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火地村 |
释义 | 1 广东惠州河南岸街道下辖村◎ 简介火地村原来叫米地村,位于惠州河南岸街道办事处村里有一个福建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李玖,他生有一个儿子叫李义。李义聪明好动,喜欢舞刀弄棒,他父亲从小就教他武功。一次偶遇,李义成为了李玖的师叔王龙的关门弟子。 王龙当时是天地会的,正在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他在米地村刚刚建立起来的反清据点因人告密被清军发现,将村子烧成一片白地。后来村民就将米地村改叫火地村。在这次战斗中,王龙和李玖被清军的乱箭射死,李义被北派拳师陈苟息救出,李义随后又拜陈苟息为师,很快就掌握了北派拳的精华。后来李义娶了陈苟息的故友的女儿为妻,在凤阳府潜心习武8年。后来李义思乡心切,带着妻子回到了家乡火地村。 ◎ 李家拳创立观蛇鹤争斗创立李家拳。 李义回乡十几年后,火地村已从废墟中重新建立起来,他便在村中设立武馆,教村民习武练功。一天,李义正在竹园里练功,看见一蛇一鹤在竹林里相争,鹤攻防有致,闪展腾挪;蛇,招招狠毒,起伏不定。李义当时看呆了,忽然心中大悟,遂取南北派之精华,仿蛇、鹤相争之形态,独辟蹊径,创立了李家拳。 李家拳创立200多年来,在河源、花县、新会、佛山、淡水、宝安、博罗、东莞、香港、新加坡海内外等地广为流传,是一家富有特色的地方拳种,为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一。 在李义的倡导下,火地村的村民农时耕作,闲时习武,村民身体强健,习武之风得以流传。只有100多人的火地村,有30多位拳师在外面设馆传授武艺,以武为生。 解放后,李家拳一度迅速发展,其代表人物,第五代传人李发、李带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奖;第六代传人之一严景山还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国家一级裁判,惠城区武术协会主席,1988年办惠州李家拳武术馆时任李家拳武术馆馆长,收学徒1900多人。 2 云南巧家县新店乡下辖村◎ 村情概况火地自然村隶属于新店乡坪地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新店乡镇东边,距离坪地村委会8公里,距离新店乡11公里,国土面积0.86平方公里,海拔166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280.0亩,其中人均耕地0.82亩;有林地400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0户,有乡村人口326人,其中农业人口324人,劳动力14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3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80亩,人均耕地0.82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400亩,其中经济林地4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草地面积400亩;荒山荒地100亩,其他面积100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有1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不达标。有11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1户。该村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1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3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3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0户。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0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8元,畜牧业收入55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00头,肉牛7头,肉羊88头);林业收入16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1万元,工资性收入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等为主。全村外出劳务收入2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7人,在省内务工27人,到省外务工20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于县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5万元。 ◎ 人口卫生该村有农户110户,乡村人口共326人,其中男性185人,女性141人。其中农业人口324人,劳动力146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316人,彝族1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410人。享受低保3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新店乡(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1公里,距离乡卫生院3公里。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坪地村小学,中小学生就读新店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8公里,距离中学11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该校学生34人,其中小学生22人,中学生12人。 ◎ 村务公开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1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28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5亩。 ◎ 基层组织该村党员总数8人,党员中男党员7人,女党员1人。团员12人。 3 云南大关县玉碗镇下辖村该村现有农户240户,共乡村人口854人,其中男性449人,女性405人。其中农业人口854人,劳动力415人。该村以苗、汉族为主(是苗、汉族混居地)。其中苗族123人,汉族713人。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844亩,人均耕地2.16亩,主要种植洋芋、荞子等作物;拥有林地16755亩,其中草地3500亩;荒山荒地2500亩,其他面积1816亩。有煤、铅锌矿等资源。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844亩,人均耕地2.16亩,主要种植洋芋、荞子等作物;拥有林地16755亩,其中草地3500亩;荒山荒地2500亩,其他面积1816亩。有煤、铅锌矿等资源。 ◎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电、电视、电话三通,无路灯。全村有112户通自来水,有84户饮用井水,有4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3%)。有22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4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4%、5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1户(分别占总数的33%和33%)。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1公里,无集贸市场。到2008年底,建有小水窖22口;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7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还有13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1万元,占总收入的41%;畜牧业收入51万元,占总收入的31.8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50头,肉牛60头,肉羊493头);林业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2%;第二、三产业收入46万元,占总收入的16%;工资性收入50万元,占总收入的22%.农民人均纯收入2319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在省内务工113人,到省外务工42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该村目前正在发展酥麻、葵花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酥麻、葵花、折耳根产业。拥有企业1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240户,共乡村人口854人,其中男性449人,女性405人。其中农业人口854人,劳动力415人。该村以苗、汉族为主(是苗、汉族混居地)。其中苗族123人,汉族713人。 到2008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90人。参合率69%;享受底保人3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靠村卫生所和玉碗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3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3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 ◎ 人文地理该行政村居于镇政府东南方,海拔2200米,属高寒山区,村委会驻地在本村的火地自然村,火地村民小组境内,火地源于烧荒种地得名,别名大火地。该村13个村民小组名称以该地以前历史特点或遗迹命名,如老君山是以曾有老君庙遗地,黄柏坪是该地长有黄柏树。全村现居住着240户,854人,其中光明自然村中敲帮坪、牟家羊圈、黄柏坪等村民小组,居住有民国20年间先后由贵州威林迁到此地安居,称花苗支,勤劳、奋进,擅长猎射,能歌善舞,四季响彻山间,特别是花山节更是骑马、接麻、穿针、蓝球、足球、芦笙音律等山中活跃。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主要突出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畜饮水等方面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酥麻、葵花、折耳根为种植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500亩;发展养殖业,发展猪1000头、牛300头、羊3000只;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60人。到2009年,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319元增加到2605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