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惠娟艳 |
释义 | 个人资料姓名:惠娟艳 拼 音:Hui Juanyan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江苏省无锡市 学历:南京艺术学院 特长:表演、唱歌、京剧、小品 最钟情的职业:策划综艺演出、担当节目主持人 职衔: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1978年,进入南京市京剧团工作 1981年,因被导演选中拍摄影片《开枪,为他送行》而进入影坛 1985年调入南京市话剧团 话剧作品《别人的房子》 《沦陷》饰 卢瑞芬 小品1990 《一无所有》 央视元宵晚会 合作演员:牛振华 1991 《教子》 央视三八晚会 合作演员:师胜杰 1992 《排练风波》 央视国庆晚会 合作演员:李国盛 电影作品1982 《开枪,为他送行》饰 张孝兰 合作演员:马晓伟陈述 1983 《预备警官》 饰 秀英 合作演员:刘继忠张天喜顾艳吴玉芳 1984《西去百丈峡》 饰 钟桐花 合作演员:何玲王德顺 1985《飘逝的花头巾》饰 沈萍合作演员:朱晓鸣杨娟 1987《回来吧!微笑》饰 小兰 合作演员:宁海强卢青 吴竞 1987《阿星,阿新》 饰 美伊 合作演员:张康尔张莉鲁瑛史淑桂 1989《大丈夫的私房钱》饰 秦妹妹 合作演员:毛永明张文窘 牛犇吴云芳 1994《女人万岁》饰 安春兰 合作演员:侯长荣钟萍牛彝 李丁 1994《古庙倩魂》饰 聂小倩 合作演员:赵军文 赵丹红 2000《詹天佑》 饰 谭菊珍 合作演员:冯淳超孔祥玉 电视剧作品1992《青青河边草》饰 桂芳 合作演员:马景涛岳翎金铭归亚蕾 1995《丁果仙》 饰 丁果仙 1999《辛亥英侠》饰 秋瑾合作演员:周野芒廖琪英 2000《上错花轿嫁对郎》饰 大太太 合作演员:聂远黄奕 2002《红楼丫头》饰 王夫人合作演员:迟佳徐筠周璐 2004《夜雨霏霏》饰 田芳芳 合作演员:王刚赵静王华英诺明花日 2006《国家干部》饰 刘晓芳合作演员:王志文杜雨露巫刚 2008《美丽无声》饰 大太太 合作演员:马伊俐 王姬陈龙杨昆 2009《最后的99天》饰 韩如洁 合作演员:张涵予段奕宏车晓李玥 2010《月嫂》饰 张母 合作演员:倪萍叶童奚美娟张秋歌 出演作品所获奖项《大丈夫的私房钱》获首届农民电影节"金穗奖"。 《沦陷》荣获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一等奖,文化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本人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其他(一)多面惠娟艳 只要是认识惠娟艳的人,不管是影视圈内的或是与艺术一点也不搭界的朋友,没有一个不翘大拇指不夸赞她的,都说她为人真诚、热情善良,一副菩萨心肠。而惠娟艳的精湛演技,使她在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得心应手地塑造出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荧屏形象。 惠娟艳的父母双亲都是聋哑的残疾人,但二老身残志不残,勤奋工作,年年被评为工厂的劳动模范。长辈的关爱,及其面对人生的坦荡开朗胸怀,使惠娟艳获益匪浅,她从小就具备了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才走出了今天的辉煌天地。 惠娟艳清纯端庄又特别活泼健谈,说句标准的北京话:“她特能侃,特灵。”讲起笑话来模仿他人惟妙惟肖,活脱一个克隆版。惠娟艳与赵本山、牛振华、师胜杰、李国盛等合作表演的小品,在中央电视台晚会上演出效果都非常好。 惠娟艳不但戏演得好,她还有一条亮丽甜美的歌喉;唱民族流行歌曲,抒情柔美;唱京剧字正腔圆,满宫满调。在电影《开枪为他送行》中她不用配音,唱了一段京剧《霸王别姬》,那真是雍容华贵、韵味十足的梅派。除了拍影视剧、演小品、唱歌、唱戏之外,惠娟艳还有一个最钟情的职业:策划综艺演出、担当节目主持人。她随机应变的灵巧口才,良好的舞台风范,充分展示了她的多才多艺。 ……(原载2001年第七版《人民日报海外版》) (二)惠娟艳:生命的奇迹 燃烧的花朵 认识她纯属一种偶然。我们在采访南京一位颇负盛名的企业家时,他向我们提到了这个名字:惠娟艳。他甚至不无遗憾地认为:《东方明星》疏漏了对这位女性的报道实在是一种职业意义上的过失。他如数家珍地报出她在银幕和荧屏上的处女作、代表作,他对她在艺术上的成就推崇备至,而对影评界、新闻界并未能给予她应有的评价和足够的重视深感不平。他说有一些所谓的明星,其实并没有多少底气,几首歌一唱,一两部片子一放,而后便是连篇累牍的你吹我捧,那模样分明是不折腾出点动静来决不善罢甘休的架势。而惠娟艳不,她是一个沉得住气,把名利这类东西看得很轻很淡的不俗不凡的女子--这样的评价出自我们所敬重的这位并非从事艺术门类工作的企业家朋友之口,其可信度在我们心中便有了十二分的确立。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番话引发了我们见一见这位女子的兴趣和愿望。而当我们同她进行了两次几近彻夜的长谈之后,我们被一个真实且充满真情的关于人生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为结识了一位称得上坚强称得上不凡的女性并得以进入她的内心世界,而对那位"牵线搭桥"的企业家朋友心存感激。 应当说,我们的职业使我们有机会接触了不少可称之为大明星的人物,然而眼前的这位惠女士,却分明以一种卓然而立的气质与个性,令我们对她刮目相待。她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如果不是她亲口对我们讲述,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将眼前这位靓丽过人的女子同那样一段如泣如怨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 她出生在一个父母亲都是聋哑人的家庭,根据她从小生存和成长的环境来看,怎么也想象不出她会有后来那一系列令人艳羡的成功。她出生在上海,6岁那年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她那在一家机床厂任劳任怨工作连年都是先进工作者的父亲。响应号召回老家务农。于是一对聋哑人带着6岁的女儿和一个刚刚出世的儿子,一家四口回到了无锡新安镇乡下。生活的拮据和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社会对于残疾人不公正的待遇在文化相对落后的乡村显得尤为突出。不要说别人了,就连一些亲戚也都是冷漠如霜。你有困难,他们非但不来帮你,反倒在一旁耻笑你,甚至捉弄你。可怜只有6岁的小惠当时在家中却成了小小的顶梁柱,因为她不聋不哑,她会说话。他们在村子里走,别人在背后指指戳戳:这一家人都是哑巴,这时候小惠会涨红了小脸站出来:我会说话的!她忘不了在她7岁那年,和她父亲"同根生"的伯伯及其伯母,为了一丁点家庭琐事,对她不会讲话的母亲大打出手,伯母倚仗身高力大,压在母亲身上又撕又扯,她跑上前去求伯母放手,结果遭到他们一顿臭骂:你这个小畜生,将来也和你妈一样没出息!她想把母亲拉出来,却被伯母狠狠踢了一脚。那一脚把这个只有7岁的女孩一下子踢成了一个大人。她的眼睛里燃烧着泪水和火焰:我要赶快长大,长大了我会来杀了你们--当然这只是一时冲动的气话,.而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简单而又幼稚的复仇动机,支撑着她幼小而孱弱的身躯,去抵挡生活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艰难险阻风刀霜剑。虽然生活很窘困,但父母亲咬咬牙。还是送小惠去乡里小学。一位后来给了她很多帮助的杨老师,当时见了她连连摇头,说这孩子太小,不够上一年级,她哭着跪下来求老师:我爸爸妈妈不会说话,我要读书学习帮他们。她的真诚和孝心打动了老师,破格收下了她。老师也没料到正是这个勉强收下的"小不点儿",每门功课都考出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当她第一次拿到"五好小战士"的奖状跑回家,憨厚而朴实的父亲手抚着女儿的奖状,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 在她读二年级的时候,无锡市小红花艺术学校到全市各县招生,杨老师带着她去报考,她以一曲清亮而甜美的《翻身道情》,在全市数千名考生中崭露头角而被录取。只有8岁的小惠告别了父母,来到无锡城里读书。那时的无锡"小红花"可谓远近闻名,一支支演出小分队分布在工厂和农村。还记得敬爱的周总理当时来看演出,小惠演的是有模有样的阿庆嫂。那样的环境真是给了小惠很好的摔打。每个月才有回家一次的机会,这个懂事的孩子,会在那一天,早早地跑出去,买一点炒米糖装在书包里,而后在校口等着来接她的爸爸,她要把糖带给妈妈、弟弟和年迈的奶奶吃。那时学校给每个学生发营养糖,要求他们必须吃掉,而她却偷偷地省下来带回去,父母亲见了,每回都心疼而骄傲地搂着她哭一场。在"小红花"艺校读到11岁,学校解散了,她回到家乡小学又读了一年。南京艺术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和省戏剧学校一度合并成立了该校)到全省招考学员,又是那位杨老师,带着她先去无锡,再去苏州,参加了初试和复试。考场上她且歌且舞,连演了几个样板戏片断:《小常宝》、《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北风吹》……主考的老师们赞不绝,最终被南艺破格录取(校方规定录取年龄不得低于15岁,而当时小惠还不足13岁)。为小惠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杨老师,开心而激动地摸着小惠的头:"你这丫头还真是剪不掉的菠菜头哩!"消息传来,全村人都涌向小惠的家里,向两个老实巴交的聋哑人道喜。喜从天降,福从天降!惠家出了这么个争气的女娃,硬是把这个平素别人压根儿不用正眼去瞧的家,给换了副门庭,往后看谁还敢欺负这对聋哑人! 先天的聪慧和灵气,加上后天的勤奋与悟性,使得小惠在南京艺术学校学习的5年里,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与那些比她还要大几岁的同学相比,她分明显得更为成熟;她很清楚她将来的路完全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把它踏实,她没有任何可依靠的东西,她凭的是自己的实力,是自己比别人多出几倍的汗水和辛劳。学习上她是最优秀的学生,同时又是最善于最乐意帮助别人的班干部。她说她小时候没有多少人来关心她,如今她长大了,有能力来关心别人了,她觉得自己能为别人多干一点便是内心最快乐的事。当班长,当团委书记,她努力地在学习之外为集体为他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里她是长女,她知道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尽管在外面读书学习,但每个寒暑假她都要赶回去,拼了命似地为家里干一些农活。 5年的学业结束后,紧接着是2年的舞台实习。那些年正是样板戏走红的时候,小惠所学的京剧专业,使她在毕业:后顺利地进人了南京市京剧团。19岁的惠娟艳从此踏上了一条并不轻松的演艺之路……从8岁那年考上无锡小红花艺术学校到19岁开始演艺生涯,一个父母双亲都是聋哑人的女孩,面对世俗冰冷的目光,噙着屈辱的泪水,在与父母无法交流语言而只是默默对望的环境里,自己给自己注入信心和勇气,一次次去迎接生活的困苦和磨难。稍稍有一点胆怯和懈怠,她就完全有可能退却和倒下了,那么她后来的生命史便会是另外一副笔墨。她会如同我们在乡间在田垅常常见到的吆鸡或者喂猪的农村妇女一样,过早地为生活的重荷磨去了青春的光泽,弯曲着脊梁默默地劳作。当然那也是一种生活形式,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中国绝大多数女性,试图摆脱而又无法摆脱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生活形式。而惠娟艳是自己拯救了自己,自己为自己的青春涂抹了光彩。尽管她是那么深爱自己的母亲,但却没有选择母亲走过的生活之路。她觉得自己属于另外一个世界,所以她竭尽全力以自己的奋斗去证明这一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倾听并品味她19岁以前的人生经历,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15年风风雨雨催生出青春耀眼的花朵。屈指算来,惠娟艳踏人演艺之路已有了15年的岁月。 在京剧团只呆了不到两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走上银幕,并迅捷成为一颗大众所注目的电影明星。那是在81年初,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那部后来在影坛轰动一时的《开枪为他送行》,为了寻找和选择女主角张孝兰的扮演者,导演与摄影可谓费尽心机,全国范围内找了30多个女演员来试镜,均不理想,他们一行来到南京后,在市文化局艺术处长的玻璃台板下发现了小惠的照片,追问此人现在何处,一打听,剧团当时正在高淳县演出,导演与摄影冒雨赶到高淳,待赶到时,剧团已开拔到了下一个演出点--溧水,于是他们风风火火又赶到溧水。那一天,小惠正在房间里看小说,团长来找她,对她说,有人想请你去拍电影,她不敢相信,觉得是天方夜谭。那天晚上导演要看小惠演的戏,全团特地做了动员,大伙演得都很卖劲,小惠自然更是兴奋无比,角色规定翻12个跟头,她一气翻了16个。第二天,导演出面向团里替她请假,并立即带她回南京,乘当天的火车赶赴上海。平生第一回拍电影,新鲜自然新鲜,刺激自然刺激,但因此也知道了这一碗饭委实不是好吃的。这部电影拍了10个月,她与后来同样成为明星的马晓伟演对手戏。角色要求她在同一部片子中演七种不同的人物:大学生、上海滩上的歌女、市民、阔太太、村妇、游击队员、医生等,难度大,要求高,可以想象她当时面临的是怎样一种压力。20岁的女孩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角色却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要显得很瘦弱,于是导演让她紧急减肥。她每天早晨长跑4千米,一天里要完成5千次跳绳,玩命地跳,硬是把体重从120斤减到100斤。那部片子拍出来了,身体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因为拼命跳绳,下身出血一个多月不止,给身子留下了暗伤。苦总算没有白吃,初涉银幕的惠娟艳一炮打响,一片走红,《开枪为他送行》在全国发行卖了300多个拷贝,创下82年电影发行放映之最。那一年中国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开枪》的影片海报,马晓伟和惠娟艳,首次搭档便在影坛出尽风头。国内数十家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评说此片。消息传到无锡,当时已落实政策安排在自行车厂工作的小惠的父亲,拿出自己平时积蓄的300元钱,买了1000张电影票,给单位同事亲朋好友。一个个上门送票,他虽然不会说话,但别人心里很清楚:他这是在大声地向世人宣称:"这就是我的女儿,我争气的女儿!"他手舞足蹈地向别人夸耀他深藏于内心的这份骄傲、这份自豪。 《开枪》一片奠定了惠娟艳作为一名本色演员在影坛的地位,也因此而拉开了她在影视领域纵横驰骋的序幕--10多年里,她先后在珠影厂的《预备警官》、长影厂的《飘逝的花头巾》、香港南海影业公司的《古庙倩魂》、上影厂的《大丈夫的私房钱》、江苏电视台的《春蚕》、《蓝屋》、上海影视公司的《阿里爸爸罗曼史》、齐鲁音像出版社的《狐仙》等近30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出演女主角。其中《大丈夫的私房钱》获首届农民电影节"金穗奖",《蓝屋》获电视剧飞天奖,江西电视台拍摄的《孤丘》获煤炭工业部乌金奖等。无需一一列举她所拍摄的片名和扮演的角色,她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广大的观众与影视界的专家自有公论。 我想特别提及的是她在艺术领域所展示的多方面的才华和为艺术事业勇于奉献的拼命精神,这是我在采访中感触最深,也是她作为一名电影明星,甚至作为一名女性。最令我敬重令我感动的缘故所在。她出演过多部影视片,这一点许多女演员都能做到。不足为奇。而她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能演正剧、悲剧,还能演喜剧,是我国女演员中较早涉及这一领域且已引起影坛足够注目的一个。陈佩斯说,一个喜剧明星的诞生比一个悲剧明星的诞生至少要难三倍。惠娟艳的喜剧角色,夸张而不失真,演得恰到火候。拍电影电视的同时,她还对小品颇为钟情,且出手不凡。9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她与牛振华合作的《一无所有》,令人捧腹;91年中央台"三八"晚会上,她与师胜杰合作的《教子》,92年国庆晚会上,与李国盛合作的《排练风波》等,而今忆起,情节画面历历在目,令人难忘。此外,倘若你稍加注意,你还会发现惠娟艳是一位很出色的节目主持人,她与大名鼎鼎的赵忠祥共同主持过浏阳花炮艺术节、宁波杨梅节、山东潍坊国际风笋节,与程之共同主持过青岛海洋啤酒节,与达式常主持过无锡艺术节,与郭凯敏主持过扬州90第一春大型文艺晚会。作为女主持人,她持重而不失活泼不失青春的风度以及现场即兴发挥潇洒自如的才能,均可与国内第一流的女主持人相媲美。毫无疑问她能成为整个会场的核心人物,她善于调动和把握全场观众的情绪。能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观众的心理需求恰到好处地施放她独有的魅力,我曾参加过她主持的两次活动,有幸一睹她作为主持人的翩翩风采。有人称赞她的主持风格是"滴水不漏",这一评价看来似不为过。更令人钦佩的是,她还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社会活动家。93年11月,她在南京干了一桩很了不起的事,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她受中国电影基金会的委托,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组织了一台题为"共同的阳光--大型文艺晚会",整个晚会从演员阵容的组织到每个节目的安排,乃至所有资金的筹集,都由她一手策划一手经办。那台晚会演得相当成功,二万多人的五台山体育馆座无虚席,掌声如潮。人们在欣赏那台高品位的晚会节目时,又有谁能想到这幕后的总指挥竟是一位纤纤女子呢! 我推崇她的才华,更看重她身上那股巾帼不让须眉的侠骨豪气拼命精神。她是那种为了艺术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可以置生死于度外的血性女子。君若不信,有例为证。那一年,她应辽宁电影制片厂之约,在湖南张家界拍一部反映林业战线护林与反护林斗争的故事片《西去百丈峡》。剧中需要她开一部拖拉机从一条险道上过来,她从来没开过,导演找一个拖拉机手教了她没几分钟,就让她实拍。摄像机架在千米之外,等着她的拖拉机开过来,右边是坡度很大的一块农田,而左边则是令人生畏的万丈深渊,她没有半点畏惧之色,轰隆隆操着方向盘过来了,谁料半道上刹车失灵,拖拉机整个儿翻了,把她抛出去好远,摔得浑身是血,当即便休克昏了过去,急送医院抢救苏醒后,她望着站在病床前的导演冒出的第一句话是: "唉,可惜了那么多的胶片和那台挺不错的拖拉机!" 更有甚者,91年她应邀赴山东潍坊主持国际风筝节,当时她正怀孕,妊娠反应相当厉害,吃什么吐什么,最后连黄胆汁、血水都呕出来了,她硬是支撑着,把节目自始至终地主持下来。事后赵忠祥老师感动得逢人就说:小惠这姑娘,真是好样的! 风风雨雨,15个年头过去了,一路的荆棘坎坷,一路的摸爬滚打,她用汗水乃至鲜血浇铸了她在艺术上的那片辉煌。她再三说演员这碗饭并不好吃,但她又说,没办法,这是我与生俱来的选择,谁让我8岁时就鬼使神差地踏上这条道呢?我对此矢志不渝,痴心不改。那晚采访过后的第二天,她又将赴黄山拍摄一部名为《贞洁牌坊》的新片,她说接下来西影厂的《五个女红军》还在等着她,那又是一个不知要吃多少苦的"苦角色",可怨谁呢,我的生命是为电影为艺术而生的,上帝把终身不语的苦难降给了我的生身父母,而却以双倍清亮的音喉给了那两个受难者的女儿。我要把他们所有没说的话都讲出来,所有没唱的歌都唱出来。14年前,惠娟艳拍出第一部《开枪为他送行》的片子后,上海《文汇报》发有一篇评介文章,称她为"含苞待放的花朵",而今,这花朵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地娇艳和旺盛,联想起她的拼命精神,我以为这花朵,岂止只是开放,分明是在燃烧!她以花之火焰不断升腾的姿态,一次次向养育她的土地和母亲,倾泻她无尽的爱意 ……(原载1995年第8期《东方明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