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激素奶 |
释义 | 一次同学聚会,引出了一个“激素奶”传闻。先是学者信了,不仅决定“不喝国产牛奶”,还发到微博提醒网友注意饮食健康;然后是网友信了,相关微博被疯狂转发评论,焦虑和担心迅速蔓延;最后连市场都信了,当天A股市场几大奶业股跌幅居前。高龄牛激素产奶究竟是真是假,需要有关部门出面调查,给出权威结论。如果查明属实,须尽快采取相应措施,遏制激素滥用,保障鲜奶的安全品质。倘若只是“网络传谣”虚惊一场,则应还生产乳企一个公道、维护国产鲜奶的品牌形象,也让消费者放心。 曝案2012年4月17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微博爆料,称国内许多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希望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同时也是提醒广大网友注重饮食健康。并表示,中国人口生育比率下降,不孕症增多,饮食不健康就是原因之一,他将继续为食品安全呼吁、呐喊下去。 何兵微博称:“一次聚会,某同学告诉我们,国产鲜奶除少数品牌外,不能喝。许多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而且有奶牛反复超标挤奶,乳房发炎,服大剂量抗生素。女婴早熟就是这原因”。截至发稿时,该条微博被转发近50000次,评论9000余条。 回应中国奶业协会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以前确实存在高龄奶牛产奶的情况,但之后加大了劣质奶牛的淘汰力度,目前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高龄奶牛产奶少、质量差,没有经济效益”。他还透露,为治愈奶牛发炎的确会使用一些抗生素,但在奶牛服药期间和停药一定时间内,奶牛产的奶都被倒掉。他还指出,女婴早熟与此并无直接关系。 有业内人士表示,奶牛乳房发炎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在奶牛生病时注射抗生素,是国家允许的。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曾经表示,奶制品中的激素暂时还不是必检项目。 微议“专家”又在忽悠? @OleiLiya:我家从事养牛行业。我认为,何兵的说法不科学。高龄的奶牛即使有激素,产奶量也有限,肯定是送到屠牛场淘汰掉了。奶牛一般能产5~6年奶,5~6年之后,视产奶量而定。产奶量不能满足成本需求的奶牛,就会被淘汰,然后培养年轻的奶牛。“专家”又在忽悠。 奶牛老了还不退休? @快乐的qianlima:奶牛也真不容易,这么大年龄了还不让它退休,还得工作。人类太残酷了! 养殖户不让奶牛休假? @FMCG中国零售:国内的部分养殖户舍不得让奶牛“休产假”,所以他们会用激素来刺激产奶,全年无休。 少数品牌是什么牌子? @鸣辉SAMA:老百姓想知道,这少数品牌是什么牌子! 来论对于“激素奶”,鲜奶生产商和中国奶业协会均矢口否认,表示高龄奶牛产奶少、质量差,没有经济效益,而奶牛使用抗生素期间所产的奶也都会被倒掉。当然,由于身份和位置的特殊性,奶业人士的辩解不足以自证清白。很显然,在激素奶被证实或证伪之前,我们心中的天平已经倾向于“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某某的一句话、网上的一个微博,人们何以会不加思考即予轻信?这恐怕比激素奶的真相本身,更值得关注和反思。 首先,相信激素奶源于消费信心屡屡受挫。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乳制品企业重市场、轻牧场,自建奶站比重小,大多数为个体奶站,相当一部分奶站证照不全,奶源质量更是很难控制。再加上一些企业自砸诚信招牌,使得三聚氰胺“毒奶”“早产奶”“回炉奶”“皮革奶”等事件接连发生,一次次刺痛国人脆弱的神经。如今,对于国产乳制品,很多人已经成为“杯弓蛇影”,一有风吹草动都能警觉起来。 其次,相信激素奶更因为存在检测盲区。尽管法律规定奶制品“不得检出”雌激素,但对检测环节却没有强制性要求和国家标准,两者衔接上存在缺失。2010年,圣元奶粉陷入“性早熟”风波后,卫生部曾表示雌激素检测标准即将公布。然而直到今天,奶制品中的激素仍非必检项目。监管犹如“牛栏关猫”,人们自然不可能排除确有养殖者使用激素以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可能。 激素奶的传闻无论真假,乳制品企业和有关部门都应从中汲取教训。一方面,乳企需要自省,必须正视市场危机,严格管理,诚信经营,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同时,政府需要堵漏,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完善检测体系。诚然,激素检测成本高,奶牛饲养分散或是国标难产的症结,但一个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让公众喝上放心奶,免于“激素奶”之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