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灰头鹀日本亚种 |
释义 | 灰头鹀日本亚种(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personata)属小型鸣禽,是灰头鹀的亚种之一。头颈部、枕部、喉部均为青灰色,颜色中略先橄榄绿。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广泛活动于平原和山区,生活于河谷溪流,平原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环境中,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但是在繁殖季节回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日本,俄罗斯,缅甸,不丹,尼泊尔和中国。 中文学名:灰头鹀日本亚种 拉丁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personat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鹀属 种:灰头鹀 亚种:灰头鹀日本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Temminck, 1836 英文名称:Black-faced Bunting 外形特征灰头鹀日本亚种体长约14厘米,雄鸟色泽与灰头鹀东北亚种相似,其区别在于头部绿色较著,肩和背部条纹较宽,喉和胸黄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部分较少,仅在内翈中部呈较狭的楔形,而次外侧一对尾羽内翈末端的白色仅成一白色点斑。下体鲜黄色。雌鸟和雄鸟相似,区别在于头顶、喉及胸具点斑,肩和背部纵纹浓著,胸部横一金褐色带。虹膜褐色;嘴棕褐,下嘴除先端外,色浅;脚白色。 栖息环境灰头鹀栖息在平原以至高山,可见于海拔3000米左右。生活于山区河谷溪流两岸,平原沼泽地的疏林和灌丛中,也在山边杂林、草甸灌丛、山间耕地以及公园、苗圃和蓠芭上。 生活习性常成小群活动,除繁殖期成对外,也有单独活动者,性不怯疑,容易使人接近往往在非常接近时才飞离。当受惊时发出短促的“chip”声。繁殖期雄鸟当叫声近似三道眉草鹀,但音节较少,多为4—5个音节,而不大响亮。 杂食性,以杂草子、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食,夏季繁殖期大量啄食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及其他昆虫。该亚种偶见越冬于华东及华南沿海附近。 此鸟数量很多,能啄食大量杂草种子有防莠作用;也啄食昆虫,有益于农林。 分布范围分布于日本, 千岛群岛, 硫球群岛, 俄罗斯(萨哈林岛),缅甸,不丹, 尼泊尔。中国江苏(沙卫山岛)、浙江、广西(大青山)、广东。 繁殖方式繁殖期成对活动,通常在树上不大移动位置,不像一般鸟类那样活跃地跳来跳去,只是常颤动尾羽,不断显示出白色部分。5月至6月上旬营巢,巢建于矮灌木丛中的地面或离地不高的树枝上,而很少在离地较高的枝间,巢呈杯形,由干草茎、叶、细根筑成,结构紧密,内垫薄层马毛、细根、草茎等。卵椭圆形,乳白、淡绿色或浅蓝色,带红褐色表斑、褐紫色点斑或黑色条纹,尖端斑较稀,钝端较密集。仅由雌鸟营巢,历经4—5天;每年产两窝,每窝产卵4-6枚。两性共同育雏。每天喂雏15小时,甚至在小雨中也不间歇。雏鸟留巢期12—13天。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