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警察学院 |
释义 | 吉林警察学院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公安高等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吉林公安专科学校,是全国首批设置的13所公安专科学校之一,1993年9月更名为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迁址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易地建设。2010年01月21日教育部公示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更名吉林警察学院。 中文名:吉林警察学院 外文名:Jilin Police College 简称:吉林警院 校训:忠诚智勇、勤奋创新 创办时间:194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政法 主管部门:吉林省公安厅 现任校长:文炜伍 所属地区:中国长春 主要院系:侦查系,治安系 吉林警察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和实战技能的应用型公安人才和经济建设适用人才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学院实行行业办学,隶属于吉林省公安厅垂直管理。 吉林警察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9月的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1980年改建为吉林省人民警察学校,1985年3月升格为吉林公安专科学校, 1993年9月更名为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晋升为吉林警察学院,开始了公安本科教育的征程。 学院坐落于北国春城长春市,位于亚洲最大的人工林长春净月潭边。学院占地630.4亩,建筑面积16.85万平方米,分为净月和乐山两个校区。校园环境幽雅,建筑别具风格。学院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实验设施完善。建有警体馆、射击馆、模拟战术训练馆、警务驾驶技能训练场等实战实训设施和多功能报告厅、党团活动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等,拥有DNA检测、气-质联用仪等先进设备。 学院设置9个本科专业和20个专科专业及方向,分布在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工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中。1个专业为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专业为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个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7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49人,省级名师3人,1人获政府特殊津贴,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适应教学工作需要的教师队伍。 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近6000名。同时,学院还承担着吉林省公安机关在职民警警衔晋升培训、新入警和军转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各警种业务培训的任务,年培训在职民警达4000人次。公安部还在学院建立了“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培训基地”和“六一三”业务培训基地,公安部、教育部将学院列为全国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省公安厅在学院建立了吉林省派出所队长培训学校。 学院与俄罗斯、美国、韩国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韩国水原科学大学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建校62年来,学院培养毕业生和培训民警8万余人次,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大部分毕业生成为基层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广大毕业生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础设施吉林警察学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399号,占地630.4亩,总建筑面积16.8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140人,年培训民警3200人次。学校始终把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程,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射击馆、运动场、障碍训练场、汽车驾驶训练场、培训中心等设施;设有痕检、文检、理化、现场勘查等36个基础和专 业实验室,拥有DNA检测、气-质联用仪等先进设备;建有警务技能综合训练基地、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警体馆、射击馆、模拟战术训练馆、汽车驾驶训练场、障碍训练场、攀登楼及模拟法庭、模拟派出所、模拟刑警队等14个设施完备的校内实训场所,并在全省各市、州建立了84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馆藏图书72.2万册,开发了7个全文数据库,建设了校园网和公安局域网,通过公安局域网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实现了与全国、全省违法犯罪案件信息查询、违法犯罪人员指纹信息查询等系统共享。 学科与专业学院设置了9个本科专业和17个专科专业,分属于法学、文学、工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涵盖了公安业务工作的主要方面,基本满足了吉林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专业化的实际需求,形成了以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和法学4个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学科专业建设深入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形成了“警学结合、校局互动、紧贴实战、服务公安”的办学特色。侦查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侦查、治安管理和刑事技术3个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交通管理和法律事务2个专业经遴选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7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77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9项成果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 师资力量学校有教职工438人,其中专任教师306人 ,兼职教师63人。学校师资力量充足,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较高,能够满足学校各专业授课师资配置的要求。 专任教师中教授27名、副教授76名,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7%。专任教师中博士11名、硕士138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7%。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9岁,其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9岁。40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9.8%,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5%。双师素质教师193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2%。现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5名,校级教学名师7名、专业带头人7名、学科带头人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7名。 学校根据各专业学生规模及各专业课程特点对全校各必修课程的师资力量配置进行了合理规划。全校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均配置有两名以上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各专业必修课程均配置有一名以上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学校各专业均有一名以上教授职称教师。各专业的课程均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为学校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教师资源上的有力保证。2000年到2009年,教师完成各类科研教研项目42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261项,出版专著、编写教材187部,发表学术论文1284篇,216项成果获奖。 《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连续8年被评为省一级期刊。《校报》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活动,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法学院、美国西洛杉矶警官学院和韩国水原科学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与韩国水原科学大学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更多领域实现了深度合作。 院系(部)设置侦查系侦查系创建于1985年,下设刑事侦查、刑事技术、国内安全保卫、经济犯罪侦查、预审教研室5个教研室。设有侦查、刑事技术、国内安全保卫、经济犯罪侦查4个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讲师24人。全系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5人,硕士28人;拥有3名吉林省教学名师,3名专业带头人。此外,侦查系还聘请了24名刑侦、刑技实战专家担任客座教授。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侦查系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开出了“刑事侦查实战技能综合训练”课程,2002年又开出了“刑技实战技能强化综合训练”课程。2001年、2004年侦查、刑技专业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侦查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008年刑技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教育改革示范专业。2009年,“刑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2001年“法医标本实验室创建”、“吉林省黑社会性质犯罪问题研究、“刑侦专业教学改革”,2002年“公安工作前沿信息收集”,2003年“侦查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分获吉林省公安厅优质工作项目;2003年获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先进基层单位。2005年3月,侦查专业教改小组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省公安厅集体三等功。2008年,刑事技术专业教改小组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07年、2008年连续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集体。 治安系2005年11月29日,我校治安管理专业在教改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校师生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地通过了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评估验收专家组的评估验收,被吉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吉林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 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评估验收专家组在考察反馈意见中对我校治安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试点工作,治安管理专业教师积极投入,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大了试点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颇有特色,成效显著,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师资队伍结构日趋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了该专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该专业定位准确,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安系统的需求相适应,能以人才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专业内涵,能吸收相关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制定,方案内容比较全面系统,改革力度大,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框架,创建了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模拟训练、实地见习和顶岗实习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编写了独具学校特色的《治安管理实训教程》,实践教学做到了教、学、做结合。” 基础部基础部成立于 1999 年,目前设有德育理论和艺术设计三个教研室,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全校政治理论课程以及《素描》、《色彩》、《艺术概论》、《平面构成》、《透视基础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基础部拥有一支敬业精神强、教学效果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全部教师共 15 人(专职教师 13 人,兼职教师 2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3 人,助教 7 人;硕士以上学历 8 人,在读硕士 2 人,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抓教学改革的同时,基础部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 5 项,校级科研课题 6 项.自2003 年以来,科研成果达 20 余项,出版专著 3 部; 1 人被评为省级“师德标兵”,1 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2003 年以来,邓小平理论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优秀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为了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扩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建立了警示教育基地。基础部在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和环境为重点,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大力加强集体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警体部警体部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实训部门,承担着全校学员的基本体能、技能战术等课程的教学、训练任务。 主要职责任务: 1 、承担全校警体课程的教学、训练任务。警体课程主要有:体能、400 武装障碍、体育(非公安专业)、擒拿格斗(警械使用、抓控术、散手)、警察查缉战术、射击等。 2 、承担并组织校内外各种大型体育比赛及表演任务。 3 、承担成人教育处培训学员警务技能训练任务。 4 、负责学校警体场馆的管理、养护等。 警体部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公安工作实际情况,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近年来,警体部教师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多篇,并多次获奖,同时还参编多部教材、体育类及警务技能类用书。现 3 名教师正承担 3 项省级科研项目。 近年来,通过警体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教学质量、课程结构调整及训练、比赛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 5 名教师在学校举办的教师授课大奖赛中获奖; 1 名教师在省教学比赛中获得奖励;多名教师获公安厅、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称号; 2 名教师荣立二等功; 2 名教师荣立三等功。警体部训练的学员在 2001 年吉林省第一届公安系统业务技能比武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2002 年省运会中获大专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2004 年长春市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大专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警体部作为一个有着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立足新起点,塑造新形象,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在警体教学、训练领域内开拓创新,并结合新时期对实战型警务人才的要求和公安实践的需要,不断强化广大学员的警务技能训练的深度和力度,力争把警体部建设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示范窗口。 实验技术中心实验技术中心成立于 2002 年 3 月,下设实验室、电教室两个部门,共有教师、实验人员、行政人员 15人,其中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 5 人,工程师、实验师 3 人,助理实验师 1 人,行政人员 2 人,代理制实验人员4人。 实验技术中心大楼占地 164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4492 .88 平方米 ,共有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 47 个,可进行现场勘查、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刑事照相、法医、化验、侦查讯问、侦查措施与策略、刑侦综合训练、刑技强化训练、计算机上机训练、治安综合训练、公安通讯、交通管理等十几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目前,中心有固定资产 4219.09 万元,其中计算机网络建设、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学系统配置;心理测试系统及多波段光源等仪器设备在省内居领先地位。 随着我校二次创业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技术中心全体人员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先进的教学理念、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专业介绍专业名称: 侦查 专业国标代码: 68010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警察基本素质,全面系统掌握侦查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严明的纪律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刑事侦查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名称: 治安管理专业 专业国际代码: 680105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掌握治安管理警务实战技能或相关职业技能,具有严明的纪律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公安机关从治安管理及相关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名称: 财务管理 专业国际代码: 62020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具有系统的经济理论知识、较强的财务管理方面专业素养、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专业名称: 交通管理专业 专业国际代码: 680106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掌握警务实战技能或相关职业技能,具有严明的纪律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公安机关从事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工程与控制技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道路交通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名称: 刑事技术 专业国标代码: 68030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面掌握刑事技术专业必需的理论、技能及相关知识,具备公安机关刑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具有严明的纪律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刑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名称: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国标代码: 590101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的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名称: 应用英语 专业国际代码: 660102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国际贸易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涉外经贸部门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物流公司从事翻译、涉外商务、文秘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名称: 应用韩语 专业国际代码: 660107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 具有扎实的韩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多元化职业技能 , 掌握至少两门专业知识(国际贸易,旅游,翻译,文秘) , 具有比较广泛的人文、科技知识的实用型、复合型韩语应用型人才。 专业名称:文 秘 专业国际代码: 660112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秘书工作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行政秘书及事务性管理工作 。 专业名称: 艺术设计 专业国际代码: 67010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掌握艺术设计的系统方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设计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 专业名称: 法律事务 专业国标代码: 690104 专业培养目标: 法律事务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实用性法律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掌握汽车驾驶技术 , 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适应 基层第一线法律实务岗位 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法律应用人才和法律辅助人才。 专业名称: 安全防范 专业国标代码 : 600304 专业培养目标 : 安全防范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掌握安全防范实战技能或相关职业技能,具有严明的纪律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社会安全防范工作中从事社区安全保卫、机关单位安全保卫、安全技术防范设计和应用等安全保卫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办学规模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5140 人,年培训民警 3200 人次。学校始终把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程,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射击馆、运动场、障碍训练场、汽车驾驶训练场、培训中心等设施;设有痕检、文检、理化、现场勘查、模拟刑警队、模拟派出所、模拟法庭、计算机中心等 36 个专业实验室,拥有 DNA 检测、气 - 质联用仪等先进设备;建有警务技能综合训练基地、 400 米 跑道的标准运动场、警体馆、射击馆、模拟战术训练馆、汽车驾驶训练馆、障碍训练场、攀登楼及模拟法庭、模拟派出所、模拟刑警队等 14 个设施完备的校内实训场所,并在全省各市、州建立了 84 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馆藏图书 72.2 万册,开发了 7 个全文数据库,建设了校园网和公安局域网,通过公安局域网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实现了与全国、全省违法犯罪案件信息查询、违法犯罪人员指纹信息查询等系统共享。 学校定位总体目标定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吉林省公安应用人才和经济建设适用人才培养基地、在职民警教育训练基地、警务理论研究基地。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政治坚定,业务扎实,纪律严明,技能熟练,作风过硬,知识广博,体魄强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安应用人才和经济建设适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吉林,面向东北,立足公安,面向政法机关,服务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学历教育与民警培训协调发展,主动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坚持教学、科研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政治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坚持“忠诚、智勇、勤奋、创新”的校训,培养高素质的公安机关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人才。 学校发展学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本科学制四年,专科学制三年,实行奖学金制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修读自考本科学业。学校始终坚持以“忠诚、智勇、勤奋、创新”为校训,大力倡导并培育“和谐进取、求实奉献”的优良校风,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和警营文化建设。2000年到2009年,118个学生集体和个人在全国和省级警务技能比武、英语口语竞赛、计算机技能竞赛等活动中获奖。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亚洲冬季运动会、东北亚贸易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了安全保卫任务,广大师生成为全省公安机关一支可靠的机动后备力量。 经过60年的建设发展,吉林警察学院已成为一所专业特色鲜明、办学特点突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基础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学校,初步建立了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学科研与实践应用互动的综合办学体系。在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校教师正在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为吉林经济发展和公安队伍建设培养各类人才不懈努力! 教学与科研多年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科研处秉承“科技强警”的工作目标,按照“做强科研管理、出版精品期刊、提高办报水平”的指导思想,以科研促进教学,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和校三级科研立项框架体系,通过科学、规范、系统、有序的管理和建立有效的科研奖励机制以及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发表了大量贴近实战、贴近基层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2000年以来,共完成各类教研、科研项目428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教研、科研项目261项,216项成果获奖,编写专著、教材187部,发表学术论文1284篇。《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连续8年被评为省一级期刊,办刊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公共安全研究所和吉林公专司法鉴定中心集教学、科研、司法实践于一体,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办学成就建校以来,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为吉林省各级公安、政法机关培训在职民警近5万人次,为全省各级公安政法机关培养全日制毕业生8054人,占吉林省公安队伍总警力的21.2%。他们中大多数已成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业务骨干,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厅、局、市(县)公安局的主要领导。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保卫吉林省社会治安秩序和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涌现出了以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芮志江为代表的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 118 个学生集体和个人在全国和省级警务技能比武、英语口语竞赛、计算机技能竞赛等活动中获奖。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亚洲冬季运动会、东北亚贸易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了安全保卫任务,广大师生成为全省公安机关一支可靠的机动后备力量。 历史沿革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历史,是吉林省公安教育发展的缩影。她应斗争需要而诞生,随时代发展而壮大,历史在这里回眸、审视和反思。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49年10月创建于吉林市八百垄(原伪满师道学校旧址)的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 1949年4月15日,在全省第四次县公安局长联席会议上,针对当时严重的敌情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决定成立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9月2日,省公安厅厅务会专门研究了建校问题,厅长于克主持会议并就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教学目的、方针、内容以及学校的组织机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9月29日,省公安厅向各市、县、区公安局下发了“调训公安干部及武装的通知”。10月14日,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在吉林市八百垄成立。建校初期,省公安厅厅长于克担任名誉校长,学校设组织股、教育股、总务股,共20人。 1950年7月,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迁校至吉林市江南工人疗养院;10月,迁校址至吉林市女子中学。 1951年3月,迁校至吉林市北大街。 1952年10月,迁校至吉林市东局子。 1955年4月,迁校至长春市铁北二道沟(原省广播仪器厂旧址)。6月,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更名为吉林省公安学校。 1956年5月,迁校至长春市朝阳区和平大路(省第八劳改队驻地)。 1957年12月,吉林公安学校并入吉林省行政干部学校,迁校至长春市伪皇宫旧址。 1958年5月,迁校至长春市桂林路。 1959年5月,吉林省行政干部学校撤销,成立吉林省政法干部学校,迁校至长春市红旗街55号。 1968年11月,吉林省政法干部学校解体。 1973年10月,吉林省政法干部学校恢复。 1978年4月,增设公安中专班,招收首批中专学生。 1980年9月,吉林省政法干部学校公安中专班改为吉林省人民警察学校,与吉林省政法干部学校一套班子,两个校牌。 1981年4月,吉林省政法干部学校改由省司法厅领导,易地另建。同时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恢复,与吉林省人民警察学校一套机构,两个校名。 1985年3月,原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改建为吉林公安专科学校,与吉林省人民警察学校一套机构,两块校牌。 1989年,吉林省人民警察学校移地吉林市。 1993年6月,吉林公安专科学校校名调整为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10月,迁校至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399号。 2010年01月21日教育部公示,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吉林警察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校训、三风校训:报国荣警、察己修身 校风:和谐进取、求实奉献 教风:厚德博学、启智善教 学风:励志善思、勤学苦练 社团组织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校团委按照省学联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学生社团管理,按照鼓励学习型社团,支持兴趣型社团,扶持理论研究型社团的原则不断扩大社团活动规模和水平。目前,我校共有学生社团12个,包括:兵乓球协会、篮球协会、春声文学社、广播站、摄影协会、歌队、合唱队、军乐队、书画协会、舞蹈队、电声乐队、曲艺队,会员人数已达到1100余人,社团活动覆盖全校学生文体活动总量的1/3。我校以“大学生体育文化艺术节”为龙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校广播站在“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大学生优秀学生社团”评比中荣获“优秀社团称号”;合唱团在吉林省直属机关庆祝建党85周年歌咏大会演出中获一等奖,并受到原省委常委、公安厅厅长聂文权亲切接见。相信我校学生社团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必定成为我校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平台! 学院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有名气、国内有位次、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安本科院校。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 办学规模定位: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0000人左右,年培训在职民警5000人次。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其他形式的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和实战技能的应用型公安人才和经济建设适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吉林,面向东北,辐射全国。 学科建设定位:以社会学科(法学)为主,人文学、工学、管理学协调发展,突出公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互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 办学指导思想: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公安教育特色,大力开展公安科学研究,努力培养适应吉林公安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和经济社会适用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和知识贡献,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贺 电 党委副书记 文炜伍 院长 张兆端 副院长 张新宇 原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黄永进 原专科学校副校长 张万宝 原专科学校副校长 韩艾峰 原专科学校副校长 钟新文 原专科学校政治处主任 姜燕 原专科学校纪委书记 任文海 历任领导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于 克 公安厅长兼学校名誉校长 1949.10—1951.2 刘 文 公安厅副厅长兼学校校长 1949.10—1950.12 姚 昕 校 长 1949.10—1950.11 李克敏 副校长 1951.2—1959.5 张树权 公安厅副厅长兼学校校长 1951.3—1952.9 王吉仁 公安厅副厅长兼学校校长 1952.10—1955.3 黄宣文 公安厅副厅长兼学校校长 1955.4—1957.10 王屏山 副校长 1957.8—1957.12 罗旭文 党委书记、校长 1957.12—1959.9 赵中生 副校长 1957.12—不详 赵德宽 党委书记 1959.6—1968.11 邹兴久 副校长 1959.6—1976.2 闫 锐 校 长 1960.—1965.2 王 炬 副校长 1960.2—不详 雷君安 副校长 1960.9—不详 李 云 副校长 1965.5—不详 王永治 副校长 1973.12—1984.7 刘忠义 副校长 1973.—1980.9 陈文彬 副校长 1973.5—1984.7 邹兴久 政 委 1976.2—1979.3 张云秋 校 长 1976.2—1976.12 杨 枫 校长、党委书记 1979.3—1983.9 陈玉山 副校长 1980.9—1982.6 田 羽 副书记、副校长 1980.9—1982.6 佟沛霖 党委书记、校长 1983.6—1985.5 石保才 副校长 1983.10—不详 宋占生 校 长 1984.7—1994 马殿志 党委书记 1985.6—1990 陈云志 副校长 1985.6—1987 于云生 副校长 1985.6—1987 张卫民 纪委书记 1985.6—1992.7 王 央 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校长 1989.3—1999.10 王赞祥 副校长 1990.—1999.10 邓瑞予 副校长 1993—1994 于海江 副校长 1993—2004.1 彭绍波 纪委书记 1993.8—2000.7 陈继祥 党委书记 1994.12—2001.6 谢志勇 副校长 1996.1—2001.10 秦广乾 党委副书记 1996.9—1998.5 刘华昌 党委副书记 1998.10—2003.8 刘兴远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2003.8—2006 魏绪桐 党委副书记 校长 1999.6—2006.7 贺 电 党委副书记 校长 2006.8—2008.2 李洪才 党委书记 2001.8—2011.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