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徽州祠祭 |
释义 | 简介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 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在黟县祠祭中如西递明经胡氏祠祀,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为各族祭祀,由族长担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为房祭,由各房房长(即房头老官)主祭。 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其大体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气势恢宏、庄严气派,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簇拥,牌坊映照。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特例,一般是官宦人家有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 意义徽州宗祠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可以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划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 祭祖活动为宗族活动中最隆重的大典,要求参祭人员必须整衣肃冠,严格遵循祠规。整个祠祭活动过程有严格的程式,其中由礼生读祭文,其祭文写作也是有其一套固定的格式,祭文第一部分为祭祀时间,第二部分为祭祀对象,第三部分为祝祠。 徽州祠祭对于研究徽州宗族的祭祀礼仪和徽州文化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起源由于古徽州丛山环峙、高台城垒、相对封闭的特殊地理自然环境,历代中原世家大族源源徙入徽州的特别移民社会背景,宋以来作为“程朱阙里”受到朱熹理学的特别影响,徽州宗族社会“严宗法、尚宗义、重祖祭”蔚成时尚。自从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一月礼部尚书夏言据程颐“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者”之议,奏言《请定功臣配享及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朝廷颁诏天下臣民可建祠堂祀始祖之后,古徽州乡村兴起了修建祠堂祭祀祖宗的热潮。徽州各宗族聚全族的财力,选最好的地段,用最佳的材料,请最好的工匠,精心建造起气势恢宏、巍峨壮观、装饰华美、古朴典雅的各种宗祠、支祠、家祠。而祠堂的修建,就是为了“妥先灵而隆享祀”,遍布徽州城乡的徽州宗祠为“徽州祠祭”的开展准备了必须的空间。 聚居在古徽州城乡的各族姓,几乎都把祠堂祭祖作为宗族的头等大事。因为通过对先祖的典祀,慎终追远,可以“序昭穆”,使族众知礼义。“民德归厚”,增强宗族凝聚力。于是,“报本之礼,祠祀为大”,都强调“祠祭、墓祭皆属展亲大礼,必加敬谨”,“登降跪拜,罔敢不敬;春和秋霜,无有或怠” 。都认为“祭祀乃是大事,必精洁,必诚敬。否则,祖宗不歆……祖宗之灵无所不鉴,可不致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