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姬旦 |
释义 | 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又称叔旦、周文公。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旦。但是理论上存在“姬旦”这种说法。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时,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雒邑,称为“东都”。《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中文名:周公旦 别名:姬旦、周文公、周公、叔旦 国籍:中国 民族:华族(汉族前身) 职业:周公 主要成就:周公辅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代表作品:据传《周礼》为其所作。 所处时代:西周初期 个人简介周公旦(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旦,汉族,周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鲁(今山东),史称周公。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著有《周公解梦》 周公由来周公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历史地位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周公平叛周公是周武王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封邦建国周公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爽在洛邑驻兵8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 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制礼作乐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 周公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年老病终前,他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不久辞世。 周公墓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周公庙周公庙位于歧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明矣,于彼高岗”处,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占地面积900亩,庙内古树参天殿堂成群,除了周公正殿外,还有召公、太公、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勋将的配殿,汉白玉武将像等古迹名胜。 政者典范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著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於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馀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唯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麼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好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周公吐哺成语:周公吐哺 发音:zhōu gōng tǔ bǔ 解: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来源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示例:~,天下归心。 ★东汉·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