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婚袍 |
释义 | 婚袍,即西方的婚纱,主色调为白色。婚袍,古时候结婚时穿着的袍装,主色调为红色。 婚纱是结婚仪式及婚宴时新娘穿着的西式服饰,婚纱可单指身上穿的服饰配件,也可以包括头纱、捧花的部分。婚纱的颜色,款式等视乎各项因素,包括文化,宗教及时装潮流等。婚纱来自西方,有别于以红色为主的中式传统裙褂。 最初的婚纱,设计不很复杂。垂直线条的高腰长裙,有褶的袖子和开得较低的领口,仿佛就是当时流行服装款式的翻版。丝和缎是婚纱的主要面料。后来的婚纱款式是长及足踝的,前幅裙用直线剪裁,后幅则缀上另一幅拖地的裙摆,当新娘走在教堂的红地毯上时,拖地的裙摆也在地毯上徐徐而过,令新娘有天仙般的风姿。以后的婚纱式样,上紧下宽,低领口被端庄的高领口所取代,质料多用华丽的锦缎,领口、袖口和裙摆还缀上了不少花饰。至19世纪末叶,婚纱的质地渐趋轻柔,双绉纱与塔夫绸最受新娘们的青睐。 20世纪初期,婚纱开始变短,同时还兼具舞裙的功能,能让新娘在婚礼的舞会上独具风采。走入30年代,流行婚纱趋向紧身,令新娘更显娇媚动人。40年代,婚纱简单的剪裁、心形领口和长袖手套成了一种时尚。至60年代,婚纱的长度短了许多,有的甚至跟“迷你裙”没有多大区别,原料以亚麻布和棉布最受欢迎。70年代的婚纱,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怀旧情调,款式上又兴长下摆、多褶,花边层峦叠嶂,极富装饰性,以柔软的肉色布料为主。90年代,婚纱设计打破传统的大转摆式裙设计,并吸取了流行时装的设计特色。上衣部分的裸露居多;裙子部分有旗袍式、超短裙式,还有一种实用的组合式婚纱,白天新娘到教堂或晚上宴请宾朋好友时能自行组合。 婚袍以女性旗袍为主。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旗袍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