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徽州粮商 |
释义 | 徽州粮商历史根源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不得不仰给于四方。自唐宋以来,徽人就重视经营粮食贸易。但那时徽州粮商的活动主要是将外地粮食贩入徽州,其规模还不算大。 明中叶以后,素称鱼米之乡的苏浙,由于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反而不能自给,必须依赖长江中上游的接济。于是惯为粮商的徽人便迅速扩大了他们的经营规模,一跃而为吴楚之间从事粮食贸易的主要商帮了。《古今小说》中曾描写万历时,徽陈商以二三千两银子作本, 每年从襄阳贩过豆米至枫桥镇发卖的故事。这表明,当时在徽商中这种有固定贩运路线的专业粮商已经大有人在了。 万历初,苏州发生灾荒,采购粮食的商船云集于江西,而其中“徽人尤众”。万历四十八年(1620)苏州粮价大涨,饥民强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弹压,激起了上万人的闹衙事件,差一点酿成大乱。这两件表明当时从上江贩粮东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苏州囤积粮食待价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入清以后,苏浙福建等处粮食的需求大增,而湖广地区的稻米生产也大有发展。雍正以后,四川又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品粮供给地。在这种形势下,徽州粮商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了。乾隆时,休宁人吴鹏翔贩运川米沿江东下,适逢汉阳发生灾荒,他就在该地一下子抛售川米数万石。 盐粮兼营许多徽盐商也兼营粮食贸易。他们的盐船在汉口卸货之后,往往把粮食作为回头货,满载而归。当时盐船贩粮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湖广粮价的涨落。康熙四十七年(1708), 盐商江楚吉等禀报官府,自愿从江西、湖广运米至江苏“平粜”。巡盐御史李煦为防止他们采购粮食引起江楚地方粮价上涨, 只许他们以销盐所得银两的十分之一购米东运。 雍正八年(1730), 盐商黄德光曾奏请领运湖广常平仓积压的陈粮30万石,随时随地发卖。他们贩运规模之大可一斑。 徽商效益观念强,米商当不例外。他们用舟车将甲地粮食贩往乙地,脱货后,并非空着舟车返回,而是将乙地的商品再贩往甲地或其他地区。如此对流、循环,资金周转快,利润高。如《明季实录》载,明徽商溪南吴姓者,将一船桐油贩往湖南常德,脱货后,又装了一船米豆返回江苏浦口出售。 粮商精神一般说来,徽州米商讲究商德,“取予有义”’“居商无商商之心,不效贪商窥窬分毫”。丰年,他们不贱价伤农;灾年,也能平价售粮。《太函集》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明休宁人程锁客溧水,当地习惯于春初以生活资金贷给佃户,秋收时,佃户以谷物并附利息归还。程锁“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嘉靖二十二年谷贱伤农,其他客商率抑价不予,而程锁却能平价囤积。次年灾荒,谷价踊贵,程锁出谷“价如往年平”,因而博得佃户阶层的信用,战胜其他客商的竞争。《休宁碎事》亦载:休宁人刘淮在嘉湖购囤粮食,一年遇灾荒,有人劝他“乘时获利”,而他却说:“孰若使斯土之民得苏之,为大利也”。于是乃“减价以贸,又为粥以食饥者”。 不讲商德,见利忘义的人也是有的。他们往往在丰年以低价囤积稻米,于灾年以几倍的价格抛售市场。有个资料记载说,明万历十七年,徽州商人从湖北贩米到苏州,苏州正闹旱灾,这些商人将一斗米以一百五十文的高价出售,获利四倍,仍不感满足。《明熹宗实录》有一段记载,反映了徽州粮商中的某些“贪商”,在灾年囤积不售,以便抬高粮价,而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公愤:“万历庚申(1620年)(苏州)因遏籴米腾,一二饥民强借徽商之米,有司稍绳以法,而遂有万人屯聚府门,毁牌殴役,几致大变。” 历史作用徽州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的粮食市场,特别是在湖广和苏浙之间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贩 运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促经济发展首先,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区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向纵深发展。明清时期的苏浙地区 是我国棉织业和丝织业的中心,也是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为 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手工业的发展,又造成了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商业贸易的繁 荣。明清时期,苏浙地区这种经济格局的形成,是与徽州粮商的活动分不开的,因为粮 商保证了人们食粮的供给,才使得苏浙地区有可能让出相当一部分土地和劳动力从事经 济作物的生产以及从事各种工商业活动。 推广商品意识其次,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区人民商品意识的增加,保证了这些地区赋税折征银两的 实现。产粮区的农民主要以生产粮食为主,对手工业生产不太重视。如明末湖广地区的 棉织业,除孝感、咸宁等地比较发达而外,其他州县的技术水平都还相当低下(63)。因 此产粮区的农民要获得粮食以外的其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就必须以谷易银,用银购 物,或作物物交换,而这些都必须有商人的参与,特别是粮商的参与才能实现。如“楚 南民朴……惟米谷所聚,商贩通焉”,正因为粮商在此购粮,当地人民才获得了“所需 日用之常资”(64)。清代的江西人就深刻认识到,如果江西的粮食没有商人贩运的话, 那必将是“一方粟死,一方金死”(65)。粮商的参与,使产粮区人民手中的粮食由使用 价值到交换价值的转化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 人民商品交换的意识大大增强。 促进货币经济另外,商人以银购粮,也保证了明末清初赋税折征银两的改革得以在产粮区普遍推行 。因为只有粮商的参与,农民手中的粮食才能变成银两,交纳赋税。如湖南农村“别无 生息,惟望北来商贩,籴买米谷,以输国课”(6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粮商的活动又 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 总结总之,徽州粮商的活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区域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 繁荣,为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