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火地垭群 |
释义 | 简介火地垭群(Huodiya Gr.)的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四川南江地区,为浅变质岩系。下部为一套变质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含叠层石;上部为一套变质火山岩及变质碎屑岩、大理岩。与上覆铁船山组和下伏后河群均为不整合接触。厚度5000米以上。石英闪长岩U Pb年龄9.6亿年。 地层名称:火地垭群 地层名称(英文):Huodiya Gr 阶代码:Pt2 地区代码1:24 命名1939年侯德封、王现衍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四川南江县麻窝子。 沿革1938年侯德封等称为火地垭层并与三峡陡山沱组对比;《中国区域地层表(1965)》改称火地垭系,时代改为前震旦纪;1961年四川省地质局三区测队将上述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铁船山组、麻窝子组、上两组和大田角组;1963年四川省二区测队认为大田角组与上两组为同一地层,惟变质程度有差异,故而取消了大田角组;1978年李建林等又将铁船山组与苏雄组对比,认为该群的层序仅包括两个组(下部麻窝子组和上部上两组)。四川省地矿局(1991)将大田角组、后河组归于更古老的后河群。 特征下部为一套变质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含叠层石;上部为一套变质火山岩及变质碎屑岩、大理岩。与上覆铁船山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后河群亦为不整合接触,厚5000m以上。侵入该群的橄榄角闪辉石岩同位素年龄为1065Ma(K-Ar);石英闪长岩为956Ma(U-Pb)。归于中元古代。详见麻窝子组和上两组。 备考编撰者:高振家 作者1:侯德封 年份1:1939 作者2:四川省地质矿产局 年份2:1991 系名:中元古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