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货币之债
释义

货币之债是指以支付一定金额的货币为给付标的的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价金、租金等均为货币之债。货币作为价格的计算标准,代表一定的购买力,因而货币之债又称为“价格之债”。

简介

货币之债是指以支付一定金额的货币为给付标的的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价金、租金等均为货币之债。货币作为价格的计算标准,代表一定的购买力,因而货币之债又称为“价格之债”。

定义

萨缪尔森在其名著 《经济学》 有关货币的章节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货问题,而每天都碰到它。”由此看来,货币貌似简单,实际上却极其复杂。

然而货币的本质问题是最复杂的问题,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位议员格莱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在研究货币本质中受到欺骗的人,比谈恋爱受欺骗的人还要多。”真的是这个样子,直道今天不论是马克思也好,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们也好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4.购买力的暂栖处。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后面4条应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职能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因此,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再贴现政策

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工具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在传导机制上,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相反。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

它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分类

货币之债

货币按其流通力的不同,有通用货币和外国货币两种。通用货币是指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通用力的货币,又称为法定货币。在中国,通用货币为人民币。外国货币,严格而言为非通用货币,在中国尚不能自由流通,但可作为具有涉外因素的债的关系的标的物或者作为兑换、储蓄合同的标的。此外还有一类特种货币,即已经失去流通力的货币,如古代货币、纪念币等,一般只作收藏,虽可作为物成为合同的标的,如互易合同、买卖合同的标的,但其已不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特征,不能成立货币之债。因而在理解货币之债时,应作狭义理解,即仅指以支付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标的的债。货币之债亦不包括交付代表一定金额的货币的票据的债,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的债应依票据法的规定处理。

对宏观调控

货币之债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控,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调控货币之债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之债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之债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之债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力呛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之债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之债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之债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之债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之债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之债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之债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之债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影响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价。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利率高,公司筹资成本也高,利息负担重,造成公司利润下降,证券收益减少,价格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们宁可选择股票投资方式而减少对固定利息收益金融品种的投资,同时,证券投资者能够以低利率拆借到资金,会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除这两方面原因之外,利率还是人们藉以折现股票未来收益、评判股票价值的依据。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者评估股票价值所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则股价上升。

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比较明显,市场反应也比较迅速。因此要把握住股票价格的走势,首先要对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全面掌握。有必要指出的是,利率政策本身是中央银行货币之债之债之债政策的一个组成内容,但利率的变动同时也受到其他货币之债之债之债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果货币之债之债之债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贴现率降低、中央银行所要求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银行在放松银根,利率将呈下降趋势;反之,则表示利率总的趋势在上升。

(2)调节货币之债之债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之债之债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之债之债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之债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之债供应量更大幅度地减少,证券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证券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证券行情上扬。

(3)选择性货币之债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之债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行情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之债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之债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紧中有松,那么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及优先重点发展的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总的来说,此时贷款流向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并引起证券市场价格的比价关系作出结构性的调整。

特点

1、货币之债不发生履行不能,不适用民法关于履行不能的有关规定。

2、货币之债不会因不可抗力而免责,不适用法律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3、货币之债的债务人履行迟延时,无论其对于迟延有无过失,均应负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