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混凝土架构模型理论
释义

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王立久教授于2003年最早提出“混凝土架构模型理论”模型,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21世纪,水泥混凝土仍然是建筑材料主体。自1824年以来的发展,混凝土的一些理论与学说推动了混凝土学科的发展,如:结构模型理论、强度或力学本构理论、徐变理论、断裂力学理论、细观力学理论、复合材料理论以及涉及耐久性的一些学说等。我国混凝土学奠基人吴中伟院士的《大中心质学说》,以其深邃的见地将是这一新理论的基础。基于“水泥石”概念而推演的混凝土理论将成为过去。“水灰比”和“砂率”作混凝土的基本参数也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将是由王立久提出的架浆比(即粗集料与水泥和细集料之比)和胶砂的砂灰比的偏离。混凝土的研究将从粗集料架构模型、胶砂偏离和界面三方面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混凝土新的架构模型将奠定混凝土新理论的诞生,并将由此演化出一系列新成果。

概述

参考垛密理论,提出混凝土架构模型及架构混凝土设计理论框架,认为混凝土是由粗集料架构、砂浆和界面过渡区组合而成。采用结构参数架浆比,即用粗集料与水泥和细集料质量分数的比值取代水灰比、灰砂比取代砂率,建立了以架浆比N、灰砂比S/C偏离、单位用水量W为基本参数的混凝土架构设计理论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是在揭示混凝土宏观结构本质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更充分地体现混凝土中各材料组分对混凝土整体性能的真正意义上的贡献,这为混凝土研究又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也为混凝土数字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混凝土架构模型的混凝土破坏过程和徐变仿真、硅酸盐水泥水化过程计算机模拟、集料表面带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研究,探索和解释水泥水化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内在联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