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灰色短信 |
释义 | 灰色短信是指不黄也不暴力,一种被认为是“无伤大雅”的灰色调的信息。 简介灰色调介于冷色调和暖色调之间,灰色的批评本是来自于正义与良知,但是现在变了味,只能通过批判的口吻,调侃的语气扭曲地表达出来,可分为“消极”、“戏谑”、“恶搞”等类型。 文化剖析手机短信自出现就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和蔓延式的扩张。中国短信业务大幅增长始于2000年,此后六年增长了300倍,2005年超过2500亿条。随着手机的大众化和短信服务的广泛开展,这种发展势头在短期内还将大幅上扬,手机短信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且业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灰色短信文化制造偏激的、非健康的不良文化氛围,容易使青年官兵审美情趣钝化、价值判断错位,对他们的精神支柱产生水解之势。应该正视灰色短信文化的危害,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提高青年官兵抵御灰色文化的竞争力。 影响一、灰色短信颠覆传统道德。 一、灰色短信的消极文化的侵蚀和污染造成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严重后果。 二、影响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更会对青少年产生语言文化的误导。 三、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让他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因为中小学生不具备对事物进行正确辨别和判断的能力,缺乏自主意识,模仿能力却很强。一旦个别同学开始传诵,其他的学生肯定会跟着模仿。孩子的这个成长阶段正是性格养成期,心理处于一种不设防状态,长期熏染必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阴影。) 治理措施官兵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禁止官兵使用手机,杜绝灰色信息在军营的传播。要求在晚上熄灯前对本连进行点验,收集所有的手机集中保管,到退伍时交还。同时,在官兵中进行“学习先进文化,抵制不良信息”的大讨论,与无锡市的图书馆联系,开展“多读有益书,走好人生路”等活动。 政法民警政法民警不要发送或转发网络政治笑话或顺口溜等“灰色短信”。 一般性的违法违纪案件,各区政法委、市直政法部门要在查结后10日内,将查处情况报市委政法委备案。重大案件(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团伙作案、公检法民警联手作案,涉黑涉恶案件,被媒体曝光且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件等)实行动态备案制,一经采取组织措施,要立即报告,并及时将查处进展情况报市委政法委备案。等手段,加强对执法、司法全动态监督。 学生“攻心为上”型:要管住孩子的心,从教育开始。 “经济制裁”型:控制孩子的手机费使用情况,减少给孩子的手机话费,直至没收手机。 “暗探监控”型:暗地里查看手机情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