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大学科技处 |
释义 | 科技处隶属于吉林大学,主要负责吉林大学的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其目的是使学校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吉林大学科研竞争力。 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一)、科技规划办公室 (二)、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办公室 (三)、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办公室 (四)、技术推广办公室(科技开发部) (五)、基地管理办公室 (六)、项目管理办公室 (七)、科技成果办公室 (八)、学术管理办公室 (九)校区科技办公室 (十)、科学技术中心 (十一)、机电设计研究院)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科技处工作职责1、制定并组织落实全校自然科学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管理政策; 2、编制全校年度自然科学研究计划和科技统计年报,建设和管理科技信息网络; 3、组织和管理国家、部委、省市等上级部门下达的基础研究、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国防军工、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计划项目以及与企事业等单位签订的“四技”合同项目; 4、组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并为其评估、验收以及运行提供服务。组织校属科研机构的年度考核,负责院属科研机构的审批工作; 5、管理全校自然科学各类科技成果,并负责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计划; 6、组织、协调国际、国内大型科技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管理自然科学各种学术刊物,协助管理自然科学学术团体,完成校学术委员会交办的日常管理工作;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一)、科技规划办公室负责科技处综合性工作与科研机构管理工作,包括: 1、负责起草科技综合性工作报告、总结、规划等文件材料,编制全校自然科学; 2、研究规划和科技统计年报,审核以科技处名义发出的重要文稿; 3、负责科技宣传工作; 4、负责全处综合性接待工作; 5、负责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 6、制定并落实科技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协调处内各科室共同办理的综合性工作; 7、科技处及处长印章管理,开具对外行政介绍信,处理来往文件; 8、管理相关科技管理经费; 9、管理全校自然科学科研机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除外); 10、负责科技保密工作; 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综合性工作。 (二)、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办公室负责全校基础研究类项目的组织工作,包括: 1、国家“973”计划项目; 2、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各类项目; 4、国家、部委、省市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基础研究类项目; 5、自然科学基础类条件平台项目; 6、自然科学各类人才计划资助项目; 7、自然科学各类国际合作项目; 8、协助进行上述项目中重点项目的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工作。 (三)、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全校高新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的组织工作,包括: 1、国家“863”计划项目; 2、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3、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 4、国家、部委、省市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应用开发类项目; 5、自然科学应用开发类条件平台项目;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项目; 7、协助进行上述项目中重点项目的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工作。 8、组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并为其评估验收以及运行提供服务。 (四)、技术推广办公室(科技开发部)负责全校技术推广工作,包括: 1、负责企事业单位科技需求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 2、负责自然科学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类项目的组织和合同签订、审核工作; 3、协助进行推广应用类中重点项目的中期检查; 4、协助进行自然科学各类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 (五)、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自然科学重点科研基地的管理工作,包括: 1、负责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的管理工作; 2、组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3、负责组织实施中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阶段评估验收工作。 (六)、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各类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包括: 1、负责全校自然科学科技项目的合同管理工作; 2、负责自然科学科技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 3、负责自然科学科技项目的鉴定、结题和验收材料的数据信息汇总工作; 4、负责科技项目数据库建设工作; 5、负责编制全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年度计划。 (七)、科技成果办公室负责全校各类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包括: 1、负责全校自然科学科技成果管理工作; 2、组织申报各类自然科学科技成果奖励计划。 (八)、学术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各类学术成果机构管理工作,包括: 1、负责全校各类学术成果的管理工作; 2、组织、协调学校承办的国内外大型科技学术会议和各类学术交流工作; 3、收集、整理全校学术活动信息; 4、管理由科技处负责管理的自然科学各种学术刊物; 5、协助管理挂靠学校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 6、完成校科协交办的日常管理工作。 (九)校区科技办公室完成涉及本校区的下列工作,包括: 1、协助组织各类项目申报工作; 2、协助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工作; 3、负责项目的鉴定、结题和验收的组织工作; 4、协助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工作; 5、协助进行各类科技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 6、完成科技处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科学技术中心1、代表学校签订“四技”合同,并办理相关财会业务; 2、根据业务要求,协调与工商、税务部门的关系。 (十一)、机电设计研究院1、代表学校签订“四技”合同,并办理相关财会业务; 2、根据业务要求,协调与工商、税务部门的关系。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在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于2009年11月正式批准组建。 工程中心宗旨:实现地球物理探测仪器产业与研究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品质、种类和市场覆盖面,促进我国地球物理仪器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国地工程中心的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研制、开发、生产、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我国地球物理仪器行业的整体进步。争取在2020年把国地工程中心建成为我国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新技术、新成果的聚集地、孵化器和辐射源,加快提高我国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地质资源统筹管理做出重要贡献。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为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开放实验室,于1991年1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3年沈家骢院士出任开放室主任并对研究方向和管理进行了较大调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现由杨柏教授担任,沈家骢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超分子结构及其谱学的研究。2、超分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3、超分子体系与化学生物学研究。实验室拥有的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有: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转靶X-射线单晶仪;扫描探针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成像椭偏仪;原子力显微镜; 单分子力谱仪; 拉曼光谱仪; 红外光谱仪; 共聚焦拉曼光谱仪; 拉膜机; 荧光光谱仪; 紫外光谱仪; 高真空蒸发镀膜机; 多源真空镀膜机;有机金属蒸发设备等等。 实验室现有成员31人,其中教授1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18人。近几年来,我室固定人员中有2人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1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获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基金,1人获海外合作青年基金,1人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人获1997年第二届韩中青年学术奖,1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经国家计委批准,于1989年开始筹建的,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唐敖庆院士、徐光宪院士任学术委员会顾问,孙家钟院士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志儒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有固定人员15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7人。 多年来,在唐敖庆院士、孙家钟院士带领下,实验室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奖励。主要有:"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获得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机共轭分子的结构和光学非线性"获得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C60等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非线性高分子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及其应用"获得199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唐敖庆院士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出版了《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定性分子轨道理论》、《现代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等四本专著。 实验室重视选拔、大胆使用、积极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创造条件让中青年学术骨干挑重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使其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并按照"开放、联合、流动"的管理体制,与国内外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国内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和中科院化学所、感光所、长春应化所和上海药物研究所等一批著名院校和科研单位;国外主要包括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韩国和波兰等一些国家的著名研究机构。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11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位于长春市解放大路123号。2001年,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9人,工程师5人。中科院院士经福谦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邹广田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的凝聚态物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坚持材料研究与物理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重视工业化推广,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利用CVD方法制备出国内第一片金刚石薄膜;实现了大面积高导热金刚石厚膜的快速生长(最大厚度4.2mm);解决了金刚石膜热沉制作中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实际应用;制备出的SOD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制备出高纯度、低应力的纳米立方氮化硼薄膜。 在高温高压方法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触媒机理、提高晶体品质和转化率、粒度控制等方面,琥珀色立方氮化硼单晶的品质达到英国ABN600标准,成功制备出3.4mm的宝石级金刚石。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有些成果已在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推广。 在高压物理研究方面,先后发现了近百个高压新相,确定了3个新的压致相变类型和3个新的压力效应,发展了静水超高压实验技术,用固态氩做传压介质获得了90GPa的国际最高准静水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高温高压下由Fullerenes转变为金刚石。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方法制备出多种金属纳米微粉,解决了粒度可控、自燃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制出班产公斤级金属纳米微粉大型设备和电爆炸方法制备金属纳米微粉的大型设备,并进行技术转让。还开展了高压技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在高压牛奶灭菌、高压狂犬疫苗和流感疫苗的灭活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0年来,共承担国家攀登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等近百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6项,发表论文8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验室已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使实验室成为我国超硬材料与高压物理的研究中心和这些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获得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正式投资建设,1996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在"整体系统自行设计与集成,关键部件国外引进,一般部件国内配套,软件自行开发"的总体技术路线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发与集成、成功地研制了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1996年12月,该驾驶模拟器以世界先进水平的评价通过国家验收,从1997年起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队列,对外开放运行。2003年以优良成绩通过国家评估。中国工程院郭院士孔辉教授为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管欣教授为实验室主任。现有专职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助教2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实验技术工人1人,行政人员1人。根据国家对重点实验室的要求和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特点,以及我室自身的研究基础,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定的发展总目标是:追踪国际汽车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面向我国汽车整车、底盘、动力传动和车身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开展汽车动态仿真与控制等共性基础技术研究;为推广汽车动态仿真与控制技术提供技术途径或装备;把实验室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