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徽县实验小学
释义

徽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536年初名为“徽山书院”,后改为“凤山书院”、“徽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徽县城关北街小学”,2010年春由“徽县西街小学”更名为“徽县实验小学”。学校现有学生2584人,教职工154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2名,市级优秀教师31名。

基本概况

徽县实验小学分为南北两个校区,一个生活区,占地共约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南校区在原西街小学址。北校区由民营企业甘肃洛坝集团捐资2000万元、县政府投入600万元异地新建,其中多功能报告厅、乒乓球馆、实验室、音乐教室、陶艺室等诸多教学辅助设施一应俱全,功能完善,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生活区建成学生公寓楼一栋,属灾后重建项目。

徽县实验小学秉承“办启智之校、铺成才之路、 奠发展之基”的办学宗旨,坚持“品德教育人文化、母语教学魅力化、英语学习生活化、艺体活动个性化”的办学策略,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家长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国示范地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陇南市名校”等3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徽县实验小学牢固树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活动促教学”的办学特色,在保质保量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构建三级课程体系,被确立为“甘肃省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示范项目校”。相继开发了《我爱徽县》、《礼仪教育》、《校园文化》、《武术》、《烹饪》等五本校本教材,共开设艺术修养类、体育健康类、学科拓展类、生活技能类、家庭教育类等五大类近四十种学校课程,基本达到了每位学生学习一门学校课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树人之路漫漫。新一代的徽县实验小学将秉承“团结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上下求索,走向辉煌的明天!

办学理念

校 训: 文明 勤勉 协作 奋进

办学特色:以活动促教学

办学宗旨:办启智之校 铺成才之路 奠发展之基

办学策略: 品德教育人文化. 母语教学魅力化

英语学习生活化 艺体活动个性化

办学目标:一流的管理水平 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办学条件 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目标:有心理调适能力 有博爱之心

有教育科研能力 有教学特色

有体育锻炼习惯 有阅读习惯

学生目标: 会文明礼貌待人 会写一手规范字

会简单的英语会话会武术

会演奏一种乐器会做简单家务

校 风: 求真 求实 求新

教 风: 厚德博学 敬业爱生

学 风: 勤学 乐学 善学

校训释义

文明:明礼诚信 遵纪守法 孝亲敬长 崇尚美好

勤勉:勤奋好学 乐学慎思 自勉自信 尽职尽责

协作:团结友爱 和谐统一 群策群力 共同进步

奋进:奋发进取 开拓创新 乐观向上 力争上游

校史沿革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2月,清政府通令停止甘肃科、岁考,各府、厅、州、县城乡设小学堂。徽县知县张若金奉令将徽县凤山书院改徽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原凤山书院山长吴来聘任高等小学堂总教习(校长)。学生分为初、中、高三级,共40多人。教师均为清末贡生或廪生,先后有赵峻德、赵毓灵、王 式、赵钟灵、黄程九、牛运坤、马骥等人任教。课程设读经、国文、修身、文牍、习字、唱歌。

1906年,设教育会,协同学校筹措经费,兼办地方教育事宜。赵钟灵任会长,理事均由地方宿儒名流担任。

1909年(宣统元年),于高等小学堂成立劝学所。高等小学堂总教习吴来聘任所长,赵峻德任高等小学堂总教习。在新的社会潮流推动下,提倡大力改革学制,在教学上增加新内容,课程设置增加了算术、历史、美术、体操,学生亦由40多人增至60多人。

1912年(民国元年),学官裁废,县长兼任高等小学堂监督,决定学堂的重大事务。

1915年(民国四年),县长陈树奉令将徽县县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徽县县立高级小学校。全校设高小3级3班,每学生20多人。一些老教师先后辞职,有的应学校聘请短期义务代课。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自然和卫生两科。

1916年(民国五年)秋,王式任校长,学生略有增加。迁劝学所于万寿宫,赵峻德任所长。

1920年(民国九年)后,一些毕业于天水省立第三中学的本县籍学生先后回乡,应聘任教。这些任教者,受新学思想的熏陶,民主意识浓厚,用新方法教学,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

1921年(民国十年)冬,王式辞职,由教师马思才接任校长。马思才(石佛人,1920年天水省立第三中学毕业,1921年春任教)讲课语言木讷呆板,没有威信。二年级学生周锡玳(字少珊),联络同班同学马继周,鼓动全校学生起来反对马思才任校长。同学们聚在院子里,一连两天,拒绝上课,事情闹得很大。县长杜南金亲自到校处理,认为周、马带头起哄闹事,给二人各记大过两次,并由汪盈科暂时代理校长。

1922年(民国十一年)校长为牛运坤,教师有马骥(代读经)、汪盈科(代算术、历史)、刘某某(代算术)、杨绍震、马思才(二人代国文)、马三元(代唱歌、 自然)、段秉式(代唱歌、体操)、赵希献(代美术、卫生)。每班有学生20至30人不等,全校学生不足百人。是年,县长董杏林协同王式,筹款修建新式大门一座,上悬“凤山书院”大匾,匾下悬“徽县县立高级小学校”,横匾两边是我省书法家兰州人刘尔所书对联。

1923年(民国十二年)马思才、牛运坤、马骥先后辞职,冯煜军、高丹屏、赵惠灵等教师。课程设置废止了读经、修身,英文、公民。至1926年(民国十五年)汪盈科与段秉式先后任校长。

1927年(民国十六年),杨绍震任校长。此年起,报考县立高小的初小学生一律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及格者先进入新设立的预备班学习半年,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改为一年,再进入高小一年级学习。1929年(民国十八年),初小报名学生共170多人,经考试后仅录取26名进入高小预备班。

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高小部的前院,新办了初小两班,学生50多人,教师刘兴汉、刘钦伯。全校有高小3级3班,预备班1班,初小2级2班,学生180多人。至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县立高级小学校初步办成一所完全小学。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春,中央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李铁军)来徽县休整,学校请部队的青年军官到学校兼课,代英文、体操、自然、唱歌。他们思想活泼,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讲课语言生动,风格清新明快,颇受学生欢迎。他们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新式体育训练,各类体育器材均派人专程从上海购来,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空前高涨。1933年秋,赵惠灵任校长。1933年九月,学校挑选了20名学生组成代表队,参加了在天水举办的陇南地区第一届运动会。代表队员的运动衣裤鞋袜等均由部队派人从上海购来。在这届运动会上,学校代表队获足球赛冠军,为徽县争得了荣誉。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学校奉省教厅训令,派冯煜军、蔡省三到兰州接受童子军体操训练。训练结业回县后,冯煜军专给全校代体操课(童训),蔡省三则辞职,去县民政科任事。全校6级6班,每班学生30多人至40多人,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英文、习字、体操、自然、卫生、地理、历史、唱歌、美术、公民。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冬,汪盈科任校长。赵惠灵、杨绍震、高丹屏、段秉式等老教师先后辞职,新增加的教师有赵希苞、赵自强,翌年又增加了吴治国、赵之宣等人。从此年起,学校改为秋季招生。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秋,吴治国任校长。全校设6级6班,学生250余人,教师12人。从此学年起,使用全国统一的部编教材,按国民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暑假期间,全县高小初小教师全部集中在北街小学进行20天培训,由教育局指定的教师讲解新教材,介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暑期教师培训,此后成为惯例。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夏,吴治国在兰州轮训期间,见到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伍修权等人。同年十一月间轮训结束前夕,经罗云鹏、万良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十二月吴治国返回徽县后,介绍山炯堂、王锐青、周少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北街小学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徽县第一个党小组,吴治国任长。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4月, 曾任城关区长的豪绅史明甫,借故教师在为其子阅卷错计分数一事,与学校师生发生纠纷。1939年夏末,史明甫将学校两名教师,3名学生及家长告到省高等法院,经武都地方中等法院判决,学校以缺席败诉,被判处罚金大洋360元,保证金2000元,教师范连元被羁押。消息传来,师生群情激愤,于九月九日宣布罢课。全县各高小学校,两当县东小均派人来徽县北小表示声援慰问。在舆论压力及各界多方努力下,武都地方中等法院同意双方撤诉息讼,范连元十二日出狱,学校十三日恢复正常秩序。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2月,中国共产党甘肃工作委员会派魏子义和高健君来徽县,协助徽县地下党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吴治国和山炯堂分别以校长名义,聘请魏子义和高健君在北街小学和伏家镇高小任教。吴治国在魏子义的鼎力协助下,发展了范连元等教职工入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徽县第一个支部委员会一一中国共产党徽县北街小学支部委员会,吴治国任支部书记。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冬末开始,学校以各种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1年前后达到高潮。学校师生以办墙报、上街游行、演讲、下乡宣传、抗日募集等活动,支援前方军队抗战。从1940年底徽县抗日募集清册统计,校长吴治国,北街小学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其他班级学生59人,募集了食品(茶叶、盐、米、豆酱、蔬菜)、物品(毛巾、火柴、信封、信纸)等若干。奉政府令,全校五、六年级学生编成“北街小学慰问抗日出征军人家属队”,分为12个小组,到距城20里路内抗战出征军人家中慰问,分送募集物品,为家属门上钉上“抗战荣誉家属”牌,代其家属写信,并在元旦节举办游艺晚会,招待抗战荣誉军人及军人家属。1941年春,吴治国辞职,汪盈科任校长。1941年4月4日,全县各高小学校组成庆祝儿童节歌咏队,集中在北街小学,进行儿童歌咏竞赛。参加的学校有:北街小学、吴山女校、伏家镇高小、大门镇高小、泥阳镇高小、江洛镇高小。1941年6月,学校改名为“徽县一民镇中心国民学校”。1941年秋末,冯煜军任校长。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春,学生猛增,原有校舍实难敷用,张翰慨然将与学校相毗连的一片院落及10多间房屋捐献给学校,用以扩充校舍,《甘肃民国日报》专文予以褒扬。1943年秋,冯煜军辞职,山协,训育主任冯维新,教育主任杨梓栋。设6级8班,三年级双班,学生450多人,教师12人,工友1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春,山协辞职,葛维西任校长,教育主任石泽。1945年8月14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起,学校师生兴高采烈上街游行。一连几星期,学校举行各种盛大活动庆祝抗战胜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葛维西辞职,周觐颐任校长,教育主任刘宗华,总务主任屈继武,教员10人,工友1人。学生6级6班,320多人。民国三十七年七月, 学校组织各年级挑出各科优秀作业,参加了教育科在徽县中学举办的全县各级学校学生成绩展览。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秋,周觐颐辞职,刘泽任校长,教育主任钟镇,总务主任梁岳,教员10人,工友1人。1949年秋,刘泽辞职,李秀奇任校长,教育主任朱世贤。1949年10月21日,学校被国民党243伤兵医院占驻,学生无法上课,只得与隔壁的吴山女校合并一处。合并后教员17人,工友2人。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到处拉兵抓大,教师们和高年级年龄较大的学生吃住都在学校里,没有十分要紧的事不外出, 以免发生意外。教师1949年10、11两月工资分文末发。1949年11月上旬末,学校被迫停课。此时,县政府通知教师到政府开会,县长刘世英传达上峰指令,要求全校教师立即行动,准备随政府南迁汉中。20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徽县解放。

1950年1月,在县教育科的组织安排下,学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天水地区中小学教师学习会议。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派教育科副科长苏承业,干事马国元、杨松林组成教育接管小组,接管北街小学和吴山女校,由原校长李秀奇造册移交。1950年3月,吴山女校并入北街小学,改名“徽县城关小学”。县人民政府任命苏承业兼任校长,教导主任为李瑞民,事务主任杨松林。由于师范附小、东关小学、银杏小学等均因师资和经费困难,办为初小,故而高小部的学生大量涌入城关小学,学生骤然猛增,达到6级10班,500多人,教师12人。1951年3月初,苏承业调县民政科,李瑞民任校长,教导主任马四维。1951年12月,学校师生以实际行动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开展募捐活动,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寄了大量的慰问信和慰问品,以各种形式宣传战斗英雄的光荣事迹。

1952年6月,根据县文教科指示,学校按照常用汉字表(1500字),分年级对学生进行了考核,以了解学生识字程度,为学生的升留级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

1953年元月,徽县教育工会第二基层(城关学区)委员会在城关小学成。1954年,学校设6级13班,学生659人,教师17人。1955年7月,全县教师工资进行改革,废除“工资分制”,改为“货币工资制”,全校教师普遍晋级,增加了工资。在此之前,教师按工资分评定工资(按省财政厅规定,每2市斤小米折合1个工资分),平均月工资分105个,折合旧人民币241355元(旧币1万元合人民币1元),最高69万多元。

1956年9月,学校改名为“徽县城关镇北街小学”。县上分配支援西北建设的津沪青年教师15人(男4人、女11人)到校任教。这些青年教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绝大多数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1957年秋,学校设6级16班,学生828名(男456人、女372人),校长李在公,教导主任徐永吉,教师25人(女11人),教师均为教育工会会员,教职工中共产党员4人。全校共青团员20人,少先队员512人。1957年5月开始的文教系统整风运动,至秋季进一步深入,1957年10月中旬,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派斗争。1957年12月,学校8名教师被划为右派,停职隔离审查,有的班级一时无人任教。

1958年秋季,学校改名为“徽成县城关镇人民公社北街小学”。设6级23班,学生1088人,教师30人(女12人)。因搞“社会主义大联合”,县上将城区小学分级合并,三校合一(先农小学、东关小学、北街小学),三校的一、二年级合并在北小,编为12个教学班,学生600余人,校长董自新。学校办起食堂,师生在校吃饭,不收粮票及伙食费;一年级学生走读,二年级学生全部住校,星期日回家一次。每星期一、五下午老师带领学生到地里搞“小秋收”。全校师生实行习、劳动、食宿三集体,这种现象仅一学期即结束。学校掀起“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臭虫)、讲卫生”运动,学生每天放学后打麻雀,捉老鼠,挖蝇蛹,由班级清点统计上缴,全校汇总上报。学校组织师生参观各单位“反保守、反浪费”运动中揭露出来的浪费保守现象,对照学校与个人进行检查,促使改正。

1959年春,根据徽成县委决定,原校址改建人民礼堂。10月下旬,北街小学迁入西街新校,改名“徽成县城关镇人民公社西街小学”。迁校后,全校教学班14个,学生594人,校长李忠。

1960年春,学校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习模范少先队员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动,提高阶级觉悟,和破坏国家财产的坏人坏事作坚决的斗争。1960年3月,西街小学评出的先进教师出席了县委、县人委召开的徽成县文教群英表彰大会。从1959年底开始,由于群众生活困难,学生辍学退学现象严重,至1963年春,这种现象开始扭转。1963年春,全校师生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高潮。师生以各种形式,宣讲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光辉事迹,提出“学雷锋见行动,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的口号,学雷锋,树新风,争做好人好事在全校蔚然成风。1963年5月,学校五、六年级开展社会调查和讲“三史”(社史、村史、家史)、写“三史”活动,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1965年,全校师生开展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活动,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始。学校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滕小琪。在县委工作组领导下,7月16日开始,全县小学教师集中到西街小学,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停课72天。之后,学校秩序大乱。

1968年3月,学校“复课闹革命”,工人和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校管理。开展学习《毛主席语录》和“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讲用会”等活动。1970年春,学校使用省编教材和部分自编教材教学,学朝农,实行开门办学,聘请有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进校讲解工农业生产常识。

1976年,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学校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1977年11月,工宣队、贫宣队撤出学校。

1978年,杨松林任校长。9月16日,学校被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为第二批省、地(县)双重领导的重点小学。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79年,学校恢复了升国旗制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根据团省委、省教育局指示,加强了少先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1980年,由省、县文教局拨款,将前院的一排平房改建为“工字形”二层教学楼,面积672平方米。

1981年12月,学校被定为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一。1982年1月,学校体育教师赵志海代表学校参加了天水地区优秀体育教师代表会议。1982年9月,甘肃省第六届运动会奖给学校“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锦旗一面。1983年6月,学校派代表参加了天水地区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1983年9月,学校被省教厅、省体委评为甘肃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校长杨松林代表学校出席了在上海市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大会奖给学校“群众体育先进集体”银盾一尊。1983年10月,省、县文教局拨款,新建“锁”字形坐南向北二层教学楼一幢,32间,14个教室,4间教师办公室,面积1202平方米。1983年11月,杨松林离休,张万宝任校长,体育教师赵志海代表学校参加了全省、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会议。1984年,赵家驹任支部书记。

1986年9月,学校再次被评为甘肃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甘肃省第七届运动会奖锦旗一面。1987年评为“陇南地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90年8月,学校被共青团甘肃省委评为“学赖宁”活动先进集体并受到奖励。1990年9月, 学校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1996年春,郭夫立任党支部书记,王作宾任校长。1997年学校占地10.7亩,建筑面积5281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用房3200平方米,教师住房及其他用房2000平方米,设有仪器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体育器材室等教学设施。电教设备有电影机、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电视机各两台,放像机一台, 电子琴一架,各类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价值4.5万元,学校藏书1.3万余册,生均10册。现有教学班25个,学生1318人,其中女生633人。教职工6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0人,一级教师15人,二级以下教师7人;教职工中大专学历11人,中师学历41人,高中及其以下学历1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2001年8月,郭夫立继任党支部书记,贾烨任校长。2001年,学校多方筹资417万元,新建六层双面框架结构“逸夫教学楼”一幢。新增了电脑教室、多媒体室、舞蹈厅、美术室、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辅助用房,组建了舞蹈队、鼓号队、体操队、腰鼓队、小提琴队、篮球队及书画、写作、音乐等兴趣小组。添置图书4000 余册,生均20 册。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2301人。教职工102人,大专以上学历84人,高级教师3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2002年,学校承担省级课改实验任务, 实验课教师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引领和推动了陇南市课改工作。学校多次承担省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的研究,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连续五年受到市级表彰,两次受到省级表彰,两次受到国家级表彰。有618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有480多名学生的习作在各类刊物发表。

2003年3月,学校少先大队被评为甘肃省“红旗大队”;2004年4月,校刊《雏鹰》获甘肃省学生天地杯一等奖;2005年8月,学校荣获“甘肃省陇南市文明校园”称号;2006年5月,学校被甘肃省文明委员会评为“全省百名优秀家长学校”;2007年4月,甘肃省爱委会、教育厅、卫生厅授予“甘肃省无烟学校”的光荣称号;同年9月,学校被陇南市委、市政府评为首批“陇南名校”,校长贾烨被评为“陇南名校长”;连续7年,学校受到徽县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的多次表彰奖励。

2007年以来,入学率、毕业率、完成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小学双科合格率连年达标。学校开办家长学校,获得“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家长学校”荣誉称号。至2007年,教师有2人获得国家级奖励,18人获省级奖励,28人获地区级奖励。

校歌

清晨鸟鸣伴我前行

阳光少年乐观向上

琴棋书画放飞理想

迎着春风求实创新

听吧 这里的书声远扬,

看吧 红领巾迎风飘扬。

啊文明 勤勉 啊协作 奋进

啊文明 勤勉 协作 奋进

行进在和谐的春光里

阳光西小明天更辉煌

灿烂阳光 伴我成长

快乐少年扬帆远航

文房四宝文雅心房

向着未来展翅翱翔

听吧 我们的歌声嘹亮

看吧 我们的队旗鲜亮

啊文明 勤勉 啊协作 奋进

啊文明 勤勉 协作 奋进

行进在蓬勃的时代里

阳光西小明天更辉煌

历任校长(负责人)

时 间 校 名 校长(负责人)

1950.1—1952.3 徽县城关小学 苏承业

1952.3—1956.8 徽县城关小学 李瑞民

1956.9—1958.7 徽县城关镇北街小学 李在公

1958.7—1958.12 徽县城关镇人民公社北街小学 缑培珍

1958.12—1959.8 徽县城关镇人民公社北街小学 曹 鹏

1959.8—1966.5 徽成县城关镇人民公社西街小学 李 忠

1966.5—1967.6 徽县西街小学 滕小珙

1967.7—1970.7 徽县西街小学 高 琳

1970.8—1975.4 徽县西街小学 董自新

1978.5—1983.11 徽县西街小学 杨松林

1983.11—1995.10 徽县西街小学 张万宝

1996.3—2001.2 徽县西街小学 王作宾

2001.3—2001.9 徽县西街小学 郭夫立

2001.9—今 徽县西街小学 贾 烨

校徽

徽县实验小学校徽外观呈圆形,体现了学校的和谐、团结发展;校徽上方为学校名称,与之相对应的下方为学校名称的大写汉语拼音。

校徽中主要图案是由西街小学的缩写“西小”的首字母X变形而来,两个字母变形为两只振翅高飞的“鸽子”,象征着徽县西街小学的学生,在美丽的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嬉戏,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两只“鸽子”你追我赶的形象也象征了徽县西街小学学生一贯秉承的“文明、勤勉、协作、奋进”的精神。

校徽中绿色的“橄榄枝”自下而起,形成半圆,对鸽子形成托举合围之态,象征徽县西街小学的全体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保护,“橄榄叶”象征一双双教师的手,托起孩子稚嫩的梦想翅膀学生在这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校徽的背景为蓝色,蓝色代表了天空,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将会飞得更高更远 ;蓝色代表了梦想,孩子们将带着梦想奔向未来,成就孩子的梦想就是老师最大的理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4: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