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徽山烟雨 |
释义 | 《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是一本从建筑角度解读徽州的游记。作者在数次前往徽州旅行和采访的基础上,循着徽州建筑文化的脉络,触摸到了徽州古村落在中国传统风水方面的奇妙实践。本书在用优美细腻的文字展现徽州村落独特景观的同时,还靠大量精美的图片呈现出了理想的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境。作者王杰,曾在上海、郑州等地从业,历任资深记者、主编等职,现客居北京。喜欢以怀旧的名义,记录逝去的岁月里独自面对的成长和承担,更愿意让心自由地行走着,感悟这个世界忧郁的人文和迷人的景观。 概述《 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是一本从建筑角度解读徽州的游记 目录[隐藏]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书摘插图 作者: 王杰 ISBN: 9787111277019 定价: 49.8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09.8 字 数: 210000 版 次: 1 页 数: 202 分类: 图书 >> 建筑 >> 古建筑 上架指导:历史,地理/中国地理 内容简介粉墙黛瓦的古老徽州,在不同人的视角里都首先彰显出惊人一致的水墨山色。不过《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却是一本从建筑角度解读徽州的游记,作者在数次前往徽州旅行和采访的基础上,循着徽州建筑文化的脉络,触摸到了徽州古村落在中国传统风水方面的奇妙实践。本书在用优美细腻的文字展现徽州村落独特景观的同时,还靠大量精美的图片呈现出了理想的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境。让读者在纯美的享受中感受到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讲究风水”的价值特点,并且了解到数百年来它们是如何在外观整体性和美感上始终延续典雅隽永特色的奇迹。 作者简介王杰,曾在上海、郑州等地从业,历任资深记者、主编等职,现客居北京。喜欢以怀旧的名义,记录逝去的岁月里独自面对的成长和承担,更愿意让心自由地行走着,感悟这个世界忧郁的人文和迷人的景观。出版有《水墨徽州》、《城市之旅》(中、英文版)、《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散文集《平淡的秋天》等,待出彩绘本《皮孩子》。 本书特约摄影: 陈峰,摄影师,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摄影出版物:《从白莲洞到上海》(余秋雨著)、《水墨徽州》、《典藏中国》、《上海人手册》等。 本书版式设计: 李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资深设计师。 目录前言:徽州散记 古村/水口 西递:香泥草露沾布屐 晓起:古树斜阳水萦环 古冯村:狮象龟蛇拱古建 湖村: 园林锁口道从容 棋盘村:千古棋盘筑街巷 磡头村:青石掩涧泉声幽 宏村:九曲十弯梦千年 理坑:文风浸润官阶远 唐模:风雅山水梦西子 关麓:隔窗犹闻穿堂声 塔川:山坡竹影秋色浓 李坑:状元故里数溪桥 思溪:清溪碧河观“百寿” 延村: 山墙天井觅商脉 潜口:花香园静呈清幽 南屏:蜡染庭院忆旧影 老街/古镇 斗山街:长卷铺展绘雨巷 屯溪老街:三江汇流成“宋城” 万安古镇:水运码头成集镇 渔梁古坝:千年古坝垒激流 牌坊/门楼 四世一品坊:家族荣耀隔代传 孝贞节烈坊:一碑血泪祭徽妇 棠樾牌坊:忠孝节义凝牌群 槐塘牌坊:寻踪觅迹听古训 许国石坊:八脚牌楼念显臣 奕世尚书坊:雕法深浅皆天工 祠堂/天井 龙川胡氏宗祠:木刻花雕冠古今 汪口宗祠:宝库大殿行周礼 西递履福堂:书香门第风貌长 罗东舒祠:遍数皇气阅宝纶 北岸吴氏宗祠:报本追源承古风 女祠清懿堂:宗法立新破旧例 故居/庭院 胡适故里: 重拾游子旧光阴 黄宾虹故居:水景山色常入梦 陶行知故居:行知合一从兹始 胡开文故居:老宅犹存翰墨香 程大位故居:宗师家园拨珠音 戴震故居: 不媚时语“摇碧楼” 程氏三宅: 宅深院静三合院 廊桥/三雕 婺源彩虹桥:木钉固身八百年 北岸廊桥:谦庵旧址流毓秀 卢村木雕:精雕细刻第一楼 湖村砖雕:渔樵耕读皆上品 江山/关隘 新安江:山水画廊观帆影 九华山:佛教道场嗅香火 齐云山:沟壑绵绵鸟声悠 牯牛降:山海云月藏旖旎 第一关:徽杭锁钥名显赫 渔 亭:水陆驿站访桃源 古冯村:狮象龟蛇拱古建在古冯村逗留的两天里,正赶上落雨,我就一个人撑了伞,沿着村前村后弯弯曲曲的田埂闲逛,一方面把自己想成久未归家的游子,用一颗真诚的心探寻故乡若干年来的变化。 那一片白墙灰瓦背后,隐约环绕着黛色的山脊,它们在薄雾和细雨中幻化出一些象形的动物,站在不同的角度打量,神态和形象都各有不同,让人觉得趣味盎然。在建筑专家看来,古冯村是一个最讲究风水的村落。村庄就坐落在山的怀抱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建筑,被密密的山林和水口牢牢地拱卫着,显得敦厚肃穆。哨声响过,风送清凉,雨水寂寥的滴答声和着潺潺的水声萦绕在耳畔,一时间喧嚣变得分外沉寂。倘若不是头上有几根电线凌空而过,几乎让人感觉不到这是现代社会里的村庄。 雨丝若有若无地飘荡着,丝毫没有影响牲畜的胃口。用一根木桩固定在田地里的黄牛和水牛,打着转儿咀嚼着地上的稻草。几只悠闲的鸽子和老母鸡也钻到了它们中间,叼啄着地上的食物,彼此互不干涉。一旁的田埂上,还有被打成捆的荆条,大概是村名从山里砍下来用作燃料的,还没来得及往家里背。 十一月份的古村落还没有变得萧瑟,地里生长的油菜苗,经过雨水的浸润变得绿莹莹的,等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是满山遍野金黄耀眼的风景。而村外的水塘,也会给织锦一样的田野带来更多生机。因为不缺水,村外的水塘任何时候都是清亮的,水里倒映着婆娑的树影,这个季节,还有一些衰败的莲梗,伏在水面上。在一些水塘的旁边,隔着几尺见方的小路,还有大片的葡萄园,他们保持着向上的姿态,让人忍不住想象,在即将到来的夏天里,这里该是充满怎样迷人的风情? 水渠里的水并不深,但是清澈明净,它们浅浅流淌着,像是轻拨慢捻琵琶的低吟,给人带来无限的宁静。一个人独自坐在桥头,或者沿着河岸漫步,心里会被一种极度的淡定握着,慢慢地沉浸到对往事的追寻和探访之中。 沿着河岸的边上有斜梯子,是用石块堆砌起来的,这是专门让人下去洗衣服和淘米的通道,不过我观察了许久,也没有见到下来淘米的村民,有了电,村民用上了抽水机,下河淘米的景象几乎消失了。 我留意到水渠上的桥也是很随意的。两侧的桥身都用碎石拼接起来的图案,碎石之间的接缝里生长着不知名的野草,旁边竟然还有篆刻的汉字,显见桥也有些年头了。既没有桥栏杆,又没有桥墩,跟路面也是平行的。 细雨初歇,几个人在河岸边上闲聊,就有村民牵着水牛慢悠悠地走过,走远的时候,传来沉闷的一声哞。村民挑着竹编的框子,从田地里回来,憨憨的家狗在前面摇头摆尾。 这些远远近近的场景,都像一幅淡淡的水墨山色,就那么羞涩或者典雅的立着,散发出来的味道却是古朴的。我在村里逛的时候,看到有些老房子的墙体已经十分破旧了,被雨水冲刷的黑黑的,不定那一块还露出里面的砖面。 这点应该是最具诱惑的,当城市或者掩藏在城市里的村庄,被一波赶着一波的翻修热搅动着,渐渐消逝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群中时,只有这些生长在山水之间的古民居,还一如既往地承袭着旧时的风采,给那些充满怀旧和追寻心切的游人,一点舒心的安慰。不过毕竟现代的气息还是侵扰了这个宁静的村落。走近了看,有些房子似乎翻修过了,楼体明显的高出很多,楼的侧面墙体上也开了窗户。有的房子中间甚至还加入了平顶的楼房,不过尝试变化的村民,还是没敢破坏延续了数百年的村庄肌体,它们在新翻修的建筑外墙上,还是一如既往地沿袭了旧时的色泽。 推开一户虚掩的门走进去,两根很大的廊柱,大堂似乎已经很少利用了,主人家重新在内侧隔离了一间,上面亮着日光灯。房子比前厅高出一米多的样子,垒着几级台阶,牙牙学语的婴儿颤歪歪地在木板上面跑,围着围裙的大人在后面追着。 有些屋脊已经整修过了,青瓦的下面是崭新的木头梁。下面架着横梁,挂着一串串的玉米穗。只有屋檐下的角落里还是值得看的,那上面全是砖雕,画面并不繁复,但却十分讲究。 村里有一个古老的宅院,门前堆着油菜杆,门楣上“大夫第”几个字还是老样子,石墩也是,大门是竖条板做的,一块一块的长条杉木板,有些地方用拇指粗的铁钉扣合在一起,门板面上并不是平整光滑的,露出粗糙的树纹。只是上面永远都不刷油漆的样子,中间是生铁做的门鼻,下面吊着大大的铁环,让人想起,有人前来探访,拿起铁环重重的叩击门板,然后听到脚步声,随着门吱呀一声打开,里面的人躬身施礼。 保护还算好的是村里的进士第牌楼,牌楼有三层屋脊,每层都是用砖和石头雕刻的。灰色的肌体已经看不出旧时的颜色,但是它那么坚固地矗立在那里,让人感觉到它曾经的荣耀和气势。只不过你透过它在看到背后有着明亮玻璃的建筑和围着栏杆的平台,会觉得它只是一个历史遗留的旧物,在无声地传递着曾经的记忆,还有一些让人唏嘘的场景。 进士第旁边被堆放着木柴和杂乱的货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经忽略了它。而外界闯入的人,又在感慨中见证着它的落寞。 因为旅游开发,这里的村民似乎也有了收入,很多是仿照外面的建筑,建起了两层甚至更多小楼,用上了明亮的玻璃作为窗户。其实他们不知道,在他们浮躁的追寻里,正在丧失的是让外界艳羡并想拼命用图片和感慨记录下来的建筑遗存。 我离开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刚好赶到夜里要演电影,荧幕早早地挂到了一户人家的外面,但是竟然没有孩子围着,我想起我小的时候,每当演露天电影,孩子会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坐在银幕前面,等候夜幕降临,现在大人也漠视了,他们在银幕旁边翻砂,搅拌混凝土修建房子。如果不是旁边墙上“大跃进万岁”的标语,以及有一户的门上还贴着的“听毛主席的话”的老对联,几乎意识不到,这个地方的美丽竟然曾经经历过火热年代的感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