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霍雷肖·纳尔逊 |
释义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的著名海军将领及军事家,在1798年尼罗河战役及1801 年哥本哈根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带领皇家海军胜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战役击溃法国及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但自己在战事进行期间中弹阵亡。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纳尔逊位列第9位。 中文名:霍雷肖·纳尔逊 外文名:Horatio Nelson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758.9.29 逝世日期:1805.10.21 职业:海军上将 主要成就:被誉为“英国皇家海军之魂” 英国皇家海军之魂备受赏识霍雷肖·纳尔逊 Horatio Nelson(1758.9.29—1805.10.21) 英国海军上将,被誉为“英国皇家海军之魂”。 纳尔逊生于诺福克郡一个小康之家,1771年靠舅父的关系加入海军,很快在军中备受赏识,屡获擢升,至1779年首次任军舰舰长。不过他在美国独立战争完结后一度在西印度群岛惹上官非,返国后又赋闲在家,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法日益交恶,他才在1793年获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带服役。纳尔逊在土伦附近一带参与过几场小型战事,并有份协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岛,但期间失去右眼。后来在1797年的圣文生战役中,他率兵先后登上两艘敌方战舰展开恶斗,因而声名大噪。 失去右臂圣文生战役后不久,纳尔逊在加那利群岛的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进行另一次军事行动时,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国休养。他在翌年1798年复出,带领英军在尼罗河战役重挫法国海军,此后继续留守地中海,协助那不勒斯对抗法国入侵,但后于1800年被召回国。在1801年,纳尔逊再获起用,前往波罗的海,并在哥本哈根战役中击败丹麦海军。此后,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伦的法国舰队驶离地中海,但不成功,双方于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开追截,最终法国舰队成功逃逸。纳尔逊返国稍作休息后,在1805年9月再度出击堵截位于加的斯的法、西联合舰队,并在10月21日爆发特拉法加战役,纳尔逊在战事中取得英国海军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胜利,但他自己却中弹阵亡,身后遗体运返英国,落葬于圣保罗大教堂。 崇高地位虽然纳尔逊与汉弥尔顿爵士夫人艾玛的风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来不少闲言蜚语,并成为舆论的焦点。不过自去世以后,纳尔逊被国人普遍视为伟大的军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纪中叶开始得到加以宣扬,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成为大英帝国与英帝国海上霸权的象征之一。即使到现代,纳尔逊在不少英国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现今位于伦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广场,即为纪念纳尔逊而在1843年建成的。 简介霍雷肖·纳尔逊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军指挥官。他的行为准则、英勇品格和高超的航海技术直到今天还是海军军官学习的楷模。纳尔逊有统领世界上最庞大和经过最好训练的海军的优势,率领这支海军一直以出色的谋略智取敌人并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重大胜利。纳尔逊是开明的领导人,对愚蠢的人没有耐心,对于他认为愚蠢的命令不予理睬。纳尔逊对部下关怀备至,他们对他的每一项决定都很推崇。 霍雷肖·纳尔逊 出生地点:英国诺福克郡伯纳姆村 死亡地点:西班牙特拉法科角 国籍:英国 隶属:英国皇家海军 服役起止:1771~1805 军衔:白旗海军中将 参与战役:圣文生角战役、尼罗河战役、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战役、哥本哈根战役、特拉法加战役。 生平早年生涯霍雷肖·纳尔逊是英国帆船时代最著名的海军将领,军事家。1758年9月29日,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伯纳姆索埔村(Burnham Thorpe)的堂区牧师寓所,也正是在这一年,英国政府批准建造胜利号战列舰。父亲埃德蒙·纳尔逊牧师(Reverend Edmund Nelson,1722年-1802年)为当地的堂区牧师,母亲为凯瑟琳·索克令(Catherine Suckling,1725年-1767年),是西敏荣誉领俸牧师莫里斯·索克令博士(Reverend Dr Maurice Suckling)之女。凯瑟琳·索克令本身为已故英国首相罗伯特·沃波尔爵士(即第一代奥福德伯爵)的其中一位侄外孙女,亦是辉格党政治家第二代奥福德勋爵(2nd Lord Walpole,1723年-1809年,后晋为第一代奥福德伯爵)的表妹。第二代奥福德勋爵同时是纳尔逊的教父,因此父母为纳尔逊起名时,取用其教父的教名“霍雷肖”(Horatio)。纳尔逊的父母在1749年5月11日结婚,共生有11位孩子,纳尔逊排行第六,但十一名孩子中仅有八位存活下来,当中纳尔逊是家中第三位没有夭折的孩子。纳尔逊9岁丧母,故家中大小皆要由父亲一力承担。纳尔逊幼年时入读位于诺维奇的英皇爱德华六世文法学校,后来再转到北沃尔沙姆(North Walsham)的约翰·帕斯顿爵士学校(Sir John Paston's School)继续学业,可是他在12岁那年中途辍学。纳尔逊是家里八个孩子的第三个,他9岁时母亲去世,这个大家庭就由他父亲一肩担起。12岁那年,他作为一名海军军校学生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并到了他舅父沙克林任舰长的舰上当实习生。他随舰一起远航,获得了很多船 驾驶和海上生活的经验。沙克林利用他的影响使纳尔逊来到Carcass号上,随它参加了北极探险,使年仅14岁的纳尔逊获得了在冰海航行的经验。 沙克林升任皇家海军审计官,他的影响更加速了纳尔逊在海军中的晋升,纳尔逊勤奋好学,他很快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而又能干的年轻军官。 投身海军在1770年秋天,福克兰危机爆发,皇家海军受命动员防范与西班牙爆发海战,纳尔逊任职海军的舅父,海军上校莫里斯·索克令(Captain Maurice Suckling,1726年-1778年)遂获奉命指挥停泊于查塔姆港,拥有64门炮的三等战舰HMS合理号(HMS Raisonnable),以准备随时奉召出征。自少便希望出海的纳尔逊于是趁此机会加入皇家海军,在1771年1月1日,年仅12岁的他正式以普通海员及艇长身份到舅父麾下的合理号服役,登舰后不久又获委为海军候补少尉,接受正式训练。 但不久以后,福克兰危机不战而解,索克令遂内调回泰晤士河指挥HMS喜悦号(HMS Triumph)。有见在内河工作无助海员训练,索克令安排纳尔逊到一艘由其旧部担任船长的商船工作,并出发到西印度群岛一带。纳尔逊出海14个月后返回英格兰,但这次的出海没有带来特别愉快的经历,相反,他还一度对继续投身海军的选择有所保留。在1773年,纳尔逊成功争取到海军上校史格芬顿·路特维奇(Captain Skeffington Lutwidge)指挥的HMS卡尔卡斯号(HMS Carcass)任职,参与北极探险,以试图找寻通往印度的不冻航道。纳尔逊所属的船队虽然避过斯匹次卑尔根岛一带的冰雪,但始终也无功而还,而纳尔逊在一次未经批准的探险行动中,更差点为北极熊所伤。 在1773年10月返抵英格兰后,纳尔逊在舅父安插下转到属于巡防舰的HMS海马号(HMS Seahorse)服役,并随舰前往印度。在舰上服役两年期间,他先后到过马德拉斯(今清奈)、加尔各答、锡兰(今斯里兰卡)、孟买及伊拉克的巴士拉等地,但到1775年秋天因疟疾危殆而启程返国,1776年9月乘巡防舰HMS海豚号(HMS Dolphin)到达英格兰。这时的纳尔逊虽然一度显得憔悴和落寞,但当他得知舅父获擢升为海军管制官(Controller of the Navy)后,病情旋即大大改善,并且获委任为HMS伍斯特号(HMS Worcester)的署理海军上尉。 纳尔逊于1777年4月在海军办公室参加海军上尉试,在任职海军管制官的舅父担任主考官之情况下,他顺利通过考试,并在考试翌日获委任为海军少尉,发到海军上校威廉·洛克尔(Captain William Locker)麾下的巡防舰HMS洛斯托夫特号(HMS Lowestoffe),前往牙买加。洛克尔早年曾师从于爱德华·霍克爵士(Sir Edward Hawke),并素仰霍克以大胆及进取著称的海军战术。纳尔逊本身也相当钦佩洛克尔的军事才能,两人在日后成为好友之余,纳尔逊更在后来的回忆中称赞洛克尔是他的启蒙老师。 美国独立战争纳尔逊最初随洛斯托夫特号出发前往西印度群岛的牙买加,当时时值美国独立战争,故该舰的主要任务是从海路堵截革命份子,但在1778年2月法国加入对英国宣战后,新任牙买加总司令彼得·帕克爵士(Sir Peter Parker)将他收归旗下,并在旗舰上供职,至于他原本在洛斯托夫特号的职务则由海军上尉库斯伯特·柯灵乌(Lieutenant Cuthbert Collingwood,后为柯灵乌勋爵)接替。在1778年10月,纳尔逊获悉舅父的死讯,虽然这位舅父生前对他提携有加,但这时的纳尔逊已可凭借自身的才华,引来上司的赏识。在同年12月,他获派往双桅横帆船HMS獾号(HMS Badger)任职中校,巡戈蚊子海岸一带,及至1779年6月获擢升为海军上校,并获委任巡防舰HMS欣钦布鲁克号(HMS Hinchinbrook)的船长,当时时年仅21岁。 尚在等待欣钦布鲁克号抵达牙买加时,纳尔逊有份参与当地皇家港的防卫建设,以防法国海军攻击。在9月1日,他正式接管欣钦布鲁克号,并再度出发前往蚊子海岸。由于其时西班牙亦已对英国宣战,时任牙买加总督约翰·达林少将(Major-General John Dalling,后为爵士)遂计划对中美洲用兵,企图经蚊子海岸取道圣胡安河,再到达尼加拉瓜湖。熟悉当地的纳尔逊被指派参与这次行动,协助军队探路登岸。在1780年3月24日,军队登陆圣胡安河口一带的沙滩,但士兵多不谙河道航行,故纳尔逊连同50名水手及海员自告奋勇,结伴同行,溯河而上。其时属于旱季,河床水位低浅,使航行甚为困难,不过军队仍成功在4月10日抵达圣胡安唯一一座的防御雕堡。纳尔逊当初建议立即进行攻城,但受将士反对,结果军队围城18日后才攻陷雕堡,堡内西班牙人出城投降。然而在城陷不久以后,当地开始暴雨连连,军中大批士兵染上热带病,死伤忱籍,连纳尔逊也不例外,他被人用独木舟送返岸边以后,再乘船回牙买加接受治疗,但病情却愈益恶化,同年9月遂乘坐由友人威廉·康沃利斯上校(Captain William Cornwallis,后为爵士)指挥的HMS狮子号(HMS Lion),动身返国。 返国后,纳尔逊在巴斯休养了一段日子,病愈后回家乡伯纳姆村小住,探望家人后,再于1781年秋天出任巡防舰HMS阿尔伯马尔号(HMS Albemarle)的舰长,参与在北海海域护送船队的任务。至1782年4月,他再受命出发护卫一支船队横越大西洋,前往纽芬兰的圣罗伦斯,然后再到波士顿,途中险遇一支由四艘法国战列舰组成的分遣舰队。纳尔逊在9月抵达魁北克,11月转抵纽约,并在当地结识英皇乔治三世之子威廉·亨利王子(后为威廉四世),两人后来成为毕生好友。随后,纳尔逊再乘阿尔伯马尔号转到西印度一带,联同另外三艘小型战舰,企图袭击特克斯岛上的法国驻军,但不成功。行动失败后不久,英、法、美媾和的消息传至,纳尔逊唯有在1783年6月返国。 战后的纳尔逊一度赋闲在家,于是打算学习法文。在1783年10月,他与一位军中友人前往法国圣奥默尔(Saint Omer),但在当地却未有认真学习,未几就在1784年1月回到英格兰。纳尔逊一度有意参选下议院,并表态支持小威廉·皮特,可是未能觅得合适选区出选。两个月后,他获军方委任指挥HMS北风神号(HMS Boreas),前往背风群岛。虽然当时英国已经承认美国独立,但基于国会方面未就《航海法案》作出相应修订,结果理论上如果这一带的英国殖民地臣民如向外国(包括美国)通商,即属违法。由于背风群岛一带主要生产经济作物,本身十分依赖来自美国的食物及原料入口,故此法案一旦严格执行,将迫使他们不得不负担高昂的运费,向英国本土、爱尔兰及加拿大等地入口粮食和原料,可导致平时的生活开支暴涨三倍,假如发生饥荒,情况则更见严重。有见及此,当地殖民地政府未有认真执行《航海法案》,对于居民与美国商船通商不加追究。然而,纳尔逊抵达背风群岛后,却雷厉风行,严格执行《航海法案》,并联同海军上校库斯伯特·柯灵乌等人扣查多艘企图与殖民地通商的美国船只。纳尔逊的扫荡行动招来其上司,即西印度群岛英军总司令理查·休斯爵士(Sir Richard Hughes)及安提瓜总督托马斯·谢莱爵士(Sir Thomas Shirley)的相当不快,而当地居民亦对其行动甚表反感。不久以后,更有遭扣押的美国商人入禀法院,状告纳尔逊非法扣查船只,要求对他处以监禁刑罚。诉讼期间,纳尔逊还被禁止上岸,结果只好一直待在北风神号上等待判决。 尽管如此,纳尔逊仍然在诉讼期间到访尼维斯岛,并在1785年春天于该岛邂逅守寡少妇法兰西斯·“芬尼”·尼斯贝(Frances "Fanny" Nisbet),两人相识一段时间后决定订婚。及至1786年11月,纳尔逊的好友威廉·亨利王子到访背风群岛,这时已成为巡防舰海军上校的威廉·亨利坚持指定要纳尔逊带他在群岛一带游历,同时法院裁定他罪名不成立,这才打破他在群岛的孤立地位。在1787年3月11日,纳尔逊及法兰西斯在威廉·亨利王子的见证下,于尼维斯岛结婚,未几,纳尔逊在西印度群岛任满离开,遂于同年6月乘北风神号回国,至于法兰西斯则在稍后时间乘一艘商船跟随。在此后大约五年的时间中,纳尔逊与妻子主要在英格兰定居,靠领半薪过活,主要时间都待在诺福克郡和父亲一起,由于他在诉讼其间的讼费要由政府承担,令海军部对他有所保留,加上承平时期较少舰只服役,使他一直也找不到服役的机会。 地中海生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局势日益不稳,才使得纳尔逊获重新起用。1793年1月,海军部委派纳尔逊指挥停泊于查塔姆港、拥有64门炮的HMS阿伽门农号(HMS Agamemnon)。到2月1日,法国正式向英国宣战,英国加入第一次反法同盟,战幔旋即拉开。在同年5月,他的阿伽门农号加入由塞缪尔·胡德爵士(Sir Samuel Hood,后为胡德勋爵)统领的地中海舰队,开赴土伦拦截法国海军。在8月,土伦人民因反对雅各宾党的恐怖统治,于是开城迎接英军,要求英军守城防卫土伦。由于胡德军员有限,纳尔逊被委派前往那不勒斯,向国王费迪南四世求援。纳尔逊在10月返回土伦后,获调到由海军准将罗伯特·林茨(Commodore Robert Linzee)任指挥的分遣舰队,至10月22日驶至萨丁尼亚对开海域时,遇上一支由法国巡防舰组成的分遣舰队。[3]纳尔逊的阿伽门农号一度与拥有40门炮的法舰墨尔波墨涅号(Melpomene)互相开火,但纳尔逊一方寡不敌众,最后在其他英舰协助下逃出。此后,纳尔逊与林茨转到突尼斯,试图拉拢当地统治者的支持,但却发现法国已早到一步,无功而返。步入12月,英方主将胡德因不敌法军而决定撤离土伦,标志着英军在土伦战役中败退,而当年圣诞节身在来亨(今利佛诺)的纳尔逊,则负责收容由土伦逃来的大批难民。 在1794年1月,胡德委托纳尔逊出兵封锁受法国管治的科西嘉岛,与科西嘉反法领袖巴斯夸·帕欧里及其支持者合作。可是,这次行动却未能得到陆军配合,其中陆军将领大卫·邓达斯(David Dundas,后为爵士)更拒绝予以支援。尽管如此,胡德依旧计划派兵向科西嘉岛的巴斯蒂亚发动围城,而且只派出分遣舰队辖下的海军陆战队,没有陆军协助。在4月4日,纳尔逊带领这支军队登陆科西嘉,5月23日成功使巴斯蒂亚的守军投降。[3]同年6月,纳尔逊又转到卡尔维进行另一次攻城,这次的行动得到陆军的协助。在7月12日,纳尔逊在战事中被敌军投掷的乱石击中脸部,造成右眼永久失明,[1]而卡尔维的法军一直坚守至8月10日,方才投降。此后,纳尔逊的阿伽门农号在冬天主要游走于来亨、热那亚及科西嘉等地,期间曾参与行动封锁普罗旺斯一带的海岸,以及在来亨修补舰只。 在1795年3月,驻扎于土伦的17艘法国战列舰组成舰队,试图突破英方防线,及重夺科西嘉岛。当时署理地中海舰队总司令一职的海军中将威廉·霍特汉姆(Vice-Admiral William Hotham,后为霍特汉姆勋爵)闻讯后,立即派出手下15艘战列舰出击拦截,而其中一艘更是从法军手上俘获的。后在3月13日及3月14日的战事中,英方再从败逃的法军中夺多两艘战舰。在连场战事中,纳尔逊指挥的阿伽门农号多番乘胜追击,直击法军,成为英方致胜原因之一。不过,纳尔逊却对霍特汉姆相当不满,他批评霍特汉姆过份守成,太早将他召回,以致错失再下一成,全歼敌舰的大好机会。随后在7月14日的战事入面,英军再从法军手上俘获多一艘战舰,但纳尔逊带头追击敌舰至敌方沿岸一带时,再次被霍特汉姆召回,使他对霍特汉姆愈益反感。法军重夺科西嘉的计划失败后,纳尔逊被改派指挥一支小分遣舰队,负责支援奥地利陆军,另外还决定封锁虽然表面保持中立,但却日渐亲法的热那亚港口。纳尔逊封锁热那亚全凭个人决定,事前未有通知上级,行动随时不获英政府承认,甚至要负法律责任,但最后行动未有招来话柄。在1795年夏天,纳尔逊的舰队主要在来亨海岸一带支援奥地利陆军,数度与法舰展开零星战斗,而奥地利军的消极表现令纳尔逊感到失望。同年11月尾,奥军复被法军大败,撤回内陆,纳尔逊惟有无功而退。 在1796年1月,约翰·查维斯爵士(Sir John Jervis,后为圣文生伯爵)接任地中海舰队总司令,纳尔逊旋即获得查维斯的信任及重用。在同年4月,查维斯擢升纳尔逊为海军准将,6月他再获任命指挥拥有74门炮的HMS上校号(HMS Captain),而原先指挥的阿伽门农号则返回英国维修。到8月,查维斯更破格任命纳尔逊为署理海军少将。与此同时,地中海的局势却不断恶化,一方面,法军在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的带领下进军意大利北部,另一方面,西班牙因为时局而被迫加入法国一方作战,使到地中海舰队处于恶劣形势。是年秋天,英政府内部决议放弃科西嘉,下令将舰队撤离地中海。不过,由于通讯落后,政府一时未能将消息立即传至地中海,结果很多重大决策要由查维斯及科西嘉副王吉尔伯特·艾略特爵士(Sir Gilbert Elliot,后为明托伯爵)决定。在纳尔逊的坚持下,艾略特在10月撤离科西嘉岛所有英军,并运走巴斯蒂亚的物资,移师至英军在地中海的最后根据地厄尔巴岛;至于地中海舰队则撤退到直布罗陀。正因为纳尔逊等人及时撤走科西嘉岛上的军员物资,才避过法国海军的来袭。 为营救孤守厄尔巴岛的艾略特等人,纳尔逊在12月15日带领两艘巡防舰出发拯救,在途中遇上两艘西班牙巡防舰,经过激战后,纳尔逊指挥的HMS米内娃号(HMS Minerve)俘获对方的圣撒比纳号(Santa Sabina)及该船船长唐·雅各布·斯图尔特(Don Jacobo Stuart,詹姆斯二世的一名曾孙)。战后翌日,纳尔逊复遇上一支西班牙舰队,于是只好放弃所有俘获品逃遁。至12月25日圣诞节,纳尔逊终于抵达厄尔巴岛的费拉约港(Porto Ferrajo),接走艾略特及其他海军物资,但陆军主将却以未有命令为理由坚持留守。纳尔逊在1797年1月29日驶回至直布罗陀一带海域,因接报英、西舰队驶过直布罗陀海峡而决定加速追赶,但未有发现,最后在2月13日回直布罗陀与查维斯会合,回到上校号指挥。 纳尔逊在圣约瑟夫号上主持受降式。 查维斯一直有留意西班牙海军的动向,而就在纳尔逊与之会合的翌日,即1797年2月14日早上,英方在大雾中侦测得西班牙舰队出没于圣文生角以西约25英里海域,一直守候的英方舰队随即出击,史称圣文生战役。当日查维斯并不清楚西班牙海军的确实阵容,只见对方舰队共战列舰队大约27艘,分两队迎来,规模较少的一队属护卫舰队,敌方另有22艘较小型的战舰,其中17艘属于主力。查维斯最初估算西班牙会派出29艘战列舰对付他手下的15艘战列舰,但眼见敌方舰只数量比想像中少,加上敌方舰只设备落后,他立即下命令率舰切入两队西班牙舰队之中,然后乘风向“包抄”(rolling up)敌方主舰队后部进行攻击。查维斯的计划最初进展顺利,但这时负责统领西班牙护卫舰队的海军中将唐·胡安·祖亚昆·莫雷诺(Vice-Admiral Don Juan Joaquín Moreno)却冒死反击,试图留难查维斯及他附近的英舰,至于西班牙总司令唐·何塞·德·科尔多瓦(Don José de Córdoba y Ramos)的主力舰群虽然因此一时失去支援,但却趁机会反攻英方舰队后方,试图翻身扭转局势。 有见局势逆转,查维斯随即命令海军少将查尔斯·汤普森(Rear-Admiral Charles Thompson,后为爵士)及其后军抢风转向以应对敌方变阵,可是汤普森却迟迟未有听命,只有纳尔逊的上校号当机立断,见势转向脱离舰队,再与英方前军会合,向西班牙主力舰群的背风面驶去,以期制约敌军活动。继纳尔逊及部份英舰开向敌军主力舰群的背风面后,其余英舰则驶往敌方主力之迎风面,两者形成夹击之势,双方随即陷入激烈战斗。当中纳尔逊麾下的上校号与敌方的圣尼古拉斯号(San Nicolas)及圣约瑟夫号(San Josef)展开近距离恶斗,而库斯伯特·柯灵乌上校指挥的HMS卓越号(HMS Excellent)则驶到另一边向敌军发炮,一时漫天炮火,更有敌方战舰应接不暇而相撞。眼见自己的上校号损毁不堪,纳尔逊遂趁机会率一队人马跳上敌方的圣尼古拉斯号,与敌军埋身肉搏,拼死进行血腥决斗;而紧邻在旁、体积更大的圣约瑟夫号眼见圣尼古拉斯号被纳尔逊等人登上,也不顾英舰炮火攻击,全力向上校号及圣尼古拉斯号发炮,以企图驱散英军。然而,在没多久后,纳尔逊再率部下成功闯上圣约瑟夫号甲板,进行新一轮的血腥搏斗,最后纳尔逊重创圣约瑟夫号舰长,两舰唯有投降。圣文生战役持续至日落时份方告结束,最终以西班牙彻底战败告终,而英方更从西班牙手上俘获四艘舰只,不过,西班牙的首要主力、拥有四层的圣三一号(Santissima Trinidad),却在战事中侥幸逃逸。 尽管英军在圣文生战役胜出,应归功于整体团队合作无间,但纳尔逊在战事中当机立断,配合总司令的谋略,离队往敌军直冲、以及身先士卒,先后登上两艘未投降的敌舰进行埋身肉搏,实属英国史无前例。纳尔逊在战事的贡献对英军胜出发挥一定影响,其表现更令众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中,艾略特爵士全程在另一艘巡防舰上目睹了纳尔逊整个作战过程,而其部将陆军上校约翰·德林沃特(Colonel John Drinkwater)事后更被派往访问纳尔逊,对战事过程作详细纪录;另一方面,纳尔逊自己也对圣文生战役的作战过程加以笔录,并寄给身在英国的故友洛克尔上校。这些著述很快就在英国相继出版,以及经传媒大肆报道后,引起社会极大回响,一时之间,纳尔逊成为了全国上下热烈追捧的英雄人物,深受国民爱戴。查维斯一行人凯旋返国后,随即获得英廷封赏,其中总司令查维斯获封世袭伯爵,成为圣文生伯爵,不少将领也因军功获封世袭从男爵。纳尔逊曾经公开表示希望获勋从男爵,但由于他膝下犹虚,加上从男爵爵位并不附带星章和绶带,结果他在5月27日获勋KB勋衔,另外,他早前在2月20日再获正式擢升为海军少将。 失去右臂自圣文生战役后,西班牙舰队撤退到加的斯,圣文生伯爵(即之前的查尔斯爵士)遂拟定计划封锁加的斯,以及迫使西班牙舰队出海。为加大封锁力度,他又特命驻防近岸的纳尔逊率舰在加的斯口岸处驻扎。可是在1797年5月及6月,皇家海军位于英国斯皮特黑德(Spithead)及诺尔(Nore)的舰队发生叛变,一度使本土海域的海军陷于瘫痪。事变平息后,由于圣文生的地中海舰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因此不少未受影响的舰只随即被调往其麾下服役。其中一艘叫HMS忒修斯号(HMS Theseus)的战舰加入时,军纪尤其弛废,该舰舰长即被撤换,改由纳尔逊任该舰指挥。纳尔逊就任时,只带同他的旗舰舰长拉尔夫·维莱特·米勒(Ralph Willett Miller)及数名随员,但不出两星期后,纳尔逊等即赢得舰上军心,士气大振,使军纪恢复。虽然如此,不少新近调来的舰只,军心仍然不稳,对整支舰队构成不稳定因素。在7月3日至7月4日间的晚黑时份,圣文生派出一艘炮舰,由几艘小船护卫下炮轰加的斯,但在数天以前的一次同类型军事行动中,就发生过小舰拒绝服从命令驶近西班牙的炮艇,所以在今次行动中,纳尔逊亲自乘坐一艘驳船带领炮舰前进,而且再与敌军进行埋身血斗,期间他两度险遭敌军以短弯刀劈头,但都被一位名叫约翰·西克斯(John Sykes)的艇长营救,伸出手臂为他挡了两刀,才得以逃过大难。事后纳尔逊传令褒扬西克斯的英勇行为,而且将他擢升,一时使军心为之一振。 纳尔逊右臂重创后,由部下救走。 此后,英军再对加的斯作出两次轰炸,但战况未有多大进展,圣文生及纳尔逊遂转移视线到其他军事行动。当时英军接报,指一艘载满财宝的西班牙商船正停靠于加那利群岛的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于是立即拟定计划,试图俘虏船上财宝及船员,以大挫西班牙的士气,而任务则落入纳尔逊手中。在7月22日,纳尔逊两度率兵试图登陆圣克鲁斯,可是行动不单止失败,而且还使敌方有所警觉,加强防范。未几,有变节者向纳尔逊提供线报,表示时机已经成熟,纳尔逊遂第三度出击。这次纳尔逊计划直接在黑夜中进攻圣克鲁斯,以求以捷雷不及掩耳的形势拖垮敌军布防。虽然加那利群岛总督安东尼奥·古铁雷斯将军(General Antonio Gutiérrez)手下只有大约800名士兵,而市内民兵也不持械,不过英军却低估了敌方的实力。纳尔逊当晚派1,000人登陆圣克鲁斯的防波堤,但出乎意料之外,防波堤上的100名守军训练有素,再加上水流急湍,使英军难以登岸,最后只有纳尔逊等小部份人成功登陆。纳尔逊甫上岸,即被敌人伤及右臂,结果由养子约书亚·尼斯贝上尉(Lieutenant Josiah Nisbet)救上一艘小艇,然后再送返忒修斯号救治,最后他在舰上接受手术,切除右臂。虽然纳尔逊被救返忒修斯号,但他的部下海军上校托马斯·特罗布里奇(Captain Thomas Troubridge,后为爵士)及其他留在防波堤的英军却全数被俘,他们经谈判投降后,获准返回所属英舰。而落败的纳尔逊与古铁雷斯书信往来一番后,终在7月27日启程返回大本营。 身心俱疲的纳尔逊在战事后回到英格兰休养,不过失去右臂的他仍然是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他在圣克鲁斯的军事失误则被认为是其他人的过失。纳尔逊所到之处,无不受普通百姓和其他战友热烈欢迎,使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但他失去右臂后余下的痛楚,却一直至同年11月拆去结扎线后才舒缓下来。纳尔逊当年在伦敦过冬及游览,继续受到热情款待,与此同时,他非常渴望重返前线服役,于是在1798年4月10日获准出发往加的斯海域与圣文生会合。 战争简史1778年,沙克林去世,次年,纳尔逊被任命为Hinchingbroke号舰长。胡德海军上将又在纳尔逊的军事生涯上帮了他一把,他任命纳尔逊为Alemarle号舰长并带年轻的威廉王子(后来的威廉四世国王)前往西印度群岛。 1789年,法国大革命把人们的焦点引向了欧洲大陆。纳尔逊一直同情在他家乡的农民的遭遇。随着战争威胁的升级,纳尔逊受命指挥阿伽门农号,后又调往Chatham号。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处死,这使战争已不可避免。 阿伽门农号归属胡德勋爵的地中海舰队。1794年,纳尔逊正忙于执行封锁和围攻土伦的任务。在围攻科西嘉岛的Calvi时,一发炮弹打在他面前,飞来的弹片和碎石打瞎了他的右眼。不久,Hotham海军中将接替胡德任地中海舰队司令。阿伽门农号参加了与法军的战斗,纳尔逊俘获了Ca Ira号。但他并不满足Hotham的命令,并请求采取进一步行动,但Hotham却满足于现状而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在地中海舰队划归杰维斯海军上将前,纳尔逊执行Hotham的命令,封锁法国南部海岸。 杰维斯指挥很灵活,允许他的部下依据情况自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的部下更加主动。杰维斯是个纪律严明的人,他做事从不拖拉,对不称职的部下决不留情。他注意到了纳尔逊的热情,并利用自己的影响使纳尔逊提前晋升海军准将,这样纳尔逊就可以指挥一支独立的小规模分舰队。 1797年2月14日,英国地中海舰队(15艘主力舰)在大西洋圣文森特角同西班牙舰队(27艘主力舰)遭遇,展开一场激战(圣文森特角海战)。在这次战斗中纳尔逊果断采取行动,违抗杰维斯的命令,支身脱离队形冲向西班牙舰队,拦住其去路,并且率舰勇敢的逼近敌舰,两次率兵冲上敌舰与敌人展开肉搏。纳尔逊的行动为英国舰队取得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此战后,纳尔逊被晋升为海军少将,获得了勋爵封号。 1797年7月,纳尔逊在进攻西属加那利群岛的特拉里夫岛时,因右肘中弹而失去了整条右臂。 1798年初,康复后的分胤舰队,担任地中海分舰队司令。同年8月1日夜,他率部突袭了泊于阿布基尔湾的法国舰队,大获全胜。被英王加封为男爵。 1800年底,沙皇俄国、瑞典和丹麦组成武装中立同盟,共同对付英国。为瓦解它们,在1801年3月,帕克海军上将率53艘战舰组成的舰队驶入厄勒海峡。同年4月2日,纳 尔逊率一支分舰队向丹麦舰队发起进攻。战斗初期,由于丹麦舰队有组织的抵抗,英军受到重创,帕克命他战斗,但纳尔逊不予理睬,继续进攻,在英国战舰的猛烈打击下,丹麦舰队损失惨重,被迫投降。纳尔逊乘胜追击,将瑞典舰队和俄国舰队也赶跑。彻底摧毁了三国同盟。纳尔逊因功被受予子爵,并接替帕克,升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 1803年5月,纳尔逊出任地中海舰队司令,以对付法西联合舰队。1805年10月19日,法西联合舰队驶离西班牙加的斯港,企图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这时,纳尔逊已等候在加的斯以西的特拉法加海域。10月21日拂煦,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特拉法加海战开始了。参战的法西联合舰队有战舰33艘,英国舰队有战舰27艘。他指挥的地中海舰队,摒弃传统的战列线战术,采取分队穿插的机动战术(称为“纳尔逊战法”)。战斗在下午4时许结束,英国舰队获胜,法西联合舰队33艘战舰中,8艘被击沉,12艘被俘,人员死伤和被俘达7000余人。英国战舰无一损失,仅伤亡1600余人。但不幸的是,在战斗中,纳尔逊被法舰“敬畏”号上的步枪手击中身亡,年仅47岁。 纳尔逊在长达35年的海军生涯中,长期漂泊在大洋上,身经大小战斗不下百余次。 他作战英勇顽强,在军事上敢于破除旧教条,突破传统的战略战术原则,善于在战斗中发挥独创和主动精神,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纳尔逊风格”。 作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列颠民族英雄,他与威灵顿,丘吉尔齐名,是英国历史上的三大英雄之一。 英勇殉职1805年10月19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驶离西班牙加的斯港,企图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得知消息的纳尔逊早已指挥英国舰队守候在加的斯以西的特拉法尔加海域。10月21日拂晓,双方打响了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参战英国舰队有27艘战舰,法、西联合舰队有33艘战舰。 早上6时20分,纳尔逊下令“准备战斗”。法、西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为便于己方能够随时撤入加的斯港,下令舰队180度转向。这不仅严重影响士气,而且造成联合舰队的队形陷入混乱。趁此机会,纳尔逊下令发起进攻,他将舰队分为上风和下风两个纵队,分别由自己乘坐的旗舰“胜利”号和科林伍德乘坐的“皇家君主”号担任先导舰。 战斗开始后不久,科林伍德的“皇家君主”号率领的下风纵队突入联合舰队阵线,在重伤了法舰“圣安娜”号后陷入重围,情况危急。纳尔逊的“胜利”号立即从北面发起进攻,袭击联合舰队的中部,将其拦腰斩断。大约12时30分,“胜利”号转至联合舰队旗舰“布桑托尔”号后方,一阵齐射后摧毁了“布桑托尔”号的火炮甲板。法舰“敬畏”号上前援救,同“胜利”号一起脱离了战线,其他英国战舰趁机冲入联合舰队阵线。 法舰“敬畏”号船员接受过良好的步枪射击和登船作战训练,同“胜利”号进行了残酷的接舷战,在甲板上指挥作战的纳尔逊不幸被“敬畏”号上的狙击手击中,身负重伤。但此时英国舰队已经将联合舰队分隔包围,胜败已成定局。“敬畏”号不久后投降。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血战后,下午4时30分,联合舰队旗舰“布桑托尔”降下了指挥旗,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正式投降。 此时,躺在“胜利”号船舱内血流满地的纳尔逊已经奄奄一息,那颗击中他的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肺,射入了脊椎。当得知自己赢得了这场伟大海战的胜利时,他终于闭上了双眼。临终前,他要求剪下一缕自己的头发,和订婚戒指一起送给未婚妻艾玛。“胜利”号上所有火炮随即进行了一次齐射,以缅怀这位英国最伟大的海军将领。 归葬英国桅杆破损的胜利号在战事后于10月28日被拖回直布罗陀,而船上则安放著纳尔逊的遗体。由于舰上没有棺材,加上防腐需要,纳尔逊的遗体最初要安放在一个烈酒酒箱内,并由专人看守。抵达直布罗陀后,他的遗体改放入一个边线镶上铅的棺木,棺内注入烈酒。胜利号修复以后,纳尔逊的灵柩随舰运回英国,并在诺尔托运上岸。他的遗体在英国被放到另一个木做的棺木,木材则来自当年于尼罗河战役中焚毁的法军旗舰东方号。随后,他的灵柩被安放到皇家海军辖下的格林威治医院大画厅,停灵三日,期间大批民众到场悼念,场面几乎失控。到1806年1月8日,在胡德勋爵(即之前的胡德爵士)、彼得·帕克爵士及威尔士亲王的看守下,纳尔逊的灵柩经泰晤士河运往伦敦白厅,晚上运抵海军部安放一晚,当晚由纳尔逊的随舰牧师斯科特守夜。 翌日1月9日上午,纳尔逊正式出殡,遗体停放于一个相当精巧的灵柩台上,在仪仗队护送下由海军部出发,徐徐运送至圣保罗大教堂。仪仗队中除了包括32名海军将领、超过100名海军上校外,还有10,000名军人结队游行,沿途大批民众夹道伫立旁观。纳尔逊的灵柩到达圣保罗大教堂后,教堂内举行长达四小时的葬礼,纳尔逊的灵柩最后长眠于教堂内一个地下石棺,位置正好在教堂圆穹的正下方。纳尔逊落葬时,原本会连同胜利号的数面船旗一同陪葬,不过胜利号的船员最后保留了这些船旗,并将它们一一撕成细块,由每人收藏,以作为对纳尔逊的纪念。 纳尔逊死时并无留下子嗣,因此他的子爵爵位及在1798年册封的男爵爵位在他死后即告断绝,不过他在1801年另一个获封的男爵爵位、以及双西西里的勃朗特公爵爵位,则由他的胞兄威廉·纳尔逊牧师(Rev. William Nelson,1757年-1835年)继承,是为第二代纳尔逊勋爵及第二代勃朗特公爵。在纳尔逊身后不久,英廷为答谢其生前贡献,再于1805年11月25日向其胞兄奖授子爵及伯爵爵位,使他进而成为第一代纳尔逊伯爵(1st Earl Nelson)。 精神纳尔逊精神尽管失去了纳尔逊这位领袖,但英国皇家海军却一代代地传承着“纳尔逊精神”。1811年3月13日,在里萨海战中,霍斯特上校率领一支4艘战舰的英国分遣舰队被数量两倍于己的法国、意大利联合舰队包围。危急关头,霍斯特在旗舰上打出旗语“记住纳尔逊”,让英舰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垮了联合舰队。 在特拉法尔加之战后的100年,1905年,崇拜纳尔逊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命令他的旗舰三笠号战列舰升起当年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曾经升起的Z字旗,指挥拥有4艘战列舰的舰队一举摧毁了拥有7艘战列舰的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这在当年的日本海军曾经传为佳话。 铜像在今天,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上还矗立着纳尔逊的铜像,他在特拉法儿加战役中的旗舰胜利号也在为保护船体不被压坏而将主炮更换为木质模型之后,永久陈列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上,以供后人参观。 影响英雄色彩纳尔逊被认为是杰出的海军军人及军事家,在英国军事史上与马尔博罗公爵及威灵顿公爵齐名。他与属下建立深厚友谊、战略大胆得宜、屡次带领英国胜出重要海战,化解危机,并为此先后失去右眼、右臂、甚至赔上自己的性命,因而被不少人视为英雄人物。他的英雄色彩更启发后世的德意志帝国及大日本帝国,藉以唤起爱国情绪。不过,受到他与艾玛的婚外情影响,纳尔逊的英雄色彩其实在19世纪初年一度遭人淡忘,但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者慢慢隐去这段历史,他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爱国精神在19世纪中叶开始被发扬光大,其中,为纪念1805年特拉法加战役而建的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就要到1843年方告竣工。[3]此后,纳尔逊成为了大英帝国及其海上霸权的其中一个重要象征,并一直持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当中,英国1894年成立的海军联盟(Navy League)就大力鼓吹纳尔逊的英雄色彩,并自1896年起定10月21日为特拉法加日(Trafalgar Day),以纪念纳尔逊。英联邦不少地区至今仍庆祝这个节日。 敬重和爱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英国人曾期望英国将诞生第二位纳尔逊,带领英国重演特拉法加战役一幕,但是这个希望落空了,而英国在战后也开始失去长久以来的海上霸权。虽然如此,纳尔逊仍然受到英国人的敬重和爱戴,他在特拉法加战役中的旗舰HMS胜利号在1920年代获得重修和永久安置,他与艾玛的风流韵事更在1941年被亚历山大·柯达爵士拍成电影,而BBC于2002年举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投票中,纳尔逊位列第九,反映出他在英国人心目中仍享崇高地位。但有意见认为,纳尔逊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军事天才,他虽然精于海战战术,但是航海经验不算特别突出,而从他在那不勒斯的经历,亦反映出他欠缺政治手腕,再加上他的风流韵事,使他不单止被舆论赞美过,也曾被责备过和嘲弄过,各种评论的差异使他具一定的争议性。 个人生活两次失败的感情关系纳尔逊早年有过两次失败的感情关系。在1782年9月,纳尔逊于魁北克执行任务时,与一名陆军军官的女儿堕入爱河,但两人的感情关系相当短促,双方未有再进一步的发展。在1783年年尾,纳尔逊曾与友人到法国圣奥默尔计划学习法文,但法文没有学成,时间却主要花在追求一名叫伊莉莎伯·安德鲁斯(Elizabeth Andrews)的女子。伊莉莎伯的父亲在英国任职教会事工,当时正在圣奥默尔工干,不过纳尔逊没有钱,伊莉莎伯也不愿嫁给他,故这段关系也是无疾而终。 一直到1785年初,纳尔逊在西印度群岛地区的尼维斯岛逗留时,邂逅守寡少妇法兰西斯·“芬尼”·尼斯贝(Frances "Fanny" Nisbet,1761年5月-1831年5月6日)。法兰西斯本名法兰西斯·伍尔沃德(Frances Woolward),父亲威廉·伍尔沃德(William Woolward)在尼维斯岛任职法官。法兰西斯于1779年下嫁任职医生的约书亚·尼斯贝(Josiah Nisbet),两人育有一名同叫约书亚的儿子,可是法兰西斯的丈夫在1781年到访伦敦时突然去世,留下法兰西斯独自守寡,并寄住于亲戚在尼维斯岛的大农场。 纳尔逊认识法兰西斯后,两人很快就传出婚讯,并于1787年3月11日在尼维斯岛上结婚,由纳尔逊的好友威廉·亨利王子任伴郎。纳尔逊与法兰西斯婚后返回英格兰定居,初时两人在公众场合以恩爱著称,而且当纳尔逊征战在外时,夫妇俩经常互有书信往来,不过结婚多年,两人始终膝下犹虚。在1797年,纳尔逊获封爵士,法兰西斯遂成为纳尔逊爵士夫人,后在1798年及1801年,纳尔逊又先后获封男爵及子爵,她亦先后晋为纳尔逊男爵夫人及纳尔逊子爵夫人 由于长年分隔异地的关系,使到纳尔逊与妻子的感情变得不稳定。例如在1794年年尾,纳尔逊驻守来亨时就曾包养一名情妇,甚至携同她出海进行任务。纳尔逊在1793年到访那不勒斯时,他认识了英国驻当地使臣威廉·汉弥尔顿爵士及汉弥尔顿爵士夫人艾玛(Emma, Lady Hamilton,1761年-1815年1月15日)。纳尔逊不单止与汉弥尔顿爵士结成好友,甚至与他的妻子艾玛传出绯闻。汉弥尔顿爵士夫人本名艾玛·里昂(Emma Lyon),早年曾经有过几段感情关系,并在1782年为别人诞下一名私生女。艾玛后来改名艾玛·哈特(Emma Hart),数年后在1793年以32岁之龄下嫁已经62岁的汉弥尔顿爵士,因而成为汉弥尔顿爵士夫人。
纳尔逊在1800年回到英国后,他与艾玛的婚外情无可避免地导致他与发妻法兰西斯的感情破裂。法兰西斯虽然没有与纳尔逊正式离婚,并多次提出希望复合,但纳尔逊都不为所动。至于纳尔逊的亲戚大多也支持他与艾玛的关系,众人之中就只有纳尔逊的老父仍然支持法兰西斯。可是当纳尔逊的老父在1802年过身以后,法兰西斯的地位就显得更形孤立。此外,艾玛在1801年1月29日成功为纳尔逊诞下一对双胞胎,但最后只有其中一名女婴活下来,这名私生女叫霍雷西娅·纳尔逊(Horatia Nelson,1801年1月29日-1881年3月6日)。艾玛为纳尔逊诞下私生女一事显得极为隐秘,为免引人更多话柄,他们亦没有公开此事。后来大约在1803年尾与1804年之交,她再为纳尔逊诞下一名私生女,取名“小艾玛”(Little Emma),但女婴出生后不久便告夭折。 感情生活纳尔逊在1801年哥本哈根战役的表现,为他一扫早前与汉弥尔顿爵士夫人的绯闻而招来的流言蜚语。但海军部的圣文生伯爵及托马斯·特罗布里奇爵士等人担心纳尔逊再度过份沉迷于她,唯有急忙安排他任务出海。艾玛与纳尔逊也明白海军部的用意,这最终使到纳尔逊与圣文生的关系决裂,而他与特罗布里奇的友谊也因而告终。在1802年9月,艾玛为纳尔逊买入位于萨里郡的默顿坊(Merton Place),供她、纳尔逊与丈夫汉弥尔顿爵士同住。尽管艾玛与纳尔逊情同夫妻,但同住的汉弥尔顿爵士却始终没有过问,也未有严辞谴责艾玛与纳尔逊的婚外情。汉弥尔顿最后在1803年4月6日以72岁之龄卒于伦敦府中时,艾玛与纳尔逊皆在场陪伴。虽说纳尔逊自哥本哈根战役以后恢复名声,但纳尔逊与艾玛的感情生活、纳尔逊如何被艾玛迷倒、以及纳尔逊、艾玛及汉弥尔顿爵士之间的复杂关系等等,依旧成为大众闲话家常的焦点。而对于汉弥尔顿爵士对好友与发妻搞婚外情,却仍摆出视而不见的态度,更遭讽刺漫画加以嘲弄。 荣誉头衔霍雷肖·纳尔逊 (1758年9月29日-1771年) 海军候补少尉霍雷肖·纳尔逊 (1771年-1776年) 署理海军上尉霍雷肖·纳尔逊 (1776年-1777年4月) 海军少尉霍雷肖·纳尔逊 (1777年4月-1778年12月8日) 海军中校霍雷肖·纳尔逊 (1778年12月8日-1779年6月) 海军上校霍雷肖·纳尔逊 (1779年6月-1796年4月) 海军准将霍雷肖·纳尔逊 (1796年4月-1796年8月) 署理海军少将霍雷肖·纳尔逊 (1796年8月-1797年2月20日) 蓝旗海军少将霍雷肖·纳尔逊 (1797年2月20日-1797年5月27日[17]) 蓝旗海军少将霍雷肖·纳尔逊爵士,KB (1797年5月27日-1798年11月6日) 蓝旗海军少将纳尔逊勋爵阁下,KB (1798年11月6日-1799年2月14日) 红旗海军少将纳尔逊勋爵阁下,KB (1799年2月14日-1801年1月1日) 蓝旗海军中将纳尔逊勋爵阁下,KB (1801年1月1日-1801年5月22日) 蓝旗海军中将纳尔逊子爵阁下,KB (1801年5月22日-1804年4月23日) 白旗海军中将纳尔逊子爵阁下,KB (1804年4月23日-1805年10月21日) 殊勋K.B. (1797年5月27日[21]) 世袭男爵 (1798年11月6日) 世袭公爵 (那不勒斯,1799年7月) 新月勋章 (鄂图曼,1799年8月) 圣费迪南及功绩勋章 (那不勒斯,1800年) 世袭子爵 (1801年5月22日) 世袭男爵 (1801年8月18日) 圣约阿基姆爵级大司令勋章 (德意志地区,1801年9月14日) 荣誉学位、市民民法学博士 (牛津大学,1802年) 巴斯、索尔斯伯利、埃克塞特、普利茅斯、蒙茅斯、肯特郡三文治、牛津、赫里福德及伍斯特。 部份以纳尔逊命名的事物以纳尔逊命名的街道散见于英国及其属土,较著名者包括位于前殖民地香港九龙的奶路臣街(Nelson Street)。 尼尔逊市(City of Nelson),位于新西兰南岛北端的城镇。 纳尔逊岛(Nelson Island),位于英属哥伦比亚。 纳尔逊岛(Nelson's Island),位于埃及阿布吉尔湾。 纳尔逊海军船坞(Nelson's Dockyard),位于安提瓜岛。 HMS纳尔逊号,多艘皇家海军舰只皆以此命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