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吉利区
释义

洛阳市吉利区位于九朝古都洛阳北30公里黄河北岸,毗邻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82年因建设全国单系列最大炼油装置--洛阳炼油厂(今洛阳石化总厂)而设立。吉利区辖区总人口6.5万人,面积80多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近8平方公里。九曲黄河,以辟山凿谷之势,在太行南麓、古都之畔、距小浪底下游仅10公里的一片富饶土地上,孕育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崛起了一个年轻的石化新城——吉利。吉利古称河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1982年因建设国内最大的单系列炼油装置——洛阳炼油厂(今洛阳石化总厂)而设立,是洛阳市最具活力的一个崭新城区。

中文名称:吉利区

外文名称:Jili Qu

行政区类别:区

所属地区:中国河南省洛阳市

下辖地区:大庆路街道、吉利乡

电话区号:0379

邮政区码:471012

地理位置:距洛阳市中心35千米的黄河北岸

面积:80多平方公里

人口:7万人(2003年)

著名景点:小浪底、黄河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西周铜爵、北魏石窟

基本概况

九曲黄河,以辟山凿谷之势,在太行南麓、古都之畔、距小浪底下游仅10公里的一片富饶土地上,孕育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崛起了一个年轻的石化新城——吉利。

吉利古称河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1982年因建设国内最大的单系列炼油装置——洛阳炼油厂(今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简称洛阳石化)而设立,是洛阳市最具活力的一个崭新城区。

吉利交通便利,水电资源丰富,以石油化工等朝阳产业为重点,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建区以来,依托洛阳石化,靠优势起步,靠改革搞活,靠开放带动,靠科技兴区,形成了以化工、化纤、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完善的地主工业体系,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吉利人均各项经济指标位居河南省各县(区)前列,是洛阳唯一、河南省首批整体实现小康的县(区);是河南省首家省级园林区;科技、教育工作跨入全国和全省先进行列。吉利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风吹来满眼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以吉利为中心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洛阳大化纤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西霞院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近600亿元,其中投资64亿元已建成投产的洛阳石化化纤工程,是建国以来河南省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填补了省内乃至中西部地区聚脂工业的空白。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利科技园一期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二期规划正在进行。洛阳石化炼油规模扩大到800万吨/年,新建45万吨/年对二甲苯联合装置,大大增强了地方工业发展后劲和活力。依托洛阳石化、中油一建,黎明化工研究院、水利部小浪底建设工程局,吉利区人才技术密集,后发优势明显,年轻的石化工业城处处生机勃发。

昔日河阳故地,今朝黄河明珠。位于吉利区境内,总投资22亿元的小浪底大坝反调节水库——西霞院水利工程建成后,从西霞院到小浪底之间,将形成20平方公里的水面,湖光山色,风景秀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结合数万亩黄河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开发和黄河两岸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结合生态园林式的城建布局,吉利正成为黄河旅游热线上的崭新景区和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场所。

惠政兴邦起大鹏,千秋伟业争朝夕。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吉利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强区”的思路不动摇,通过石化产业带动、高新技术推动、对外开放促动、民间投资拉动和优惠政策驱动,成为全国重要化纤基地之一,为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谱写新的篇章。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6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8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07元,人均生活费支出3482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5.4亿元。

“工业强区”战略成效明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实施。3000吨丙纶丝扩建、3000吨异丁烯、7500吨再生涤纶短纤、40吨双烯酮和7200吨化纤针织布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万吨双向拉膜、700吨推进剂、2000吨分子筛、1万吨豆粕加工一期等项目正在进行试生产;10万吨双氧水项目设备安装基本结束,18万吨聚酯和15万吨短纤维项目正在施工中。

城市“两创”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实施8项“两创”工程和8项市容环境整治活动,先后完成中原路、河阳路、大庆路部分路段修复改造工程,“三线”入地、亮化和拆墙透绿达到预期目标,河阳路东段综合整治、中原路北则生态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面貌明显改善,被授予“河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紧紧依托石油化工总厂、科研院所和区内企业,创新招商方式,全年共引进项目48个,总投资6.8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1.6亿元。全区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36亿元,上缴税金5500万元,分别增长52%和66%。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发展了蓝天公司等一批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人均非农收入比重达到64%。岭区人畜吃水工程整体完工,送柴路改造基本完成。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开展“严打”等专项整治斗争,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扎实开展“党政干部下基层,化解矛盾促发展”活动,全力做好突出信访问题和群众性事件集中处置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中、高招考试创历史最好成绩,初中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市第三名。社区建设全面加强,荣获“河南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和“洛阳市社区建设优胜区”荣誉称号。

区内拥有我国自行设计安装的第一座单系列年加工原油8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洛阳石化(中国石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洛阳石化分公司和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有年产6万吨的聚丙烯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0吨的丙纶丝厂、年产8000吨的双向拉伸薄膜厂等衍生企业。尤其投资64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年产20万吨聚脂、10万吨涤纶短纤和9万吨涤纶长丝,填寂了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聚脂工业的空白。

“十五”期间,随着石化总厂的扩容改造,其主要石化化纤工业产品年生产能力将实现翻番,炼油、聚酯、涤纶丝、聚丙烯、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年产生能力将分别扩大到800万吨、40万吨、38吨、20万吨、28000吨。立足资源优势,依托石化,配套开发,吉利区形成了以化工、化纤、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完备的地方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化纤工业基地。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石化总厂停产检修等不利因素影响,吉利区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近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面对诸多困难,全区上下团结一致、积极应对,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协调,努力克服瓶颈制约,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建设,继续保持了全区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亿元,增长1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825元,现价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3.5%。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洛阳石化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通过建立健全工业经济例会、区领导分包项目、现场办公等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机制,狠抓项目跟踪问效、协调服务和督查落实,全年共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个,超额完成市定目标。总投资3.1亿元的5万吨特种溶剂油二期、5万吨二甲醚扩能、25万吨脱硫剂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总投资4亿元的4万吨MTBE扩能改造、黎明院化学原材料及研究基地、2万吨聚醚等7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在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下,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销售收入30亿元。

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在全国各地竞相招商的严峻形势下,吉利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依托石化总厂、科研院所、现有企业和专业队伍等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加第26届洛阳牡丹花会、第二届中博会、厦交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邀请中科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科研院所精心举办了科技创新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成功签约总投资28.2亿元的14万吨聚丙烯、煤层气等25个项目。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0.53亿元,其中省外境内资金7.43亿元,超额完成了市定目标。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后,吉利区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围绕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投资领域,共申报和储备各类项目45个,到位资金1029万元、下达投资计划4562万元,到位资金总量在全市各城区中排名第一,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除此之外,年初以来围绕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先后争取到粮食补贴、综合补贴、社保等各类政策性资金984万元;紧紧抓住近段时间国家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了60万吨PTA、20万吨二甲醚等一批大项目的申报核准工作。

坚持以城带乡,全力抓好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营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投用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人民路、长安路、世纪广场西侧道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对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等一批重点地段进行了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和对外吸引力。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三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功申报河南省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养殖业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大力加强道路、沼气、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紧紧抓住省、市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力度,先后实施了北陈、吉利、康窑等一批新村建设,全年完成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使一批农户住进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完成生态廊道绿化15.1公里、成片造林2685亩、围村造林430亩,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获得新改善。按照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吉利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旅游、运输物流等服务型经济,高度重视和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工作,实现了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全区运输物流业营运车辆突破16000个吨位,整体规模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次;西霞院旅游开发稳步推进,部分旅游项目招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河阳家园二期、世纪瑞祥小区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先后实施,全年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8%,超额完成了市定目标。通过严把项目审批关、抓好现有企业达标排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值下降5.3%,顺利完成市定节能减排目标,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

认真落实执政为民的各项要求,和谐社会建设展现新成效。吉利区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多方筹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中小学生“四免一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加强就业培训等10件惠民实事,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四免一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城乡低保提标扩面等工作,思路超前,受惠面广,走在省、市前列。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各项社会事业,区文化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文化馆,中油、开元等4个社区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先后获得了全省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区、全市“两基”工作先进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工程,扎实开展县级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信访案件;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全区8个社区均荣获市级安全社区称号,平安建设工作和群众安全感指数在全市名列前茅。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庆祝活动,进一步打牢了构建和谐吉利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不断深化了“双拥”创建成果。扎实开展第六届村委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区人大、政协充分履行职能,在维护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全面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和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抽调优秀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线实践锻炼,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双推双考”方式,对科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选拔任用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农村、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争先创优活动蓬勃开展,被省委表彰为全省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统一战线在团结各界人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省、市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被市委确定为全市大讨论活动先进县区。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效能监察等活动,切实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文环境

城市建设按照“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首期规划出29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区,逐步完善了中心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四大功能组团,大力实施“绿、亮、净、美、畅”工程,城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生机盎然,一个生态型、园林式的现代石化工业城初具规模。

完善城市功能,凝聚城市人气,打造人居佳境。吉利区拥有22万伏和11万伏变电站各一座,7.5 万千瓦热电厂一座;城市日供不能力达10万吨;城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户99部,数字化、程控化通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商贸小区、金融网点、医疗保险机构启遍布城区,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新型现代社区文体娱乐设施齐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备,家政服务到位,文化活动丰富,成了居民生活的乐园。

吉利依山傍河,自然风光秀美。距小浪底10公里,是观赏“高峡平湖、千岛卧波”黄河美景的最佳驿站。国家投资22亿元在辖区兴建的西霞院水利工程竣工后,自西霞院大坝至小浪底之间20平方公里的水面与国家级黄河湿地保护区连为一体,届时吉利山环水抱,碧波萦绕,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成为黄河旅游热线上观光度假的崭新景区,大洛阳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行政区划

吉利区辖1个街道、1个乡:大庆路街道、吉利乡。

大庆路街道 代码:410306001

2006年,辖8个社区:开元社区、双苑社区、三和社区、河阳新村社区、康乐社区、河阳社区、中油社区、华油社区。

吉利乡 代码:410306200

2006年,辖29个村委会:北陈村、清庄村、小川村、横涧村、坡底村、冶戌村、里村、吉利村、东杨村、涧西村、康窑村、白坡村、西庄村、西杨村、马庄村、下柳村、上柳村、六门村、郑庄村、韩庄村、南陈村、送庄村、权庄村、郭庄村、柴河村、东寨村、马洞村、金娥村、济涧村。

历史沿革

1982年,因建设国内最大的单系列炼油装置——洛阳炼油厂(今洛阳石化)而设立吉利区。

2000年,吉利区辖1个街道、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70593人,各街道、乡人口: 大庆路街道 28644 吉利乡 41949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吉利区辖1个街道、1个乡:大庆路街道;吉利乡。

科技园区

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利科技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供水、供电、供热、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二期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正在开发实施。园区本着“完善开发机制、创新运行机制、拓展工业领域”的思路,以石化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方向,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利用科技园技术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基地功能,积极发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石化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建设“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好、生态环境美、示范作用强”国家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个独具特色的工业科技园区初露端倪。

现代农业

吉利区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生机勃发,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市场化动作和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率先在河南省实现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自然村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村村通公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居住环境

城市建设按照“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首期规划出29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区,逐步完善了中心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四大功能组团,大力实施“绿、亮、净、美、畅”工程,城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生机盎然,一个生态型、园林式的现代石化工业城初具规模。

完善城市功能,凝聚城市人气,打造人居佳境。吉利区拥有22万伏和11万伏变电站各一座,7.5万千瓦热电厂一座;城市日供不能力达10万吨;城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户99部,数字化、程控化通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商贸小区、金融网点、医疗保险机构启遍布城区,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新型现代社区文体娱乐设施齐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备,家政服务到位,文化活动丰富,成了居民生活的乐园。

自然风光

吉利依山傍河,自然风光秀美。距小浪底10公里,是观赏“高峡平湖、千岛卧波”黄河美景的最佳驿站。国家投资22亿元在辖区兴建的西霞院水利工程竣工后,自西霞院大坝至小浪底之间20平方公里的水面与国家级黄河湿地保护区连为一体,届时吉利山环水抱,碧波萦绕,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成为黄河旅游热线上观光度假的崭新景区,大洛阳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吉利区旅游资源丰富。与吉利西部相连的小浪底工程蓄水后形成了千岛湖景观。位于吉利区境内的西霞院工程属于小浪底工程的配套工程,建成后将在我区及周边将形成100平方公里的水面,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再加上黄河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吉利区及周边西周铜爵、北魏石窟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古迹,为我们发展新兴的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郭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A.D.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行船那嘎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这历时500多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琢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畅开式像龛,以雍容大度、气势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流韵绵长。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作为东汉的国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教至此,带来大量佛教经典,汉明帝刘庄敕令按照佛教传统式样修建了第一座寺庙,相传是白马从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国驮载佛经、佛像而归,故取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外有二匹相对而立的石马,是宋代雕凿,而非汉代作品。 到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德高僧纷纷前来朝拜,这其中就有为中日友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武则天也多次亲临,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有"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赞誉寺境幽雅的著名诗句。唐末期在全国范围的灭佛,使白马寺受到重大打击。宋太宗赵光义又下令重修白马寺。元至顺四年(1333年),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刻《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现仍立于寺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马寺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大门匾额即为当时镶嵌。如今白马寺的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一千余公斤的大钟,仍悬于殿内。

区位交通

吉利北依太行,南濒黄河,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距洛阳市仅19公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以“天下这腰脊,南北之咽喉“著称。207国道、连霍高速、太澳高速、焦枝铁路、陇海铁路、洛阳航空口岸或穿境而过,或近在咫尺。辖区内城乡公路自成一体,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的集散条件,使这里成为河南省向西部辐射山西、陕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成为一块极具发展潜力的投资沃土。

区域现状

“东风吹来满眼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以吉利为中心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洛阳大化纤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西霞院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近600亿元,其中投资64亿元已建成投产的洛阳化纤工程,是建国以来河南省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填补了省内乃至中西部地区聚脂工业的空白。洛阳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利科技园一期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二期规划正在进行。洛阳石化炼油规模扩大到800万吨/年,新建45万吨/年对二甲苯联合装置,大大增强了地方工业发展后劲和活力。依托洛阳石化、中油一建,黎明化工研究院、水利部小浪底建设工程局,吉利区人才技术密集,后发优势明显,年轻的石化工业城处处生机勃发。 昔日河阳故地,今朝黄河明珠。位于吉利区境内,总投资22亿元的小浪底大坝反调节水库——西霞院水利工程建成后,从西霞院到小浪底之间,将形成20平方公里的水面,湖光山色,风景秀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结合数万亩黄河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开发和黄河两岸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结合生态园林式的城建布局,吉利正成为黄河旅游热线上的崭新景区和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场所。

吉利区惠政兴邦起大鹏,千秋伟业争朝夕。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吉利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强区”的思路不动摇,通过石化产业带动、高新技术推动、对外开放促动、民间投资拉动和优惠政策驱动,成为全国重要化纤基地之一,为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谱写新的篇章。 中原逐鹿地,待君试马来。今日吉利,坚实的发展基础,优越的人文环境,开放的优惠政策,使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河阳成为巨贾富商竞相投资的一方热土。敞开开放的大门,诚招天下富商。我们热忱邀请四海宾朋和有识之士到吉利投资合作,旅游观光,考察洽谈,共商大计,共创伟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5: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