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惠金义 |
释义 | 惠金义,男,1940年5月出生,陕西清涧人。高级记者,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现任新华社山西分社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采编主任,山西省记协理事。 个人简介出生年月:1940年5月 籍贯:陕西清涧 职位:新华社山西分社高级记者 毕业院校: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 消息、通讯、调查报告和游记:《毛主席和咱手拉手 》 《毛泽东和李鼎铭先生》 《总书记下矿井》 《苹果贮藏大王祁寿椿》 《太行树圣王五全》 《陕西关中大力发展奶山羊》 《山西农民到青海合资办厂开辟致富之路》 《山西临汾市委正确对待有争 议的改革人物》 《定军山》 《华岳探古》 《美在民间永不朽》 《人民的北戴河》 《吐鲁番探秘 》 ······ 新闻作品集《情洒黄土地》 ······ 发表论文《新闻特写初探》 《试论" 对话新闻"与"对比新闻"》 《增强新闻竞争意识,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 新闻无悔惠金义:只要我身体好,就不停下手中的笔 文 / 本报记者 李婧 姓名:惠金义 年龄:66岁 籍贯:陕西省清涧县人 代表作品:《毛主席和咱手拉手》、《总书记下矿井》、《陕西关中大力发展奶山羊》、《山西农民到青海合资办厂开辟致富之路》、《山西临汾市委正确对待有争议的改革人物》等。 工作经历: 1964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分配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任记者。1983年调到新华社山西分社任记者,历任政文组长、采编副主任、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党组成员。1986年评为主任记者,1994年评为高级记者。 11月4日,在新华社山西分社见到了惠金义老师,早就退休的他却没有离开新闻岗位,周末依然在为编撰新华社山西分社的社史忙碌着。 “我这一辈子就是想踏踏实实地作新闻,因为我热爱新闻这个职业。”惠金义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着他对新闻事业始终如一的感情。 1960年,一心想潇洒走四方的惠金义,在报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但四年的大学生活,改变了他的认识,也让他彻底爱上了新闻事业。1964年从大学毕业后,惠金义被分配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任记者,在那里,他一干就是18年。 说起早年的工作经历,惠金义记忆犹新。最初进入新华社,前10年他的新闻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新华社一直都有老带新的传统,一开始的时候,跟着老同志学采访,不久参加农村‘四清’,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直到1972年,我才开始真正独立写稿。” 前18年奉献给了陕西,后18年奉献给了山西,奔波在黄河两岸的惠金义,从记者、采编主任最终到机关党委书记……不论角色如何转变,他都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位记者,采写稿件的业务不能丢。在36年的新闻生涯中,惠金义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消息、特写、通讯、调查报告等等,竭尽全力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认真负责地反映他们的疾苦与要求,无情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将满腔热情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新闻事业。惠老说:“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虽然它是易碎品,但是不会消失,而我对新闻事业的爱恋,始终如一。” 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者,总结几十年的心得,惠老感慨万千:学好理论,学好哲学对做好记者太重要了,有了扎实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发现新闻。而对于新闻工作者,更要善于总结,总结每一次稿件的成功与失败,在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2000年退休后的惠老,依然为新闻事业忙碌着,他说:“36年的新闻生涯使我血液里铸就了许多新闻细胞,虽然老了,还是酷爱着新闻事业。”他给《经济参考报》撰过稿,热衷研究“惠”姓起源,如今,这一年多的时间,他都在和新华社其他退休老同志一起编写新华社山西分社社史。 惠老说:“只要我身体好,就会一直写下去,不停手中的笔。”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