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因武器 |
释义 | 基因武器(genetic weapon),也称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尤其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物或病毒等。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粒子基因武器的定义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新类型生物战剂,又称作第三代生物战剂。 分类微生物基因武器生物武器库中的常见家族,包括:利用微生物基因修饰生产新的生物战剂、改造构建已知生物战齐」、利用基因重组方法制备新的病毒战剂;把自然界中致病力强的基因转移,制造出致病力更强的新战剂;把耐药性基因转移,制造出耐药性更强的新战剂。 毒素基因武器天然毒素是自然生物产生的,通过生物技术可增强其毒性,还能制成自然界所没有的毒性更强的混种族基因武器是当前基因武器库中最具诱惑力的新成员,也是最具威力的一种。目前尚无成功报道,但其现实威胁已迫在眉睫。种族基因武器,也称“人种炸弹”,是针对某一特定民族或种族群体的基因武器。几只对某特定人种的特定基因、特定部位有效,故对其他人种完全无害,是新式的超级制导武器。 转基因食物利用基因技术对食物进行处理,制成强化或弱化基因的食品,诱发特定或多种疾病,降低对方的战斗力;研制转基因药物,通过药物诱导或其他控制手段既可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也可增强己方士兵的作战能力,培育未来的“超级士兵”。 克隆武器利用基因技术产生极具攻击性和杀伤力的“杀人蜂”、“食人蚁”或“血蛙”、“巨蛙”类新物种,再利用克隆技术复制,未来战场上出现怪兽追杀人的残酷场面将非天方夜谭。 特点粒子基因武器的威力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精确的敌我分辨能力,只攻击敌方特定人种。 2.难以防治,有抗药性,有传染性。秘密施放,难以察觉;若已察觉,也很难破译其遗传密码并进行有效治疗。只在所攻击的同类人种中有传染性。 3.杀伤力大,成本低廉,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大量生产。 4.对敌方有强烈的心理威慑作用。 使用基因武器的使用方法简单多样,可以用人工、飞机、导弹或火炮把经过遗传工程发行过的细菌、细菌昆虫和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它国的主要河流、城市或交通要道,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人、畜在短时间内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使其在无形战场上静悄悄地丧失战斗力。由于这种武器不易发现且难防难治,一些科学家对它的忧虑远远超过了当年一些核物理学家对原子弹的忧虑。 关注基因武器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人种之间确实存在基因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被种族主义者和恐怖主义分子所利用。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或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 在战略上,基因武器将使作战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者只需要在临战前将经过基因工程培养的病菌投入他国,或利用飞机、导弹等将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交通要道或城市,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敌方人畜在短时间患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丧失战斗能力。此外,基因武器可根据需要任意重组基因,可在一些生物中移入损伤人类智力的基因。当某一特定族群的人们沾染上这种带有损伤智力基因的病菌时,就会丧失正常智力。 在战术上,基因武器不易被发现,将使对方防不胜防。因为经过改造的病毒和细菌基因,只有制造者才知道它的遗传“密码”,其他人很难破译和控制。同时,基因武器的杀伤作用过程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人们一般不能提前发现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感受到伤害,为时已晚,在此之前早已遭到基因病毒的侵袭,很难治疗。此外,基因武器还有成本低、持续时间长、使用方法简单、施放手段多样、不破坏敌方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心理威慑作用。 目前,至少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都有研制基因武器的计划。美国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他们在普通酿酒菌中接入一种在非洲和中东引起可怕的裂各热细菌的基因,从而使酿酒菌可以传播裂各热病。另外,美国已完成了把具有抗四环素作用的大肠肝菌遗传基因与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色葡萄球菌的基因拼接,再把拼接的分子引入大肠肝菌中,培养出具有抗上述两种杀菌素的新大肠肝菌.俄罗斯已利用遗传工程学方法,研究了一种属于炭疽变素的新型毒素,可以对任何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目前找不到任何解毒剂.以色列正在研制一种仅能杀伤阿拉伯人而对犹太人没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以前还曾传说苏联将眼镜蛇毒与流感病毒结合,使患者同时出现流感和蛇毒症状,除了这个,苏联还研究出了一种毒素,20毫克可以杀死50亿人。 粒子基因武器对未来战争可能造成的影响基因武器与其他现代化武器比较,除不易防御和被害后难治疗等特点以外,还有成本低、易制造、使用方便、杀伤力大等优势。基因武器可以用人工、普通火炮、军舰、飞机、气球或导弹进行施放,可以投在对方的前线、后方、江河湖泊、城市和交通要冲使疾病迅速传播。将一种超级出血热菌的“基因武器”投入对方水系,会使水系流域的居民多数丧失生活能力,这要比核弹杀伤力大几十倍。一旦基因武器投入未来战争,将使未来战争发生巨大变化: 战争模式将发生变化。敌对双方可能在战前使用基因武器,使对方人员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丧失战斗力,经济衰退,在不流血中被征服。 军队的编制体制结构将发生变化。战斗部队将减少,而卫生勤务保障部队可能要增加。 战略武器与战术武器将融为一体。未来战场成为无形战场,使战场情况难以掌握和控制。 为军事防御和军事医学研究带来新课题。 如何面对粒子基因武器的挑战尽管有人在从事基因武器的研究,但也有人在积极研究对基因武器的防护。据报道,有的国家早在80年代就开始对生物战剂防护措施的研究工作,并研制出多种预防生物武器侵袭的疫苗。1997年,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下令,自当年起,所有美国现役军人和后备役军人必须按规定接种生物战剂防护疫苗,并于2003年前全部接种完毕。1998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会议讨论有关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与军事的关联。同年5月,克林顿下令加强防生化战疫苗和抗生素的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生物战。2000年1月,美国防部对核化生防护战略进行调整,提出建立防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军兵种联合计划,改进武器系统联合作战能力,提高非传统作战能力,提高非传统作战样式的认识,调整防护装备的研制开发、采办、经费投入、计划和人员部署。1999~2003年美将投资46亿美元用于化学生物战。 据1997年7月外电报道,英国已组织由军事专家、遗传学家、生物学家和律师组成的小组,研究种族基因武器的可能性及对策。 为了保护全人类的最大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效防范基因武器的潜在威胁,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积极敦促国际社会按照1998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的精神,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有关限制基因技术的使用,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研制的伦理公约和协议; 第二,尽快采取行动,认真研究本民族的基因密码,及早察明其中的特异性和易感性基因,有针对性地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提高和增强民族的基因抵抗力; 第三,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研制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做到有效识别和防护; 第四,针对敌军可能实施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进行专门研究,及早制定行动预案。只有这样,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基因威慑与反威慑的斗争中,中华民族才不至于受制于人。 威力基因武器的杀伤威力极其巨大。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炸药,爆炸力强,威力比常规炸药大3~6倍。用生物炸药制成的武器战斗部,可使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据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g,就足以使全球55亿人死于一旦。前苏军研制的出血热菌基因武器投入敌方水源,可使整个流域的居民全部丧生。1979年4月,前苏联的一个生物武器基地发生爆炸,溢出大量炭疽杆菌气溶胶,造成炭疽病流行,死亡1000多人,影响持续10年之久。据美军测算,倘若一枚带有炭疽菌弹头的“飞毛腿”导弹落在华盛顿,便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测算,1架战略轰炸机对完全没有防护的人群进行袭击所造成的杀伤面积是:10吨生物战剂可达10万平方米,而基因武器的杀伤力远远超过生物战剂的10倍、甚至上百倍。如果将“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O-157病毒”制作成基因武器,这些“生物原子弹”足以毁灭人类。科学家称基因武器为“世界末日武器”,丝毫不是夸张。 未来的粒子基因武器仿制病毒指可能通过工程技术仿制的病毒,比如曾经造成4000万人死亡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 旨在消灭某个种族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工作原理与研究人员正在研制的基因治疗方法大体相似,那就是通过受害者的基因组成识别他们的身份,然后释放出消灭他们的病毒。 攻击农业系统的武器英国医学会的研究认为,人类应更加小心恐怖分子对农业系统可能发起的生化攻击。因为从技术上讲,恐怖分子能比较容易地实施这种攻击,同时又可能对仪器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生物调节剂有些科学家也称生物调节剂为“大脑炸弹”。生物调节剂是指能够攻击人类免疫和神经系统的药剂,比如俄罗斯当局用于结束莫斯科剧院人质危机的芬太奴。 通过基因工程制造的炭疽热。研究人员现在已能够改变炭疽热基因,这种研究也带来新的疑问,那就是普遍使用的疫苗是否能有效预防新细菌。 合成小儿麻痹病毒一些科学研究报告显示,用于制造合成小儿麻痹病毒的复制手段有可能被用于合成制造像埃博拉病毒一类的病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