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灰林鸮
释义

灰林鸮(学名:Strix aluco)是一种结实及中等身形的猫头鹰,在欧亚大陆的林地普遍分布。它们的下身淡色及有深色的条纹,上身呈褐色或灰色,已知11个亚种中有几种不同的色型。它们一般会在树孔中筑巢,并会保护鸟蛋及雏鸟。灰林鸮不迁徙,有高度的区域性,雏鸟若离开父母后若不能找到领土就要面对挨饿的可能。灰林鸮是夜间活动的猛禽,主要猎食啮齿目。

中文学名:灰林鸮

拉丁学名:Strix aluco

二名法:Tawny Owl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鸮形目

科:鸱鸮科

属:林鸮属

种:灰林鸮

分布区域:古北界的西部、中东、喜马拉雅山脉、中国、朝鲜

外形特征

灰林鸮是一种壮健的鸟,体长37-43厘米,翼展达81-96厘米。它的头大而且圆,面盘灰色;没有耳羽,围绕双眼的面盘较为扁平;土体灰暗,呈棕、褐杂状;飞羽暗褐,外翈缀以淡棕斑点,外侧翅上覆羽的外翈棕近白,形成翼斑;下体白或皮黄色,胸部沾黄,有浓密条纹及细小虫 蠹纹 。灰林鸮指名品种有两个不同的形态,其中一种的上身呈红褐色,另一种的则呈灰褐色,而亦有介乎于两者的。这两种形态的下身都呈白色,有褐色的斑纹。灰林鸮是两性异形的,雌鸟比雄鸟长5%及重25%。

灰林鸮较长时间用于滑翔,比其他欧亚大陆的猫头鹰较少拍动双翼,及在较高地方飞行。由于大部分灰林鸮的羽毛表面较软,因此飞行时较为寂静。它与同区域其他猫头鹰最为不同地方是其大小、外观及翼展。乌林鸮、雕鸮及长尾林鸮有着相似的外观,但体型更大。灰林鸮的眼睛在头部的正面,两眼的视觉范围重叠了50-70%,故它的立体视觉比日间出没的猛禽更好。灰林鸮的视网膜上每平方毫米约有56000个视杆细胞,虽然以往误会了它可以看得见红外线的部分,但其实它的视觉敏感度与人类的差不多,都已经达至陆生脊椎动物视网膜分辨率的极限。 灰林鸮的眼睛很大,呈管状,紧密排列的视杆细胞及没有视锥细胞,这些都是对于夜视的适应性。只有少数有颜色的油滴能够降低光度。灰林鸮只有一个中央窝。

灰林鸮的两只耳朵有不同的结构,分布位置也不对称,用以加强方向性听觉。在头颅骨内的管道连接着鼓膜,两耳的声音会于不同时间到达鼓膜,令它可以指出声音的来源。左耳孔较右耳孔高及向下倾斜,可以增强对由下而来的声音的敏感度。两个耳孔都是覆盖在面盘的羽毛下,这些羽毛的结构可以让声音穿透,另外皮肤亦可以控制这些羽毛。

猫头鹰的视网膜只有一个中央窝。耳朵的内结构有大量的听觉神经元,令灰林鸮可以听到低频率的声音,如猎物因在草丛中移动所造成的震动。灰林鸮的听觉比人类的强10倍,可以只凭听觉就能在夜间猎食。不过滂沱大雨却会影响它们的听觉,雨季时往往令它们难于猎食。

灰林鸮会发出咕咕声,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就将这种叫声加入在《空爱一场》(Love's Labour's Lost)之中。灰林鸮的这种叫声是一种二重唱,雌鸟会kewwick的叫,雄鸟则以咕咕声来回应.雄鸟的叫声反映了它们的健康及精力状况:当它们少用高频的时候,显示它们的血虫负荷较高;若它们使用较有限的频率时,即它们视对方是入侵者。

色型

灰林鸮种有两个不同的色型,其中一种的上身呈红褐色,另一种的则呈灰褐色,也有介乎于两者的。这两种色型的下身都呈白色,布有褐色的斑纹。

虽然两种灰林鸮形态在欧洲大部分分布地区都可以见到,但红褐色的会较多在潮湿的西欧出没,而灰褐色的则会多在东欧出现。而在最北的地区,则所有灰林鸮都是灰色的。西伯利亚及中亚的亚种呈白色及灰色,北非品种则呈深灰褐色,而南亚及东亚种的面盘上有阔条纹。西伯利亚及斯堪的纳维亚亚种比西欧亚种大12%、重40%及翼展阔13%,根据贝格曼氏规律估计,北方形态一般都比南方的大。

灰林鸮的羽毛颜色是遗传而来的,研究发现灰褐色的灰林鸮繁殖成功率较高,免疫系统较强,及较少寄生虫。灰林鸮交配时并不会选择毛色,故此减低了逆选择的压力。红褐色的灰林鸮较多在密林出没,而根据格洛格氏法则,较浅色的灰林鸮会在较冷的地方出没。

科学分类

灰林鸮最初是由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于1758年在其《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的著作中描述。其学名是来自“猫头鹰”的希腊文,及“褐色”的意大利文。

灰林鸮属于鸱鸮科的林鸮属,其最近亲是漠林鸮,而其北方的邻居有长尾林鸮及北美洲的横斑林鸮。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的Strix intermedia有时会被认为是灰林鸮的古亚种,或是其直接祖先。

灰林鸮的亚种分辨不易,主要是根据环境气温、栖息地的颜色及猎物的大小来形成。现时共有10-15个亚种已被描述。

分布及栖息地

古代落叶疏林适合灰林鸮栖息。灰林鸮断断续续的分布在欧亚大陆,由英国及伊比利亚半岛东至韩国,南至伊朗及喜玛拉雅山。S. a. mauritanica这个亚种则远至非洲西北部。爱尔兰没有灰林鸮,而在巴利阿里群岛及加那利群岛则是稀客。

灰林鸮栖息在落叶疏林,有时会在针叶林中,较喜欢近水源的地方。它们在城市则栖息在墓地、花园及公园。在较寒冷的地区,它们主要分布在低地,但亦有在海拔550米的苏格兰、1600米的阿尔卑斯山、2350米的土耳其及2800米的缅甸繁殖。

灰林鸮所分布的地区达1千万平方公里,估计单在欧洲的数量就达97-200万只。虽然未有量化它们的状况,但相信整体是在增长,故在IUCN红色名录中属于最低关注的物种。它们向比利时、荷兰、挪威及乌克兰伸延,在欧洲各国的数量则很稳定或略有增长。在芬兰、爱沙尼亚、意大利及阿尔巴尼亚却有下降的情况。

生育

雏鸟会于长羽毛前离开鸟巢。灰林鸮1岁开始就会寻找伴侣,并会共同渡过余生。配对后的灰林鸮会终生保护它们的领土,领土却只有很少的变动。日间它们在坐在树干附近的树枝上,于7月-10月间分开栖息。栖息中的灰林鸮有时会被雀鸟所发现及骚扰,但一般都会不理它们。

灰林鸮一般在树孔中筑巢,但亦会住在喜鹊的旧巢、松鼠巢、建筑物的孔洞或人工鸟巢。它们于2月之后在南部筑巢,但在斯堪的那维亚的灰林鸮却很少会于3月中前筑巢。所产的蛋呈光白色,48毫米 x 39毫米大,重39克,当中有7%是蛋壳。一般情况下会产两或三颗蛋,并由母鸟独自孵化30天,雏鸟约需35-39天来长出羽毛。雏鸟长出羽毛后10天就会离开鸟巢,躲在附近的树枝上。 灰林鸮会极力保护自己的巢穴及雏鸟。由于它们飞行时很静,很多时可以先发制人,给予对方攻击。灰林鸮双亲会继续照顾长出羽毛后的雏鸟二至三个月,但到了8月至11月,雏鸟就会离开并寻找自己的领土。若它们未能找到,则很大机会会捱饿。雏鸟的生存率不明,但成年每年的生存率为76.8%。灰林鸮一般寿命约为5年,但亦曾发现有分别超过18岁及27岁的的野生及饲养灰林鸮。

灰林鸮的天敌有较大的鸟类,如长尾林鸮及雕鸮、苍鹰及普通鵟等。松貂会破坏巢穴,而东方寒鸦更会在孵蛋的雌鸟上筑巢,令雌鸟及雏鸟死亡。丹麦的一项研究显示有36%的雏鸟是在长出羽毛而独立期间被赤狐所杀。于4月的死亡率会由14%上升至6月的58%。

摄食

它们会从高处俯冲下来捉住猎物,将之整个吞下。它们夜间是以视觉及听觉来捕捉猎物,飞行时保持寂静。灰林鸮能够捕捉较细小的猫头鹰,但年轻的灰林鸮有可能被雕鸮、苍鹰或狐狸等猎杀。

虽然灰林鸮的夜间视觉很强,但它们的视网膜却不怎么比人类的灵敏。由于它们的夜间习性及怪异的叫声,人们往往将它与死亡及不幸相联系。

田鼠是灰林鸮的猎物之一。灰林鸮差不多只在夜间猎食。它们吃不同种类的猎物,如啮齿类、兔子、鸟类、蚯蚓及甲虫等。在城市中,灰林鸮主要猎食其他鸟类。 灰林鸮一般会吞下整只猎物,并会吐出不能消化的部分。这些部分包括毛及骨头等,并会在树下作为筑巢之用。

较弱小的纵纹腹小鸮及长耳鸮不会与灰林鸮同住,并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灰林鸮若到了城市中,很多时也会赶走了原住的仓鸮。

在文化中的角色

灰色的灰林鸮灰林鸮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坏运气的征兆,而威廉·莎士比亚更在恺撒大帝场景3中这样描述灰林鸮:And yesterday the bird of night did sit/ Even at noon-day upon the market-place/ Hooting and shrieking(和昨天晚上一样,鸟没有坐下/ 即使在中午的市场/ 喝倒彩和尖叫)。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被引述这样说:Whatever wise people may say of them, I at least have found the owl's cry always prophetic of mischief to me(无论聪明人可能会如何形容它们,我至少发现了一件事:猫头鹰的呼声一直给我预言著的恶作剧的来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19:42