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本 |
释义 | 1 东汉末年太医令汉太医令。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时金祎自以世为汉臣,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太医令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攻许,杀曹公长史王必,南援刘备。后必营,必与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 简介吉本(?-218年),东汉末年太医令,子为吉邈、吉穆。 ◎ 历史事件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在许都(今河南许昌)的丞相长史王必,焚烧大门,并射中王必肩膀。最后,被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吉本等兵败被斩杀。 ◎ 《三国演义》中的吉本在《三国演义》中,吉本在此为吉平或吉太,曾参与董承等人刺杀曹操的计划,并企图在为曹操治病时毒死曹操,但被曹操识破而遭处刑。之后其子吉邈和吉穆都参与了由耿纪和韦晃等人所发动的反叛曹操的行动,但都失败被杀。 2 英国历史学家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是近代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的作者,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时代史学的卓越代表。 ◎ 人物资料◎ 简介(Edward Gibbon 1737年5月8日 - 1794年1月16日) 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 ◎ 身世吉本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普特尼,父亲是国会议员,他是家中独子,10岁时丧母,由姑母抚养,年少时多病,喜欢读书,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忆录》中提到自己早就发现历史是自己“特有的粮食”。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1758年回国,作了两年军官,同时博览群书,由于受伏尔泰的影响,后来终于改变了宗教信仰,不再信仰宗教。1763年,他前往欧洲大陆旅游,在巴黎结识了狄德罗,也去了罗马,1764年他在罗马废墟上,开始有写作罗马帝国史的念头。 ◎ 历史写作1770年吉本的父亲去世,他开始经商,定居伦敦。两年后,他开始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并出入上流社会的俱乐部。1774年进入国会。1776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出版,立即取得成功,但他对早期基督教历史的如实写法,受到有些人猛烈的攻击,但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却认为他即使不过于高明,但也不逊色。 吉本继续搜集材料编写,1781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1782年他定居洛桑,继续书写后三卷,1787年写完最后一章,回到英国,1788年所有手稿全部出版。受到个方面的赞扬。他又回到洛桑,主要在书写他的《回忆录》,直到1793年才回国,回国不久即在伦敦家中去世。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巨著,包括许多详尽的考证,后来许多历史学家都引用这部书的材料。 ◎ 著作◎ 主要作品论文学研究 (法语1761年) 罗马帝国衰亡史 (卷I, 1776年; 卷II 和 III, 1781年; 卷IV, V, 和 VI, 1788年) 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第15章和16章某些段落的考证 (1779年) 对法国法庭报告回答的证明诉状 (法语1779年) 我的作品和生活回忆录(1794年) ◎ 代表作《罗马帝国衰亡史》这部史学名著体大思精、卷帙浩繁,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全书共分6卷71章,约300万字。 前3章相当于开篇,概述了从公元98年直至公元2世纪80年代的罗马帝国历史。第4章始于180年皇帝康莫杜斯(Commodus)的即位,记述开始详备,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一直写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后以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为结束。 然而,此书很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从第1卷至第4卷(第1章至第47章)为前半部,详细地记述了公元180年至641年皇帝赫拉克利斯去世为止(约500年间)的历史;第5卷和第6卷(第48章至第71章)为后半部,主要记述了从公元641年至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及16世纪欧洲各国兴起宗教改革运动为止(近900年间)的史事。由此可见,在叙事的详略上,两大部分是不成比例的。 吉本以其宽广的视野、用"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概念和"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这一主题,贯穿并包容了公元2世纪至16世纪这1300多年间、以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范围遍及古代世界3大洲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欧洲史学史上,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并编纂成如此规模巨大的通史之作,吉本是第一人。 吉本在书中不仅记述了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直至最后灭亡的经过,而且还涉及到了波斯、匈奴、日耳曼各部族、阿拉伯帝国以及土耳其帝国的历史。把这样一部持续年代久远、涉及国家众多、空间范围广阔、而且史事纷繁复杂的通史之作写得如此提要钩玄、井然有序,如果没有善于掌握全局和驾驭史事的高超才能,那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 吉本风格吉本用极其严谨的态度进行写作,非常重视占有原始资料。 他自己说过:"我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常常使我去研究原始材料"。他从小就广泛地阅读和钻研过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原作,遍览罗马帝国自创建以来的各种文献资料,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同时他悉心研究古代文物,搜集古代货币,考证古代铭刻,以弥补文字材料的不足。另外,他还非常重视利用前代史学家们、尤其是17和18世纪的史学家们所搜集起来的原始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层次。如他在写关于早期基督教会的兴起时,就巧妙地采用了意大利史学家巴罗尼斯和法国史学家梯尔蒙第等人的材料及成果。他广征博引、详加考订,对各种材料互相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以致于几乎没有一页没有详尽的注释,或注明史料的来源及其可靠性、或补充正文的不足、或罗列诸家的见解。正是因为此书包含有丰富的史料内容,所以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人们用来判断古代和中世纪史事的圭臬,被现代史学家视为权威之作。 吉本十分注重著作的可读性,因而《罗马帝国衰亡史》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他在写作过程中总是对文稿刻意求工、精益求精,不厌其烦地修改和推敲。他的著作不仅有很强的理论逻辑性,而且文字也非常优美典雅。此书通篇词藻华丽凝重,句式整齐,并穿插了许多逸闻轶事,真正达到了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既要摆在学者们的书斋里,也要放在仕女们的梳妆台上。 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吉本所具有的大胆而深刻的批判精神,这是启蒙时代史学特点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 吉本以一个历史学家独有的深邃的洞察力,雄视百代、褒贬古今。然而,他书中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在于叙述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过程,一般情况下他并不直接分析或论证帝国衰亡的原因,只是在他这种貌似平静客观的历史叙述中却透露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代表了17世纪和18世纪这近200年间欧洲古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吉本也就成为继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马基雅维里等史学大家之后欧洲史学家中的又一位杰出代表。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仍然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少数显贵人物的活动,仍然认为中世纪的欧洲文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然而他的非凡史才及其鸿篇巨作对后世史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这部史学名著早已越出了一国的范围,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现如今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书中的不少章节曾被选作大学教材,书中的语句不少已成为英语中的名句;许多西方著名学者曾为该书做过精详的注解。一般说来,在近代西方,还没有一部书能像吉本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那样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对后人发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