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科技大学 |
释义 | 吉林科技大学是长春大学的前身之一。长春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这里曾是1938年伪满洲国最高学府长春建国大学的校址,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此设立长春大学农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这里创办了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1954年国家院系调整时,改为长春工业计划经济学校,隶属中央重工业部。 简介吉林科技大学(吉林科学技术大学)是两所学校的曾用名称,分别是长春大学和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大学部分1958年学校下放吉林省,改为长春冶金专科学校。1960年将吉林工业大学矿冶系划归长春冶金专科学校,组建吉林矿冶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 1983年改为吉林机电专科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由吉林科技大学、吉林机电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长春职业大学4所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长春大学。李鹏同志为学校题词:“立足地方,面向未来”。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长春理工大学部分1958年,两院院士王大珩遵照聂荣臻元帅要建立一所主要为国防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校的指示,创立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整顿一九五八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学校的通知》。之后,中国科学院也发出了《关于目前我院学校工作的情况和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指出:“1959年我院学校教育工作应采取整顿、巩固、提高和重点发展的方针,全院应以办好中国科技大学为重点。科学院各直属科研单位,除1958年已经建立的高等学校以外,1959年不再建立新的学校。已经建立的学校要进行调整,在领导关系上受地方党政、分院和院的双重领导。”从以上形势来看,学校在创办不久,就面临调整问题。 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厅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机械学院、长春化学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1960年5月,又将校名改成“吉林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11月,随着长春光机所和长春机械所合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长春机械学院真正合为一校,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不再沿用。 1960年10月,张希光同志从武汉调到长春光机所任副所长,分工主管学院全面工作。 1960年底,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专部(长春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制造学校,归我校附属)、一系一部(原机械学院)三个地点上课。根据当时的办学规模,仅靠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力量办学,已经难以承当。鉴于此种情况,从1961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两年。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传部宣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停办。这个决定,对于刚刚诞生4年的学校来说是一个强烈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王大珩同志立即找到当时省委主管文教工作的书记富振声同志,反映国家对光学精密机械方面人才的急需情况,富振声同志接受了王大珩的意见,并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同志打电话,建议把学校办下去。与此同时,王大珩又与张劲夫、郁文等中国科学院领导同志多次商量把学校保留下来的妥善办法,并得到国防科委副主任安东同志的支持;张希光同志也多次去北京争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62年8月,国务院发出国教张字242号文件,指示学校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就这样,学校成为长春市1958年创办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成为当时全国407所大专院校之一。1962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亲自打电话给张劲夫同志,指示中国科学院要负责办好我校,聂荣臻总理的指示对学校后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62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选举张希光、宫雷、张宗璞、马春庭、陈庆洮、李桐林、刘万平为党委委员,张希光任党委书记,宫雷任党委副书记。从1963年开始,学校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一)调整学校规模和专业。1958年建校时,只有1个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系,不分专业。1959年,设置4个系5个专业,即:光学机械系(一系),下设光学机械仪器专业;光学物理系(二系),下设应用光学、技术物理两个专业;电子技术系(三系),下设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光学材料系(四系),下设光学玻璃专业。各专业学制一律5年。1960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精密机械专业、光电电真空器件专业、自动控制专业、精密机械工艺专业。1961年,调整为3个系6个专业,即一系设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2个专业,二系设应用光学、技术物理、光学材料3个专业,三系只设1个电子技术专业。1963年,电子技术专业停办。学校每年只在光学仪器专业、精密机械制造工艺专业、应用光学专业、应用物理专业少量招生,每年一、二百人左右,连续招生3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生6年。 (二)调整教学计划。学校根据1962年国防工业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对调整后保留下来的5个专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充分研究讨论,在此基础上修订了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以教学为主和“少而精”的原则,增加了课堂教学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月;压缩了生产劳动时间,每年1个月至1个半月。此外,制订了《教师校内外听课暂行规定》、《学生成绩考核暂行规定》等;成立了“教学设备管理委员会”、“图书管理委员会”和“教学研究小组”,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 1963年9月,学校在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应用光学、应用物理4个专业恢复招生,115名学生报到入学。同年,首届毕业生373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毕业典礼。 1964年7月末至8月中旬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对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学校与长春光机所分开,人员编制和经费独立核算,这时学校才真正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直属单位。 1966年3月,学校作出《贯彻“七三”指示的若干规定(草案)》,其中主要内容有:(一)减少学生一切活动总量,每周参加活动时间的总量最多不得超过54小时。(二)大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精简各种会议,妥善安排各种活动。(四)减轻学生负担,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树立良好学习风气。(五)改进伙食管理,加强医疗保健工作。 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全校出现了学毛著、学雷锋、做好事、比贡献的良好校风。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做学生工作的干部和学生班主任,自愿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全校上下呈现出爱岗敬业、勤奋向学的良好氛围。 2004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