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霍大顺 |
释义 | 个人简介霍大顺,男,东北大鼓演员。祖父为东北大鼓演员霍树棠。13岁由祖父亲自把他送到沈阳市曲艺团的学员班开始正式学习。3个多月后,学员班解散,3年后,霍大顺参加了工作。 1970年,霍树棠患了重病开始卧床,看着日日服侍在床前的霍大顺,爷爷将东北大鼓经典作品《杨靖宇大摆口袋阵》一字一句口传给霍大顺,直到他把长近16分钟的《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唱得颇具韵味。 霍树棠毕生所唱的120多个东北大鼓段子,基本都没有文谱保存下来。霍大顺找到了以前播放过祖父大鼓段子的电台,终于在他们的资料库里翻到十多本老式录音带,都是祖父的原唱。霍大顺如获至宝,天天晚上都要边听、边学、边唱。 霍大顺当时所在的运输公司领导发现了他的这个爱好,不仅吸收他进了公司文艺队,还把一台录音机和仓库的钥匙交给霍大顺,为他练功提供方便。这下可把霍大顺乐坏了,每天下午5时下了班,他就抱着大录音机一头扎进仓库“练功房”,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练到半夜才回家。说是“练功房”,其实偌大的仓库基本都被货物堆满了,货箱间不足1平方米的空地才是霍大顺练功的地方,摆好大录音机,摞齐一盘盘磁带,剩下的一丁点儿地方坐都坐不下。霍大顺自有说法:要唱得字正腔圆,必须得站着才行。 正像霍树棠当年跟霍大顺交代过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好东北大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要甘于寂寞,付得出辛苦。经过日复一日、字字句句的唱练,霍大顺的东北大鼓从库房唱到了舞台,从公司车队的联欢会唱进了全公司文艺会演、沈阳市交通部门文艺会演,甚至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职工文艺会演的节目单上,也有了东北大鼓曲目和霍大顺的名字。看到那么多人喜欢听他唱,霍大顺高兴极了,他说那掌声不是给他个人的,而是给东北大鼓这门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的。 东北大鼓相关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据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书演员黄辅臣等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以后又结合东北民歌而逐渐形成奉天大鼓.当时演唱的多是子弟书词,故又称演唱班社为“清音子弟班”。现通称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弦子书”。清末民初有了女演员以后,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伴奏,称为“女大鼓”。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