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浑象
释义

浑象是一种表现天体运动的演示仪器。它最初是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西汉时,由天文学家耿寿昌创制的。到东汉的张衡水运浑象又对后世浑象的制造影响很大,宋代的水运仪象台则达到历史上浑象发展的最高峰。

中文名:浑象

又名:浑天仪

详解: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

释义

词目:浑象

拼音:hún xiàng

详细解释

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又称浑天仪。

宋 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浑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以水银转之,置于密室,与天行相符,张衡、陆绩所为。”《清史稿·天文志三》:“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

概述

中国古代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与浑仪合称为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用以演示天体运动。在一个可绕轴转动的圆球上刻画有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与现代天球仪相似。浑象可能是西汉耿寿昌发明的。东汉张衡设计制造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核心部分就是浑象。张衡以后许多天文学家,如三国时陆绩、王蕃,南北朝时钱乐三,唐代一行、梁令瓒,元代郭守敬等都曾制造过浑象,而且都同水力和机械联系在一起,以取得与天球的周日转动同步的效果。现存北京古观象台的浑象是清初南怀仁所造。

详述

浑象是另一种古代天文仪器,主要用于象征天球的运动,表演天

象的变化,有时也称浑天象或浑天仪,甚至称为浑仪,同用于观测的浑仪互相混淆。

浑象的基本形状是一个大圆球,象征天球,大圆球上布满星辰,画有南北极、黄赤道、恒显圈、恒隐圈、二十八宿、银河等等,另有转动轴以供旋转,还有象征地平的圈(在圆球之外)或框,亦或有象征地体的块(在圆球之内)。

由于大圆球的转动带动星辰也转,在地平以上的部分就是可见到的天象了。

历史上最早记载制造浑象的是耿中丞,即耿寿昌,他是西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大概是因为农业生产同天象变化关系密切,他对天文学也有研究。

他把从浑天说认识到的天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可见浑象的大体形状应该是个大圆球,在球上布列了许多星辰,大圆球的旋转就表演出天象的变化。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具体结构。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关浑象的记载要数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图注》为最早了。张衡在前人制造浑象的基础上也制作了一架 水运浑天仪 ,实际上就是一个浑象。那是一个大圆球,周长为1丈4尺6寸1分,相当于4分为1 度,周天共365.25度,上面标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南北二极、黄赤二道,北极周围有恒显圈,南极附近有恒隐圈,还有二十四节气,日、月、五大行星等。整个浑象以水力推动,与天球转动合拍,这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创造。

张衡的仪器当然由于年湮代远而不能见到了,但是张衡浑象的式样已被历代继承下来。

来由

西汉末年扬雄所著《法言·重黎》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耿中丞即汉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他制造了一个浑象,模拟浑天的运动情况。这种仪器大体是一个大圆球,在球壳上刻着日月星辰,利用它的转动演示天象的变化。汉代最著名的是张衡制造的“水运浑象”,又叫“漏水转浑天仪”,类似今天的天球仪,利用水力来推动仪器的旋转,速度同天空的周日运动一致,所以把仪器放在室内,根据它的旋转也能知道室外的天象变化。在此基础上后来还发明了钟表。浑仪和浑象历代都有制造,从汉代以来,成了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主要仪器。

①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益部耆旧传》。

② 《隋书·天文志》。

③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释文》,载《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① 阜阳博物馆等:《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8期。

浑象是一种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它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赤道和黄道都绘制在一个圆球面上,能使人不受时间限制,随时了解当时的天象。白天可以看到当时在天空中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阴天和夜晚也能看到太阳所在的位置。用它能表演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象东升和西落的时刻、方位,还能形象地说明夏天白天长,冬天黑夜长的道理等。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有以下的记载:

浑天仪,古器也。旧京凡四座,每座约用铜二万斤。至道仪在测验浑仪所,皇祐仪在翰林天文局,熙宁仪在太 史局天文院,元祐仪在合台。绍兴三年,工部员外郎晋陵袁正功献浑仪木样,命有司制之,太史局请折半制 造,计用铜八千四百馀斤。诏工部侍郎提举,後以巡幸不克成。时资州龙水县士人张大橶以木为盖天,言可备 军幕中候验。七年汞,席大光为制置大使,献诸朝。其後,上在容中自作浑仪,然制差小。十四年四月,遂命 有司制之,内侍邵谔领其事,久之乃成。三十二年,以授太史局焉。

张衡制造浑象

初始

初由西汉耿寿昌创制,而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浑象的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浑象的基本构成是一个可以旋转的中空圆球,上面按观测到的实际天象布列星辰。转动圆球,即可演示天体的运动,其作用相当于近代的天球仪,堪称天球仪的始祖。

创造

张衡制造了第一台自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它以一直径5尺(约1.18米,东汉1尺约23.5厘米)的空心铜球表示天球,上面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互成24度交角的黄道和赤道等,黄道上又标明有二十四节气。紧附于天球的有地平环和子午环等。天体半露于地平环之上,半隐于地平环之下。天轴则支架在子午环上,天球可绕天轴转动。同时,又以漏壶流出的水作动力,通过齿轮系的传动和控制,使浑象每日均匀地绕天轴旋转一周,从而达到自动地、近似正确地演示天象的目的。此外,水运浑象还带动有一个日历,能随着月亮的盈亏演示一个月中日期的推移,相当于一个机械日历。

历代制造的浑象大都已经毁亡,现存仅有两架,一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架在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均是清代铸造的。

补余

除了天球仪式的浑象外,中国古代还创制有假天仪式的浑象,开了近代天象仪之先河。

现在北京天文馆里,有一个大圆顶的天象厅。当你坐在里面仰观屋顶,便会感到宛如置身于无涯的苍穹之中,看到繁星点点,其布列与实际天象一致。假天仪的功能和作用即与此相似。假天仪何时发明,现尚有争议,有人认为三国时即已问世。但有明确记载的,则以北宋时苏颂主持制造的浑天象为最早。

浑天象是苏颂主持创制水运仪象台后的又一杰作。它的天球直径有一人多高,在球面上相应于星辰的位置处凿有一个个镂空的小孔,外面的光线漏进后,人坐在球内就好像看到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天球亦是由水力机械带动的,可控制其旋转与天体运行同步。与现代天象仪所不同的是,浑天象的光源在外,表演内容比较单一,而天象仪的光源在内,且能表演众多复杂的天象。

我国的第一架浑象大约是公元前70~50年间耿寿昌创制的。后来历代都十分重视浑象的制造工作,张衡、一行、苏颂等许多天文学家都曾进行过设计,这些实物现在都没有了,仅存的清代天体仪可算是古代浑象的仿制品。

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经在天体仪上安装了一套传动装置,利用相当稳定的漏刻的水推动铜球,均匀地绕金属轴转动,每24小时转一圈,这一业绩已载入我国光辉成就的史料库中。后来,唐朝的一行和梁令瓒、宋代的苏颂和韩公廉等人,把天体仪和自动报时装置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