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灰足肥螋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灰足肥螋 拉丁学名:Euborellia pallipes Shiraki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肥螋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金刚钻、棉铃虫、棉叶蝉、棉蚜、棉小造桥虫、玉米螟、短额负蝗、地老虎、红铃虫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玉米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3毫米,黑褐色,从头部至尾端渐次增大。头略似圆形,复眼较小。触角16节,丝状,淡褐色,第十三节或十三至十四节呈淡黄色,第一节细长,球形,第六节与第三节约等长,以后备节长度顺次有所增加。前胸背板近似矩形,长宽约相等,后缘呈弧形。中胸背板横长方形,两侧缘具片状的小前翅,后胸背板很短,无翅,腹部大而长,末端稍细。雌、雄差别小,末端均有铗1对,呈淡黄色,其上有少量的暗褐色纹。狭的内侧有锯齿。 卵:近似圆形。乳白色。长1毫米,宽0.80毫米左右。 若虫:体形与成虫相似.触角节数比成虫节数少。尾铗须状分节。 生物学特性(1)年生活史:灰足肥螋在湖北省以成虫或若虫在田块、乱石、砖瓦堆内、树根际以及屋角墙基处下越冬,翌年3-4月出土活动、交配。6-7月为第一代盛卵期,卵期8天左右;若虫期70天左右;8-9月为第二代盛卵期。在该地区一年发生1-2代。 成虫和若虫发育的最适温度在26-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低于14℃或高于35℃,成、若虫大多数不取食,成虫不产卵。 (2)繁殖与寿命:成虫产卵前首先选择田头地边、高坡松软而潮湿的土壤下筑“土室”产卵。“土室”离地面约3-6.50厘米处。“土”形状不规则,多数椭圆形,内壁不太光滑,一般有1条隧道通向地面,亦有2-3条。成虫交配多在傍晚或午夜,交配后2-3天即可在“土室”内产卵。一般1个“土室”产卵16-57粒,卵粒成堆状。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数窝,单雌一生平均产卵170粒左右,最多可达230粒以上。成虫有护卵习性,雄虫守护在隧道口处,取食御敌。产卵的“土室”若因农事操作或其它原因遭到破坏后,成虫能在1-2小时内将其失散的卵粒,重新衔至新筑的“土室”内,直到全部孵化,若虫独立生活时,才另筑新“土室”继续产卵。 刚孵化的若虫1-2天内不取食,常聚集在一起,2天后开始取食,但仍聚集在一起,3-5天后分散活动。若虫蜕皮3-4次,有4-5个龄期。 (3)捕食:灰足肥螋为广捕性天敌昆虫,根据杨建华室内测定(1985),对主要棉虫的日均捕食量分别是:金刚钻2-3龄幼虫3.40头;棉铃虫2-3龄幼虫2.20头;棉叶蝉14.50头;棉蚜140头;棉小造桥虫2-3龄幼虫3.80头;玉米螟老熟幼虫1.70头;短额负蝗3.10头。亦可捕食地老虎、蜗牛和红铃虫幼虫(湖北农科院植保所,1980)。 地理分布湖北、四川、江西、江苏、河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