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糄 |
释义 | 基本资料[ 糄 ] 拼音:bian 繁体:糄部首:米 部首笔划:6 简体笔划:15 台湾笔划:未知 康熙笔划:15 五笔86:OYNA 五笔98:OYNA 仓颉:FDISB 四角号码:93927 UniCode:U+7CC4 是否为常用字:否 姓名学:非姓氏 [ 首尾分解查字 ]:米扁(mibian) [ 笔顺编号 ]:431234451325122 [ 笔顺读写 ]:捺撇横竖撇捺捺折横撇竖折横竖竖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上】【米字部】 糄; 康熙笔画:15; 页码:页910第25(点击查看原图) 【集韵】𤰞眠切,音边。米也。 又【广韵】方典切【集韵】补典切,𠀤音匾。烧稻取米曰糄。 详细解释笔顺编号:431234451325122 郑码:UFWL 仓颉:FDHSB 四角:93927 统一:U+7CC4 糄 biān 米。 糄 biǎn 烧稻取米。 笔画数:15; 部首:米; 笔顺编号:431234451325122 声调:一声 台湾注音:ㄅ一ㄢˉ 韵脚(十三辙):ian(言前辙) GBK码:BCD Unicode编码:31940 UTF8编码:%E7%B3%84 32位MD5加密编码:d5d0a6f5439a036af58866b0237626d8 BASE64编码:57OE 同音字:扁 边 炞 砭 笾 编 猵 编 煸 牑 甂 箯 蝙 邉 鍽 鞕 獱 鳊 边 鞭 鯾 鯿 籩 同偏旁部首的汉字:米籴籵籶籾籿粀粁粂籽籼类籺籹籸籷粌粍粎粏粐粑粔粋粊粃粄粅粆粇粈粉粣粝粜粛粚粙粘粗粖粕粓粒粨…… 米字旁的字:嶑嶒嶓嶔嶕嶖崂嶘嶙嶚嶛嶜嶝嶟峤嶡嶢嶣嶤嶥嶯嶱嶲嶴巤幜幝幞帜幠幡幢幤幥幩厨廛廝廞庙厂庑废廤弹影徲徵德…… 客家话:[客英字典]bien1[海陆丰腔]bien1bien3[台湾四县腔]bien1bien3 出现处糄 此字现代中国的新旧版《辞海》都不收。日文中却在使用。糄字初见于魏·张揖的《广韵》:“糄,烧稻取米曰糄。”这个解释非常模糊。糄的别写可作煸、扁、匾,是民间为书写方便,取同音字代替。日本文献说糄米最初是平安时代(相当中国唐至北宋)贵族的食用方式,又供祭祀时用。后世则应用于兵粮和旅行食品[2]。日本的糄米显然由中国传去。糄米最初流行于西南夷族人中,是糯米的一种特殊加工方式。据云南《临安府志》(嘉庆四年,1799年)物产卷云:“扁米,五郎沟僰人当糯米谷方实时,采其穉者,焙而舂之,色碧而软,美且芳,谓之扁米。”又,《新平县志》(道光六年,1826年)也记载:“扁糯米,即白糯米,初生时,夷人用以压扁者。”1934年的《新平县志》说得更为清楚:“匾糯米,即小白糯。半熟时,夷人取而压扁者,非别为一种也,味清香。”夷人即僰人。僰人之名最初见于《吕氏春秋》(公元前3世纪),称之为“西方之戎”,属氐羌族群。分布于四川云南,是白族的先民,实行悬棺葬。夷人这种古老的加工糄米的方式同时见于大陆内地和远隔海洋的日本,也是为糯稻栽培圈文化交流的内涵添加新的佐证。 中文解释基本意义糄 biān 米。 糄 biǎn 烧稻取米。 笔画数:15; 部首:米; 笔顺编号:431234451325122 biān ㄅㄧㄢˉ 《康熙字典》《未集上》《米字部》 ·糄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9 《集韵》������眠切,音边。米也。 又《广韵》方典切《集韵》补典切,������音匾。烧稻取米曰糄。 组词无法组词 外文翻译wine vessel propose toast feast References KangXi: page 1144, character 25 Dai Kanwa Jiten: character 35157 Dae Jaweon: page 1611, character 12 Hanyu Da Zidian: volume 6, page 3932, character 7 Unihan data for U+89F4 {由于翻译有限,此条可能有错误,敬请原谅} 音韵参考 [ 广 韵 ]:方典切,上27铣,biǎn,山开四上先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