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货币供给机制
释义

货币供给机制的分析框架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和层次

1) 定义: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

2)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工具

2.货币供给模型:M=m*B

1)m=Rc+1/(Rd+Re+Rc+t*Rt)

2)B=C+D

二、两种分析框架:

(一)分别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分析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二)分别从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角度分析

(一)不同主体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A.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上

1)对货币乘数:

a. 央行通过调整Rd(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Rt(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如果准备金率水平提高,使得货币乘数降低,就会冻结商业银行一部分流动性上交央行,无法参与货币创造,降低货币供给;如果准备金率水平下调,货币乘数增大,商业银行会获得一部分流动性可以用于信贷放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b.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为市场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从而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会成本进行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具体的机制是:当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在此引导下提高,增加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超额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分母,增大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但牵马河边易,强马饮水难,主动性不是很强。

3)对基础货币:

a. 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的投放数量,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当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增大贴现窗口放款,这就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这一部分新增的高能货币能够通过货币创造机制形成货币供给。相反,就会回收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

b.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债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国债、回购市场上进行回购交易、发行特别国债、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吞吐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减。

B.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超额准备金率的调整,从而影响到货币乘数的分母。商业银行对于超额准备金率的考虑主要在于对其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上:

1) 超额准备金的成本:即为将其贷放出去或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收益。当市场利率上升,信贷投放的收益率上升,则其机会成本增大;当有价证券收益向好,其投资的资本利得也会增加,机会成本也会增大。

2) 超额准备金的收益:即为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损失。这取决于流动性不足的损失数量的大小、流动性不足的概率,以及从其他渠道补充流动性的可得性。

a. 损失数量的大小取决于在流动性计划中预期的现金资产的支出规模;

b. 流动性不足的概率取决于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或波动范围。

c. 其他渠道补充流动性的成本:再贴现再贷款、同业拆借、证券回购、资产出售、贷款催还或贷款出售、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如果这些渠道借入的成本较低,时间较短,流动性的损失就小。

3)综上所述,超额准备金率与市场利率负相关、资本市场收益负相关、流动性不足的损失正相关。

C.非银行公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在于对现金漏出率、非交易存款的储蓄倾向的调整,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实质上是M0、M1、M2的比较)

1)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该比率的大小决定于公众对于其财富的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财富总量及该种资产形式的财富弹性、资产的相对预期报酬率、资产的相对风险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四大因素。

a.财富总量以及财富弹性:财富总量增长,现金和支票存款都会增加,但二者的财富弹性有区别。现金的财富弹性小于支票存款,从而使得随着财富的增长,现金比支票存款比率下降。

b.资产的预期相对报酬率:一是现金和支票存款的相对报酬率: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零,支票存款的预期报酬率在于支票存款利率的和银行服务的质量。当交易结算电子化程度提高、支票存款利率上升、银行服务质量提高,该比率就会下降。

二是相对于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的敏感性。一般认为支票存款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当证券收益增加,现金、支票存款都会减少,但支票存款会减少快一些,使比率上升。

c.相对风险:现金是最安全的资产,而支票存款存在银行倒闭的风险。当经济动荡,发生银行挤提,则会加大现金资产的持有,增加现金漏出率。

d.流动性:即现金和支票存款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便利性。这取决于公众所处的金融环境的基础设施的覆盖和运行效率和人们的结算习惯,还有地下经济的规模

2)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实际上是M1、M2的比较)

a. 财富总量以及财富弹性:非交易存款的财富弹性大于交易存款

b. 预期收益率:一方面是二者的相对报酬率,另一方面是二者对其他资产相对报酬率的敏感程度。非交易存款的其他资产的敏感程度更高,而交易存款为满足固定的交易需求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从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角度进行分析

1.货币乘数角度的分析框架

1)Rd、Rt:央行

2)Re:商业银行(市场利率、流动性损失大小(支付需求的规模和不确定性、其他渠道借入资金的成本)、央行再贴现率对市场利率的定位、央行各种货币政策的宣示作用对市场利率预期的引导

3)Rc,t:公众现金和交易存款比率、非交易存款和交易存款的比率

a. 财富弹性

b. 相对收益率:1)二者之间;2)相对于其他资产报酬率的敏感程度

c. 风险

d. 流动性(即便利性)

2.基础货币角度的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A1央行持有的有价证券

A2对金融机构的贴现贷款

A3外汇储备、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A4其他资产

A5在途资产

负债:L1流通中现金

L2银行存款准备金(法定、超额)

L3财政性存款

L4央行票据

L5其他负债

E 央行资本金

分析框架:B=C+R=L1+L2——主动方式

=(A1+A2+A3+A4+A5)—(L3+L4+L5+L6+E)——被动方式

L:主动方式方式:

1)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主动进行扩张还是紧缩;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

2) 贴现贷款: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来主动影响银行的贷款需求,从而影响贴现贷款量

2) 被动调整方式

A1政府的预算赤字:发债(增税、发债、赤字货币化)

A2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有双方共同决定,主动性不是很强。

A3中央银行为稳定汇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L4回收流动性

A4、L3、L5对一些短期扰动因素的对冲等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