔七里著称,后泛称江南上等土丝,连广东土丝也冠七里丝。清皇室内各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七里丝作经丝精织而成。另有专门招揽广东商人的“广庄”。但辑里丝享誉世界,则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了。

(7)在现在南浔旅游公司档案室,保存着两卷60年前惟一没有售出的辑里湖丝质地鲜艳如初。

辑里湖丝形成的因素

(1)、蚕种优良。明万历间,村民育良蚕种---“莲心种”,蚕茧小如莲实得名。特适于缫制优质桑蚕丝。

(2)、太湖之滨、河流纵横、养蚕缫丝自然条件优越。七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清澈透明的雪荡河。缫丝“用清水、勤换水”,讲究水质。雪荡河穿珠湾分流到七里淤溪,经折澄如镜,透度100%。公元1840年编印的《南浔镇志》载:“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

(3)、当地村民缫丝技术高超。七里村人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缫丝工具应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比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

辑里湖丝的发展

辑里湖丝,如今大放异彩:引进先进的现代织造技术,传承了辑里湖丝的优良品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辑里湖丝改变了原先单一的品种,得到了创新发展。当地企业积极开发与国际接轨的丝绸深加工产品,使得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五彩缤纷的丝织产品畅销海内外。湖州市双杰皮业有限公司坐落于资源丰富的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1997年公司成功地收购了濒临破产的辑里丝厂,经过重组,投入资金将原来的立缫改为自动缫,大大提高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并且规模得到了扩大,同时也弘扬了祖国历史悠久的辑里湖丝品牌,成为一家专业生产A3,A4级白厂丝的龙头企业。2001年,借中国加入WTO之际,积极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外贸出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4: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