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混合结缔组织病 |
释义 | 混合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是Sharp等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上表现为硬皮病、SLE、皮肤炎或多发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混合,而又不能确定其为哪一种结缔组织病,同时伴有高滴度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为特征。 名词解释关于MCTD是否系一独立疾病,还是硬皮病、SLE等疾病的亚型,或是重叠综合征的一个类型,或是未分化的结缔组织病(UCTD)等,一直颇有争议。但很多病例经多年观察,症状不变。鉴于本病的一些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以及有较好的预后和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CTD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病理混合结缔组织病是一种治疗非常复杂的疾病,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病的发病可能会同时或不同时具有红斑狼疮、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混合表现,而不能确定其为哪一种病。血中有高效价的斑点型荧光抗核抗体和抗核糖核蛋白(n-RNP)抗体的结缔组织病,肾脏累及少,对皮质类固醇效果好,预后亦佳。本病由Sharp等于1972年首先报导。关于MCTD是否系一独立疾病尚存在不同见解。有人认为系SLE的一种亚型,或提出是PSS的一种亚型,但亦有较多病例,经多年观察,症状不变,认作为一独立疾病。 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如下学说: 1.遗传家族分析证明,凡是带有人白细胞抗原-B8(HLA-B8)者,均容易发生混合性胶原病,而且其抑制性T 淋巴细胞(T8 细胞)功能低下。有人认为B8 可能是免疫反应控制失调的标志。抑制性T 淋巴细胞与免疫反应基因控制有关,当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时,免疫反应基因即失去控制,结果导致体内免疫失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失调)。当抑制性T 淋巴细胞功能低下时,可引起体液免疫亢进,细胞免疫低下。T8 细胞还可抑制自身免疫的反应性,它的功能一旦缺损,就可出现自身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抗原过剩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又可随血液循环而到达身体其他脏器,并在那里沉淀和引起组织损伤。 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导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有以下3 个方面: (1)受病毒感染的T 细胞细胞毒作用增强,导致组织细胞破坏。 (2)病毒感染的T 细胞功能受抑制,导致增强的B 细胞产生抗体。 (3)宿主内源性感染或内源性病毒产物,通过病毒对HLA-B8 阳性宿主的异体化作用,可把病毒种植于白细胞表面上,因而出现抗病毒和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病毒可使组织成分发生变化而出现自身抗原性,刺激B 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细胞毒作用下,释放出碎片,可使机体发生自身致敏作用,因而产生抗细胞成分抗体。另外,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可产生中和因子,促使自身免疫的发生。 3.抗淋巴细胞抗体:有人发现混合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有一种抗淋巴毒抗体(抗淋巴细胞抗体)。此抗体本质是IgM,对周围T、B 细胞均有破坏作用。它的活性与周围血液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呈反比,在病情活动期其活性升高,在缓解期则活性降低。有皮肤、神经、食管症状者阳性率高,但与肾脏改变、关节症状无关。 4.病理 (1)皮肤镜检可见表皮过度角化,上皮萎缩;真皮内胶原纤维水肿、增生;皮下脂肪组织有变性坏死;皮下组织小血管管壁增厚,内膜增生、肿胀,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润,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透明变性。 (2)肌肉镜检有变性,横纹肌横纹不清。本病的病理特征既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系统性硬化症三者的综合,又有不同之处,如肌肉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与系统性硬化症不同;血管呈一般的炎症改变,无类纤维蛋白变性,又不同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表现女性发病较多,约占80%。以30岁左右多见,但儿童和老年亦可罹患。症状不一,常兼具有硬皮病、SLE、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特征。早期表现常无特征性,如关节痛、肌痛和疲乏等症状,其他如脱发、皮疹、雷诺现象等,可间隔很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因此,易与其他风湿性疾病混淆。典型的表现为:雷诺现象、关节炎和关节痛,腊肠形手指和手背肿胀,异常的食道蠕动、肺弥散功能障碍和肌炎。 (一)皮肤表现雷诺现象:见于90%-100%患者,可在其他症状前几月或几年出现,或早期发生。手背肿胀和腊样手指:占6%-88%,手背肿胀呈弥漫性,皮肤紧绷、增厚,失去弹性,不易捏起但不发硬,尖细,发生糜烂、溃疡和疤痕形成。面色苍白萎黄或灰暗貌,可肿胀似手背样。手面肿胀在本病具特征性。甲周缘毛细血管扩张呈灌木丛型和甲小皮的改变见于50%以上患者,偶见严重的血管性障碍伴周围性坏疽。其他可见:似LE样面颧部红斑或盘状红斑;似皮肌炎样上眼睑紫红色斑,常指、指间关节的紫红色丘疹;此外偶见:非疤痕性秃发、光敏感、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网状青斑、结节红斑等。 (二)肌肉和关节肌肉病变约占60%-75%,常见表现为近端肌肉疼痛、压痛和无力,症状比多发性炎轻。血清肌酶可升高,肌电图异常。肌肉组织病理示局灶性炎症性肌炎,间质和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肌纤维退行性变。关节病变呈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几乎所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多个关节痛,约3/4病人有显著关节炎,常累及手指、膝和足关节,多数为一过性。很少引起骨破坏和关节变形,偶见如类风湿关节炎的畸形。 (三)心肺表现较多见为肺纤维化,胸膜炎和心包炎。肺部病变约占70%,但临床上多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常见有暂时时性胸膜炎,可伴少量胸腔积液,间质纤维化。肺功能测定,3/4病例受损,最常见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障碍和肺活量减低,呼吸受限,某些有运动性呼吸困难。约4%患者由于肺小动脉内膜增生或是继发于肺纤维化,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常提示预后较差,是本病的死因之一。听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EKG示右室肥厚,胸部X线片示肺动脉干粗大,肺基底部网状结节阴影和肺实质变化。心脏病变:约30%有心包炎,尚可有心肌炎、完全性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瓣膜病变如二尖瓣关闭不全和狭窄。 (四)消化首约70%患者可累及,表现为食管蠕动减弱甚至消失,食管扩张、食道反流、吞咽困难,类似于硬皮病表现的食管病变。尚可见十二指肠扩张和结肠憩室,曾报导见肠壁囊样积气症、蛋白丧失性肠病和植物神经性病变约30%病例肝脾肿大和浅淋巴结肿大。 (五)神经系统累及者约占15%,多数病人诉四肢末梢麻木,多与雷诺现象致末梢神经损害有关,常见的神经症状为三叉神经痛和无菌性脑膜炎。后者表现为发热、头晕、呕吐或颈强直等症状。其他如癫痫、横贯性脊髓炎、马尾综合征、发作性血管性头痛和精神病行装。 (六)肾脏临床明病的发生率仅约5%,但肾活检异常者占20%,肾穿刺示弥漫性膜性增生性改变、弥漫性膜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血管膜细胞增生、细胞浸润,内膜增殖和血管闭塞。 儿童MCTD:症状可较严重,常见心脏和肾脏病变及关节炎,血小板减少较显著,MCTD可伴同干燥综合征(7%-50%)或桥本甲状腺炎。 实验室检查轻至中度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血沉增快。典型的血清学特征为:(1)高滴度的斑点型ANA;(2)高效价的抗nRNP抗体;(3)抗Sm抗体为阴性;(4)抗dsDNA抗体罕见阳性;(5)补体水平正常或偏高。其他免疫学异常包括:约3/4病例有高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因子约半数阳性,Coombs度验阳性,抗SS-A和SS-B抗体可阳性,90%病例可测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免疫印迹法示68KD多肽抗体高阳性率达70%。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正常非曝光皮肤示表皮细胞核 呈斑点型荧光模式,系IgG沉积。此种表皮核内荧光染色认为是与高滴度的抗PNP抗体有关;约30%病例在真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沉积,血管壁、肌纤维内、肾小球基底膜亦可见IgG、IgM和补体沉积。 骨骼X线摄片可见小片凿出骨侵蚀,指丛侵蚀,关节周围钙化、肌骨头无菌性坏死。 甲皱毛细血管镜检查常见灌木丛型毛细血管异常。 治疗皮质类固醇对手面肿胀、浆膜炎、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早期间质性肺炎等有效,剂量为每日20~60mg,对合并心肌炎、严重肾血管病变患者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雷公藤制剂亦可应用。静脉点滴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秋水仙碱可使皮肤软化,后者对肺动脉高压亦有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能使关节症状缓解,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吡啶等对雷诺现象有帮助,血管扩张剂如妥拉唑啉、菸酰胺等亦见效。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勿过度劳累亦很重要。 预后预防以往认为MCTD累及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少,对皮质类固醇疗效好,预后佳,但近发现有些病例并不如此,成人死亡率为4%~7%,死亡原因为肺动脉高压、肾功能不全、心肌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脑栓塞和泛发性血管炎、结肠穿孔。 与妊娠的关系:妊娠的成功率显著下降,胎儿死亡率明显升高,有自发性流产和死产,妊娠时患者病情活动可加剧。 发生在儿童的MCTD病情较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心和肾累及较成人为多,关节炎亦常见,可有严重血小板低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