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
释义 | 一、意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不在中央银行的直接控制之下,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央行必须选择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央行可以直接调控,并在短期内可以度量的金融指标作为中介性指标,以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节和控制。 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的标准1.相关性即中间目标必须痛货币政策终极目标高度相关,要具有类似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那种函数关系。 2.可测性即作为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能准确和迅速地进行量的测度 。 3.可控性即中间目标的具体变量应便于货币管理当局运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驾驭和控制 。 4.抗干扰性指所选择的金融变量的变化能够有效抵御其他因素的影响,能够独立发挥作用,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巴伯政策的适当与否和力度 。 三、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一般不止一个,而往往是由几个金融变量组成的中间目标体系,以下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常见的中间目标。 1.汇率以汇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1)使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固定,从而避免通货膨胀;(2)可将本国的通胀预期盯住目标国的通胀率;(3)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自动法则,有助于缓解时间不连续的问题(4)汇率中间目标简单、明确,易于被公众理解。 2.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1)央行根据国内经济状况调整货币政策,制定合适的通胀目标,不必为维持汇率而以国内经济波动为代价;(2)央行政策的信息较透明,货币供应量数字定期公布且时滞较短,这些政策信号固定了通胀预期,有助于抑制通胀;(3)立即对央行货币政策效果进行计量,一直政策制定者的时间不连续行为。 3.通货膨胀率以通货膨胀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1)与汇率目标安排相比,它既有类似于货币供应量目标,使货币政策能对国内经济波动做出政策回应,又具有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相比的优势,央行可使用各种信息而非一个变量来决定最优货币政策;(2)易于被公众理解,具有较高透明度;(3)强化了央行的责任约束,从而降低了央行为扩大产出和就业而实行过度扩张政策造成的时间不连续问题的可能性。 各种中间目标都有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仔细地选择最有效的中间目标。 四、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规划明确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但实际上直到1994年我国才真正将货币供应量做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在1994年以前贷款规模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中间目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